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奏響“上合”曲

“友誼長存”
“攜手同行”
“和合共生”
……
智能機器人“書法家”起筆毛鋒,飽蘸濃墨,在卷軸上揮毫成字時,筆尖與宣紙摩擦的“沙沙”聲,似古琴輕撥,為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奏響了“‘上合’曲”獨特的開篇序曲。
智能機器人書寫“友誼長存”。人民網記者 王百一攝
“太精妙了!”峰會新聞中心的智慧生活互動展示區,中外記者們舉起相機,記錄著科技與傳統的交融,將上合伙伴間的情誼凝於筆端。
會場外,中國與“上合大家庭”各國的人文交響早已悠長:積極互設文化中心、開設魯班工坊﹔成員國間實現互免簽証﹔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友城數量突破100對……親切的互動交流,為上合組織發展夯實民意根基。
聽!天津大地上,一首滿載開放發展熱忱的“上合”曲,正以明快韻律奏響。
文化之音,悠揚開場
“玉盤玉盤心頭光,月光月光亮汪汪……”
8月27日,一場特殊的跨國文藝演出在天津師范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上演。這是天津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與哈薩克斯坦“Sensitive”舞蹈團共同演繹的曲目《玉盤》,天籟童聲與優美的肢體語言,溫柔映照兩國友誼。
“多元文化在此匯聚,為兩國筑起友誼之橋。我會把更多天津故事帶回哈薩克斯坦。”舞蹈團團長羅斯托夫希科娃·奧爾加說。
舞者的熱情與台下的掌聲,共同織就了心與心相通的紐帶,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此刻形成共鳴。
連日來,“喜迎上合峰會 共繪津彩畫卷”青少年繪畫比賽、“上合之約·津彩國際”外國留學生文藝展演、上合國家青年學生“萬花筒”文化市集,以及“上合之約·精彩騎行”等活動的接連上演,讓不同文明在天津街頭巷尾輕輕和鳴。
薩爾維娜茲嘗試拼接魯班鎖。人民網記者 李丹攝
視線拉回現場。
1300斤重的魯班鎖“大菠蘿”令人嘖嘖稱奇,阿塞拜疆總統新聞處的薩爾維娜茲拿起小型魯班鎖零件,嘗試拼接。“沒想到看著簡單,拼起來竟藏著這麼多門道!”魯班鎖——這一代表工匠精神的千年巧思,也是魯班工坊的象征。自2016年首個境外工坊落地,天津已在23國建成24個魯班工坊,其中10個扎根上合國家。
非遺展區,“一灣海河繪非遺”匯集泥人張彩塑、楊柳青木版年畫、曾氏華服等技藝。記者們觀摩體驗制作,觸摸帶“福”字的楊柳青年畫卷軸,細賞華服盤扣裡的非遺巧思。
這承載千年巧思的文化載體,見証著“以技能促發展、以匠心通民心”的絲路樂章,讓文明交融的溫度傳遞各國。
科技之音,激昂奮進
樂曲漸入高潮,節奏明快,充滿未來感。
“跟著和平鴿‘飛’遍上合各國,連風的味道都如此真實!”在新聞中心CAVE 8K沉浸空間裡,氣味與光影交織,“上合故事”有自己的沉浸式體驗。
魯斯塔姆在留言簿上留言。人民網記者 李丹攝
烏茲別克斯坦的記者魯斯塔姆看得入神,提筆在留言簿上寫道:“震撼!願這‘科技之花’越開越盛。”中外嘉賓“認可”的筆跡,正是聲聲跨越國界為科技與發展發出的喝彩。
從會場裡的智能體驗,到產業中的硬核突破,天津正以科技為筆書寫發展答卷。
今年8月,近萬噸“津產”鋼管產品陸續運往烏茲別克斯坦,為素有“太陽城”之稱的塔什干新城項目構建“鋼筋鐵骨”﹔新天鋼的“手撕鋼”薄至30“繆”,輕折成紙飛機靈動翩躚,20萬次折疊仍堅不可摧,成為電子、醫療領域的“硬通貨”。
這賦能未來發展的科技音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合作交響,奏響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開放強音,讓創新成果惠及世界人民。
合作之音,來日方長
天津梅江國際會展中心門口處花壇草雕上,一雙呈白鴿形態的手緊握其間,宛如一座溝通的橋梁,巧妙象征著各國文明在此交匯、交融。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樂潮雄渾,如江河奔涌向海,流淌著對未來的期待。
這份期待,藏在天津同上合組織國家深化合作的每一步實踐裡。在8月29日舉行的天津專場吹風會上,天津市外辦主任欒建章介紹,近年來,天津市高度重視同上合組織國家開展地方合作,已同11個國家建立了20對不同層級的友城關系,高層互訪頻繁,經貿、教育、文化、港口、體育等領域的務實合作不斷深化。
“天津與上合組織國家民間交往熱絡,合作成果豐碩。”欒建章表示,過去一年,天津積極踐行“弘揚‘上海精神’:上合組織在行動”的主席國口號,立足自身優勢,持續鞏固現有合作基礎,積極發展同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市、阿拉木圖州和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州的友城關系,天津與上合國家的友城“朋友圈”不斷擴大。
這座依河向海的城市,始終以“上海精神”為譜,持續奏響和合共生的華彩樂章。
樂章裡,有跨越國界的個體共鳴:來自俄羅斯聖彼得堡的留學生索菲雅,因上海友誼園初識中國文化,不到一年便從漢語“小白”進階至HSK5水平,立志成為中俄文化貿易合作的紐帶﹔巴基斯坦博士生穆罕默德·沙拉爾在天津深耕AI與綠色能源研究,盼將中國先進技術帶回祖國,破解家鄉風沙影響下的電力難題﹔伊朗姐妹阿托莎與納扎寧從設拉子遠赴天津攻讀醫學,在融入中國生活的同時,用音樂與行動搭建兩國文化橋梁。
樂章裡,更有務實合作的鏗鏘交響:天津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再制造印刷設備在上合組織國家落地使用,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烏中明源絲路自由貿易特區等合作園區加速建設,一批綠色產業合作項目穩步推進。
“2025年是上合組織可持續發展年。”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楊宏山表示,此次峰會正通過綠色、數字等務實合作構筑“發展橋梁”,讓合作紅利真正惠及普通民眾。
“友誼長存”,正是這首“海河之曲”邁向未來的鏗鏘節拍。海河之畔,“上合大家庭”友誼與合作的新樂章正由它奏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