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小車輪”轉出大天地

盛夏清晨,晨曦初露。團泊湖畔,騎行愛好者們時而悠然前行,時而你追我趕﹔廠房林立處,挂著全國各地牌照的大貨車進進出出,從空車到滿載,將一箱箱自行車、電動車運抵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這一動一靜的畫面,勾勒出天津靜海“兩輪”產業的蓬勃生態。
這裡緣何能成為“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之都”?循著天津市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產業園的發展軌跡,答案逐漸清晰。
“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空地。如今,園區內已聚集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58家。”回溯發展歷程,天津市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產業園企業服務部部長張寶祺打開了“話匣子”。在他看來,園區能扛起“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之都”的大旗,產業鏈配套與政策支持是兩大核心引擎。
早在2008年,靜海便建立了自行車(電動車)產業園(即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產業園的前身)。彼時,政府將土地、基礎配套、優惠政策向自行車、電動車項目傾斜,憑借規劃的引導力和環境的吸引力,推動一批龍頭企業、配套廠家落地生根,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正是這關鍵的一步布局,為后續產業的爆發式增長埋下了伏筆。
此后10年,該區接連獲批“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產業基地”“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之都”稱號,“兩輪”產業自此加速“破風”前行。
一場更深層次的轉型正在悄然發生。
“十四五”時期,天津市“制造業立市”戰略的實施為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園區錨定轉型方向,一手抓建鏈補鏈強鏈,優化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提供標准化生產空間﹔一手推進智能化改造,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生產線向“智造”轉型。
張寶祺介紹,如今這裡已形成以愛瑪、捷安特、富士達等為核心的整車制造集群,配套有八方電氣、建大橡膠等零部件企業,產品覆蓋日常通勤、戶外運動、專業競賽等多個領域,真正實現“小循環不出園、大循環不出區”。
作為傳統制造業的代表,自行車、電動車生產曾長期依賴人工操作。若想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制造”向“智造”轉變是必由之路。
以“鏈主”企業——愛瑪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例,車間裡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機器人集群“協同作戰”:從鋼管加工到車架成型,從噴涂上色到輪胎裝配,再到整車下線,全流程智能化生產設備“點燃”效率引擎,讓“12秒下線一台電機、30秒下線一輛整車”的“中國速度”成為現實。
出廠前,工作人員給車通電,進行產品功能質檢。人民網記者 孫一凡攝
“依托MES系統和數字孿生技術,我們實現了全流程智能化改造,滿產狀態下,每天可產出1.5萬至2萬輛電動自行車。”站在全速運轉的生產線前,愛瑪科技天津工廠總經理張行干勁十足。
不遠處,致力於“為全世界孩子造車”的優貝(天津)自行車有限公司,正以另一種方式詮釋“中國智造”。
“我們從不靠打‘價格戰’取勝,靠的隻有創新。”該公司總經理馬宗偉介紹,企業首創的“易騎”兒童自行車,打破了傳統童車標配輔助輪的市場格局﹔針對兒童學車痛點,更是在零件上下足功夫,比如光輪車成長把立、快裝快拆曲柄腳踏等,80%的零件都是原創。
實驗室中,兩台試驗機正在測試新品車架水平及強度。受訪企業供圖
在馬宗偉的帶領下,記者走進這座設計產能200萬輛的現代化制造工廠,生產線上,焊接火花與自動化機械臂共舞,關鍵部件正在實驗室經受10萬次耐久測試……嚴苛的品控,讓“中國智造”在國際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從車架到烤漆再到組裝,全由我們自主完成。”指著眼前15條生產線,馬宗偉滿臉自豪,“這些自動化生產設備比人工操作加工精度更高,這也是我們產品實現全球同款同質的底氣。”
交流間,一輛輛童車在生產線末端“誕生”,它們等待打包后銷往歐洲、亞洲、北美洲、東南亞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智造”正成為全球童車市場的“硬通貨”。從國內暢銷到全球認可,“兩輪”產品的出海之路,見証了中國制造業的升級與蛻變。
深植“兩輪”產業土壤,靜海的發展目光並未局限於生產制造環節。如何讓產業價值得到更充分的釋放?一場場“以賽促產”的探索給出了答案。
記者了解到,靜海接連舉辦國家、省級自行車賽事。今年以來,已舉辦賽事11場,逐步將賽事“流量”轉化為產業發展“增量”。
從造車到賣車、從賣車到騎行、從騎行到辦賽……靜海將“兩輪”產業與健康、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蹚出多元化發展新路,真正讓“小車輪”帶動區域經濟實現“大發展”。這條“破風”之旅,不僅是一部產業升級史,更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生動縮影。(潘旭海、許維娜、郭維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