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美麗天津 “鄉”連天下

 從津沽沃野到國際合作的鄉村振興

2025年08月28日08:45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美麗天津 “鄉”連天下(圖)

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生態六埠景區風光秀麗。 記者 潘立峰 攝

第22屆中國·天津黃崖關長城國際馬拉鬆旅游活動。 記者 錢進 潘立峰 攝

天津市優質小站稻開發有限公司智能加工中心。 記者 潘立峰 通訊員 陳浩 攝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一片沃野連接天下。

  從千年石屋的文旅新生,到稻蟹共舞的生態傳奇﹔從富硒蔬菜的科技蝶變,到智慧工廠的非遺煥新﹔從中國種子遠播異國,到國際合作碩果累累……津沽大地的阡陌縱橫間,古老農耕的智慧與現代科技的強音和諧交融,凝結著生態優先的綠色智慧,閃耀著科技興農的創新光芒,鐫刻著國際合作的開放足跡。

  天津的鄉村振興實踐既立足本土特色,又放眼全球合作,構建起“城鄉融合、內外聯動”的發展新格局。

  生態優先 美麗鄉村的天津樣板

  清晨,當露水還在石縫間閃爍,薊州區漁陽鎮西井峪村已迎來第一批游客。

  西井峪村,坐落於府君山腳下,全村三分之二以上建筑由上億年的石英岩、頁岩壘砌而成,也被稱為“石頭村”。

  誰能想到,這個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多年前還裸露著採礦留下的“礦疤”。

  過去,由於土地貧瘠,村民“靠山吃山”,以採礦為生。現在,西井峪村通過植樹造林、修復山體、拓寬路面和改造村居等措施,彌補之前的“生態欠賬”,更通過打造精品民宿推動鄉村旅游轉型升級,走上了打“文化牌”、吃“綠色飯”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如今,51家精品民宿,咖啡館、酒吧、理療館、KTV等一系列時尚元素,向四方賓客講述著“石頭村”的新故事。

  天津正以綠色為底色、以開放為橋梁,將古朴村落融入世界視野。同樣是在薊州區,石巷中的回聲還未遠去,山野間的腳步已然響起。

  今年5月17日,第22屆中國·天津黃崖關長城國際馬拉鬆旅游活動中,來自5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0名馬拉鬆愛好者參與角逐。

  自1999年該活動創辦以來,世界各地的跑者用他們奔跑的足跡串聯起古城雄關、山川河谷、美麗村落,讓天津的鄉村生態蛻變之路通過體育的國際語言走向世界舞台。

  已連續22年參加該活動的丹麥人亨裡克·布蘭特說,他用腳步丈量了天津日新月異的變遷,天津的發展就像他的比賽一樣始終奮勇向前。

  從薊州的千村萬落、疊翠群峰,轉向百公裡外渤海之濱的浩渺濕地,天津的鄉村振興之路,無不以“生態優先”。

  在被譽為“京津綠肺”的寧河七裡海濕地,一場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協奏曲同樣精彩上演——這便是“稻蟹共生”的寧河實踐。

  近年來,寧河區依托七裡海濕地“金字招牌”,突出“生態+”理念,堅持不一樣的靠“海”吃“海”,將20余萬畝稻田打造成“稻蟹共生”的生態試驗場。

  稻田裡,養殖戶馮德志彎腰撥開翠綠的稻稈,一隻隻青背白肚的七裡海河蟹正揮螯橫行。

  “瞧這些活寶貝!”他語氣裡滿是自豪,“杜絕農藥、少用化肥!螃蟹吃虫除草、稻子給蟹遮陰,一水兩用、一地雙收、蟹肥稻香,這才是真正的生態飯!”

  “稻蟹綜合混養大幅度提高了土地資源和水利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了穩糧增效、稻漁雙贏。”寧河區農業農村委主任張洪偉說。

  這片生態沃土,同樣吸引著來自世界的目光。去年金秋,第十七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的各國參賽選手首站便走進位於七裡海的“寧和稻香生態園”,來自96個國家和地區的113名中學生共賞稻田美景,沉浸式體驗中國田園風光。

  白俄羅斯的艾菲、尼泊爾的蘇羽、埃及的諾拉都是來自上合組織國家的青年,他們乘著環保小火車穿行於稻浪翻滾的金色海洋,盡情享受著這場以“中國稻”為媒的自然與文化盛宴。“稻田畫非常好看,坐小火車太有趣了!”蘇羽的贊嘆道出眾人心聲。這趟寧河之行,不僅讓國外青年深度感知了中國生態農業的魅力,更架起了一座民心相通的友誼之橋。

  從石屋生金的文旅傳奇,到稻蟹和鳴的農業典范,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動能,綠水青山真正成為津門百姓的金山銀山。

  截至目前,天津打造“稻漁種養”500畝連片示范區12個,帶動全市稻漁綜合種養54.19萬畝﹔2024年,89個鄉村旅游項目開工,全年鄉村旅游接待游客3802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80.5億元﹔薊州區、西青區王穩庄鎮、西青區辛口鎮、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寶坻區潮白新河流域5個申報主體獲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形成更多“護綠換金”“聚綠成金”“借綠生金”發展新路徑。

  科技興農 現代農業的創新引擎

  清晨的陽光穿透塑料薄膜,照進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的蔬菜大棚,種植戶張鳳文彎著腰,靈巧的手指在菜畦中翻飛,一捧捧鮮嫩的韭菜被整齊地碼進筐中。幾步之遙,新翻的土地散發著濕潤的芬芳,她的家人正忙著點種今秋的第一批水果蘿卜。“得抓緊,訂單等著呢!”張鳳文抹了把額頭的汗,臉上滿是豐收在望的篤定。

  這份篤定,源於腳下這片土地的“秘密寶藏”——富硒土壤。“3年前,科研團隊下鄉指導時發現,第六埠村土地富含珍貴的硒元素,種出的蔬菜不僅口感好,更蘊藏著獨特的營養價值。”張鳳文笑著說,這偶然的“發現”,成為第六埠村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契機。

  如今,張鳳文家十幾個大棚,“清一色”種植富硒蔬菜,品類多達幾十種。“現在種菜,講究的是綠色、無公害、標准化。”

  依托天然的富硒生態優勢和京津冀“一小時交通圈”便捷的區位條件,第六埠村構建起“批發市場+社區直供+電商平台+休閑採摘”的多元化立體銷售網絡。張鳳文說:“以前一周也就配送一百多份,自從富硒蔬菜的名頭打響了,訂單噌噌漲,現在每周能送四五百份!”

  張鳳文的故事,是富硒蔬菜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在辛口鎮第六埠村,5000畝富硒蔬菜基地已成為都市型現代化農業的亮麗名片,年產值約8000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年收入躍升至3.7萬元。

  與此同時,在靜海區良王庄鄉,融合了現代生產理念的自動化體系,正悄然書寫著百年非遺技藝與現代生產方式共舞的新篇章。

  步入天津昊陽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現代化廠區,傳統的煙火灶台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恆溫控制的精准鹵制系統和全自動生產流水線。一塊塊優質大豆蛋白原料,歷經標准化的清洗、鹵制、包裝流程,變為精美可口的素食產品。

  “我家祖祖輩輩靠做豆制品為生,獨創的‘王氏鹵制技藝’歷經百年,到我這裡已經傳承了四代,是靜海區非遺代表性項目,但手工小鍋灶生產效率低、保質期短,難以走出鄉土。”守著珍貴的家傳技藝,企業創始人王英開始思考如何讓老手藝在新時代煥發活力。2016年,她與愛人創立了天津昊陽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並開發出“素廚娘”品牌。

  “智能化設備引進后,從原料處理到成品包裝,全過程實現流水線作業與精准參數控制,日產能提升至千斤,嚴格的標准化流程,更確保了品控的穩定性。”王英說。

  現代化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僅是效率提升,更驅動了產品迭代與品質飛躍的引擎。在恪守傳統風味精髓的前提下,研發團隊成功開發出港式香鹵、湘式勁辣等滿足多元需求的口味。這場源自生產端的創新升級,讓“素廚娘”系列產品不僅符合嚴苛的國際安全標准,更在2024年創下近2000萬元的銷售規模,鄉土風味成功對接廣闊市場。

  產業興則鄉村興。近年來,天津持續以新技術、新業態、新品種賦能農業生產,不斷壯大鄉村富民產業規模,先后申報建設了奶業、生豬、小站稻、設施蔬菜、蝦5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薊州區出頭嶺鎮、西青區辛口鎮等12個農業產業強鎮,22個國家級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有效培優“津農精品”品牌,重點打造小站稻、沙窩蘿卜等10個優質農產品品牌,年銷售額100億元以上。

  如今,寶坻新安的辣椒紅遍大地、靜海王口的炒貨香飄百年、寧河岳龍的紅瑤甘薯甜透田壟,天津這些農產品正跨越山海,從淳朴鄉間走向國際餐桌,在全球味覺版圖上留下屬於天津的記憶。

  今年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多家“津農精品”品牌企業參加“市民走進達沃斯”活動,在展區集中展示展賣優質特色農產品,受到國內外嘉賓的歡迎。

  智慧農業的藍海中,天津正乘風破浪、勇立潮頭。

  握手全球 農業合作的跨國實踐

  暑氣漸消,天高雲淡。西青區一片開闊的花椰菜繁育基地裡,天津市農業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孫德嶺帶領團隊俯身田間,細心記錄花椰菜生長情況。

  “這就是我們為上合組織國家巴基斯坦高山冷涼地區定制的花椰菜新品種,今年上半年,首批出口當地的400多公斤新種子喜獲豐收。消息傳開,最近又有幾批海外客戶上門來洽談合作呢!”孫德嶺與記者分享著這份喜悅。

  為將中國優良花椰菜品種推向更廣闊的舞台,孫德嶺團隊從種質資源收集到親本組配,進行了系統性、定制化的育種創新。特別是針對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的高山冷涼地帶,團隊成功選育出耐寒、高產、抗病性強的新品種。去年,這些承載著“中國芯”的花椰菜種子漂洋過海,在異國他鄉的高山沃土扎下了根,引來新一輪訂單熱潮。

  “過去是我們辛辛苦苦出海‘拓荒’,現在是客商慕名而來!”孫德嶺感慨道。這份轉變的底氣,源於品種過硬的實力。

  播下的種子,結出的不僅是頗受歡迎的“津”牌花椰菜,更是與上合組織國家農業合作與科技交流的累累碩果。截至目前,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的花椰菜種子已遠銷巴基斯坦、印度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今年種子出口量預計突破11噸,約佔全國花椰菜種子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如今,孫德嶺把目光看向更遠:“目前,鬆花菜的海外推廣也已提上日程,首批試種正在巴基斯坦進行,作為上合組織的重要成員,巴基斯坦的試種成功將推動中國優良品種走向更廣闊的‘上合舞台’,帶動更多上合組織國家農戶增收致富。”

  天津與上合組織國家的農業合作不隻在種子領域,在技術輸出、貿易互聯、科技協作等領域,合作日益廣泛而深入。

  正午時分,大禹節水集團國際部副總經理符帥坐在辦公桌前,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擊,一份份海外訂單與項目報告,無聲訴說著大禹節水技術出海的“中國智慧”。

  “去年9月,我們與中國農業大學、哈薩克斯坦國立農業研究大學共建的‘中哈旱區高水效農業國際聯合實驗室’揭牌成立,中方科研人員在謝列克河、阿拉木圖大運河沿線安裝了水流傳感器,這些精密的設備就像‘敏銳的眼睛’,將水流數據實時數字化,為優化當地的灌溉模式提供了科學依據。”符帥說。

  “我們不僅帶來了智能滴灌、精准施肥、自動化監測等設備與技術,更是結合當地需求,提供智慧農業‘交鑰匙’方案。”符帥告訴記者,哈薩克斯坦60%的國土是沙漠和半沙漠,發展節水農業、提升單產是他們的迫切需求。

  提到實驗室成立一年來的成果,哈薩克斯坦國家科學院院長兼國立農業研究大學校長庫裡什巴耶夫贊不絕口:“實驗室對於哈薩克斯坦乃至中亞國家與中國農業領域的合作具有裡程碑意義,它對農業穩定生產與區域糧食安全保障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助於增強中亞地區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

  一個小小的實驗室,就像一顆“水滴”,折射出大禹節水海外布局的大格局,更映射出中國與上合組織國家在農業現代化領域深化合作的廣闊前景。近年來,大禹節水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至今已與60余個國家和地區達成合作,其中,就包含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多個上合組織國家。

  “我們將用領先的節水技術和灌溉設備,為上合組織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讓‘科技之水’澆灌出更多像中哈實驗室這樣互利共贏的合作之花。”符帥說。

  從巴基斯坦的高山到哈薩克斯坦的旱區,天津的農業國際合作,正是中國與上合組織國家共享發展機遇、共促農業繁榮的生動實踐。

  胸懷大局者,心系天下。全球化的浪潮中,天津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市農業農村委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農產品出口106.61億元,同比增長3.88%,再創歷史新高。推動花椰菜、西藍花等蔬菜種子出口,在巴基斯坦、越南等國家建立示范基地,全市蔬菜種子全年出口13.6噸,境外推廣面積超過100萬畝。

  今年5月,匈牙利科學院院士梅斯特哈齊率代表團訪問天津,與天津市農學會、天津農學院及天津市農業科學院開展種業科技合作交流。這不僅是一次跨國“種業之約”,更通過“引智—育才—拓源”三位一體合作機制,將匈牙利的育種技術優勢與天津的產業應用場景深度結合,為國際農業科技協作提供了可復用的“津—匈范式”。

  渤海潮涌,聲聲激蕩﹔津沽沃野,生生不息。

  從美麗鄉村到國際舞台,天津農業的累累碩果,不僅滋養了津門百姓的幸福生活,更為世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與天津力量。(記者 李楊 徐楊)

(責編:韓昱君、張靜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