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行進中國丨老鹽場晒“新鹽值”

人民網“行進中國”天津調研採訪團
2025年08月26日11:47 | 來源:人民網-天津頻道
小字號

紅海之畔,沙特達曼的工業論壇現場,一陣“中國風”悄然涌動:50余件印有“蘆花”紋樣的海鹽制品整齊陳列,晶瑩如“蘆台玉砂”的食用鹽,萃取天然礦物質的洗護品,每一件都帶著渤海灣的咸鮮。

參會者駐足端詳,指尖觸到的是細膩鹽粒,更是跨越千年的匠心。展會組織方當場將天津長蘆漢沽鹽場列入優質中國品牌供應商——這份東方“咸鮮”,有力叩開全球市場的大門。

天津長蘆海鹽在濱海新區綿延已達千年。

《周禮》有“幽州其利鹽”,《史記》記載“燕有魚鹽棗栗之饒”,早在兩千年前,這片土地就已撒下鹽業種子。公元925年,五代后唐時期的幽州節度使趙德鈞,在一個被稱作蘆台的地方設置“鹽場”,“刮土淋鹵,鍋煎成鹽”傳承千年。明清時,這裡的海鹽因品質純正,獲“蘆台玉砂”美譽並成為貢鹽,其中“貢鹽磚”更是成為皇室祭品專屬。

如今,這座擁有1100年歷史的老鹽場正用鮮活實踐証明:老手藝從不會被時代淘汰,咸鮮滋味裡藏著生生不息的中國智慧。

“蘆台場印”雕塑寓意歷史和文化象征。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蘆台場印”雕塑記錄鹽場歷史。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鹽場的檢測室裡,質量審核員單宏盯著一份發往沙特的洗護品檢測報告。“天然礦物質、氨基酸必須留住,殺菌效果才夠好。”話語間,是他如鹽場一樣,始終如一的堅守。

1999年深冬,年輕的他跟著老師傅在灘田揮鎬修灘,冰冷鹵水濺在褲腳,轉眼凝結成霜。如今,工作場景從露天鹽灘換到恆溫檢測室,研究對象從傳統食鹽拓展到漱口水、果蔬洗滌鹽等多品種鹽產品。為了讓出海產品達標又保天然,他帶著團隊調試兩個多月,終於找到“功效”與“體驗”的平衡。

這樣的堅守與創新,貫穿著鹽場的每一次蛻變。

清康熙年間的“廢煎改晒”工藝革新,讓海鹽生產與大自然合為一體﹔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的技術更新,工業化發展讓傳統“老淺短”工藝變身“新深長”,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更率先實現“三化四集中”生產體系,產海鹽超100萬噸﹔2009年漢沽現代化靜態長年結晶鹽田,更是成為世界鹽業大會代表觀摩場所,讓全球看到中國鹽場的現代化實力。

漢沽鹽場黨委書記、董事長魏立營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

“守著千年的老根,才能發好時代的新芽。”漢沽鹽場黨委書記、董事長魏立營的話,道破轉型密碼。

作為國家001號食用鹽定點生產企業,2006年漢沽鹽場就成了商務部首批“中華老字號”,“蘆花”商標更是國內食用鹽行業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可它從未停下創新腳步。

工作人員利用智慧鹽田管理平台實時採集關鍵數據。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工作人員利用智慧鹽田管理平台實時採集關鍵數據。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新時代,在智慧鹽田中控室裡,信息化、生態化正在古老鹽田上演“靜默革命”:東片區33畝灘田的涵閘,隨數據指令自動啟閉﹔鹵水沿著預設路線精准流轉。包裝車間裡,數百萬像素工業相機通過AI視覺掃描,精准剔除瑕疵產品,出廠合格率始終保持100%。生產端,獨家飽和鹵水真空制鹽技術使海水中的鉀、鎂等微量元素得以保留,讓“蘆台玉砂”的品質延續至今。

而讓“中國鹽”自信出海的不只是過硬的品質,還有一身亮眼的“綠色基因”。

漢沽鹽場打造分散式風電項目。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漢沽鹽場打造分散式風電項目。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作為國家級“綠色工廠”,天津獨特的海洋人工濕地,傳統生產方式在這裡一覽無余,數十平方公裡內候鳥翔集,鹽田微生物自然生長,不僅幫助堵塞滲漏,促進鹵水蒸發、結晶,還在發揮調節環境作用,一顆鹽粒成長“旅程”更是長達200余天。鹽灘上12.9MW風電場的葉片迎風轉動,綠電佔比超32%,相當於年減14.5萬噸二氧化碳。

更令人驚嘆的是鹽田生態下的特殊微生物,鹽場與中國科學院合作,讓萬畝鹽田變身天然“固碳工廠”:水中微藻改善生態,還能衍生出鹽藻肽、益生菌等30余種大健康產品——這些帶著“海洋密碼”的新品,成了沙特論壇上的“人氣新星”。

依托北疆電廠海水循環利用,鹽場還打造了“溴素—四溴雙酚A”全產業鏈。近8000噸的工業溴素和1.5萬噸的四溴雙酚A產能,讓“鹽化工”從附屬產業,變成撐起高質量發展的支柱。

產業融合的步伐,讓老鹽場的“朋友圈”越做越大。

老鹽灘旁的空地,變成了國家4A級景區。鹽廠供圖

老鹽灘旁的空地,變成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鹽廠供圖

2024年,“天津長蘆海鹽文化旅游區”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邁出了中國傳統海鹽立足原有場區、探索產業升級新步伐。這裡將延用數百年的灘晒鹽田,按照新發展理念,結合生態建設,改造為集文化、生態、研學為一體的工業景區,成為傳承天津鹽業文化的新載體:游客徒步攀登雪白的鹽山,踩萬余平米的潔白鹽池,參觀涵蓋5個功能廳的“知鹽學堂”,體驗現代科技裸眼9D,穿越千年鹽業史。五年間,這裡接待游客100余萬人次,“七彩鹽田”成為京津冀網紅打卡地,還拿下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等榮譽,漢沽古鹽田更是被列入國家工業遺產。

不遠處的直播間裡,“漢鹽海澤”牌鹽田蝦、海參輪番登場。這些“津農精品”蛋白質、氨基酸含量高,通過鏡頭銷往全國各地。與荷蘭一家集團合資的倉儲公司,更讓漢沽鹽場成了京津冀地區具備影響力的液體化工品儲運企業——“以鹽為基礎,多元發展”的戰略,在此落地生根。

2023年,漢沽鹽場入選國務院國資委“雙百企業”,這不僅是榮譽,更是鞭策。如今,它正在新發展理念下,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六大攻堅戰,全力轉型升級。

“七彩鹽田”美如畫。鹽廠供圖

“七彩鹽田”美如畫。鹽廠供圖

沙特供應鏈公司主動對接,想把“蘆花”鹽引入本地﹔上合組織成員國的合作邀約接踵而至,期待探索更多可能。那些即將跨越紅海的鹽產品,帶著渤海灣的咸鮮,更帶著中國老手藝的新滋味。

從五代后唐的第一縷煮鹽炊煙,到如今智能化鹽田的數據流﹔從宮廷貢鹽的專屬榮耀,到全球市場的自信亮相……這座千年鹽場,始終在傳承中創新,在堅守中突破。它用“新鹽值”書寫著中國傳統產業的新故事,也讓世界看見:中國的老味道,永遠有新可能。(潘旭海、許維娜、張靜淇、張靖、崔新耀、孫一凡)

(責編:唐心怡、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