行進中國丨腦機接口不只是“黑科技” 天津實驗室裡藏著生命的希望

記者體驗“意念寫字”,憑借意念“敲”出“人民網‘行進中國’”。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在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一場突破想象的“意念奇跡”正在上演——人民網記者頭戴輕便的黑色電極帽,目光鎖定屏幕上閃爍的216鍵虛擬鍵盤,全程未碰鍵盤,僅憑專注的意念,便在電腦上清晰“敲”出了“人民網‘行進中國’”幾個字。
“本以為會很復雜,沒想到全神貫注盯著目標字符就行,比想象中簡單得多!”剛完成體驗的記者難掩興奮。
“這頂看似普通的電極帽及與其相連接的設備,就是‘意念打字’的核心秘密。”腦機海河實驗室副主任劉秀雲指著設備解釋。電極帽上密布的傳感器,能實時捕捉腦電波中藏著的信息,通過方法、濾波等一系列處理及算法解析,進行思維解碼。對科研團隊而言,技術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當大腦的念頭能被‘讀懂’,行動不便的人就能重新‘說話’、自主生活。”
當前,腦機接口領域不斷涌現創新成果,產業規模加速擴展,已成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關鍵領域。
腦機海河實驗室的智慧手術室。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而該實驗室的探索,正是這一浪潮中的生動實踐。目前,由該團隊自主研發的“神工-諦聽”腦機微信操作系統,利用腦機接口技術,可實現“意念打字”,患者不用雙手操作、不用張嘴說話,僅靠意念想象,就能使用微信軟件的所有功能。通過腦機海河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更多曾隻存在於科幻片的場景正變為現實:行動受限者借助外骨骼機器人重新邁開步伐、讓神經重症的醫生進一步早診腦疾病、為聽力障礙的患者做閉環調參、為大腦插上“聽診器”讓手術室裡的醫生掌握術中患者的意識狀態……
這些突破的背后,是腦機接口技術的持續進階。
“簡單說,腦機接口就是在人腦與外部設備間架起‘直連通道’,讓大腦和機器能直接‘對話’。”劉秀雲通俗解讀這項技術。近年來,腦機海河實驗室團隊成果不斷:自主研發的“神工”系列腦機交互醫療器械,已在多家三甲醫院投入臨床,為患者帶來新生希望。
更令人矚目的是,2024年天津大學開設全國首個腦機接口本科專業方向,這標志著中國在該領域已從“跟跑”邁向“並跑”,部分領域甚至開始“領跑”。
記者注意到,實驗室牆上,“健康是天大的事”幾個字格外醒目。今年恰逢天津大學建校130周年,這所誕生於1895年的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正將“興學強國”的初心融入腦科學前沿探索。而在天津大學的多所合作醫院裡,腦機接口技術早已悄悄改寫著患者的命運,讓科技的溫度照亮生命的希望。(陳星星、潘旭海、許維娜、唐心怡、陶建、崔新耀、孫一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