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博物館裡的“老經典” 何以成為“新寵”?

《永遠的三毛——〈三毛從軍記〉漫畫原稿展》開展。人民網記者 李丹攝
暑期,天津美術館內正上演著一幕跨越時空的溫情畫面:數十個親子家庭席地而坐,目光緊緊鎖定屏幕上播放的33年前國產經典影片《三毛從軍記》。孩子們時而為三毛的滑稽遭遇捧腹,時而為戰火中的艱難處境蹙眉,小小的身影在光影流轉中,與那個頂著三根頭發的經典形象完成了一場奇妙對話。
展館裡親子家庭席地而坐觀看影片。人民網記者 許維娜攝
這場特殊的“觀影會”,源於李叔同(故居)紀念館正在舉辦的《永遠的三毛——〈三毛從軍記〉漫畫原稿展》。
“我是看著三毛長大的,想讓孩子也認識這個勇敢的小英雄。”帶著7歲女兒觀展的李女士,用一句朴實話語道出了無數家長的心聲——那些鐫刻在一代人記憶裡的經典IP,正通過這樣的展覽,悄悄完成代際間的情感傳遞。
在展廳陳列的不同時期《三毛從軍記》繪本前,5歲的小男孩指著彩色畫冊,興奮地向媽媽介紹:“這就是我每天讀的三毛!他雖然隻有三根頭發,卻能扛著比自己還高的槍訓練,餓肚子也不放棄任務。”
不同時期的《三毛從軍記》繪本陳列在展櫃裡。人民網記者 李丹攝
稚嫩的童聲裡,三毛在戰火中輾轉奔波的啼笑皆非與辛酸往事被重新詮釋:孩子們用豐富的想象力,從漫畫線條中讀懂了堅強與勇敢﹔成年人則在熟悉的畫面裡,一點點重拾童年記憶。
正如一位家長所說:“沒想到時隔三十年,這些圖畫依然能讓孩子產生共鳴,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經典IP如何突破時代壁壘、持續“保鮮”?這成為當下文化傳承的重要課題。
李叔同(故居)紀念館館長張堃曾談到自己的觀察:“從‘浪浪山’意外走紅就能看出,老IP的生命力遠超想象。我們這代人的童年記憶,完全可能成為下一代的文化‘新寵’。”
記者了解到此次策劃三毛原稿展,正是源於這樣的思考——借助暑期親子消費的黃金窗口,讓張樂平先生筆下的經典形象,重新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數據顯示,暑期向來是文化消費市場的爆發期,家庭出游帶動的文化需求,往往能形成巨大的流量池。如何將這些流量轉化為文化傳播力?
張堃的嘗試提供了新思路:通過引入“三毛”這一國民級IP,既為親子家庭打造了兼具藝術熏陶與歷史教育的文化場景,也為城市文化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孩子們在三毛的故事裡觸摸歷史溫度,家長們在經典重現中重拾青春記憶,這種跨代際的情感共鳴,讓文化傳承有了更生動、更可感的表達。
“天津深厚的歷史底蘊,需要這樣有溫度的創新實踐來激活。”張堃表示,未來會繼續探索經典IP與現代傳播的融合路徑,讓更多沉睡的文化記憶蘇醒,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
事實上,不僅是“三毛”,越來越多的經典IP在暑期的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場所中重煥生機。
國家文物局此前發布《關於做好2025年暑期博物館開放服務工作的通知》,推動各地博物館優化服務,也為經典IP的展示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比如蘇州博物館西館、蘇州民俗博物館實行免預約排隊入館,北京地區文博場所推出“錯時開放”機制,敦煌市博物館提前入館時間等,都吸引了更多觀眾走進場館,近距離接觸經典文化內容。
在上海,“100%哆啦A夢&FRIENDS巡回特展”大陸首站,就吸引了不同年齡段的粉絲:70后、80后在展覽中重溫童年回憶,00后等年輕一代則通過現代媒體渠道了解哆啦A夢,在展覽裡感受它所代表的夢想與友情。中國的“孫悟空”這一超級IP,同樣跨越代際傳遞力量:70后從《大鬧天宮》中看到時代精神的寫照,80、90后在《大聖歸來》裡找到自我成長的隱喻,00后則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中,將其視作打破規則、追求自我的象征。
這些經典IP借助技術賦能與情感重構,不斷打破次元壁,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財富。
暑期博物館裡,經典IP的“逆襲”從來不是簡單的展覽陳列,也不只是一場短暫的消費熱潮,而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動實踐。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它們正不斷書寫著新的故事,默默連接起過去、現在與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