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系圖到老工具:一堂 “摸得著” 的思政課在天津科技大學開講

“快看這張水系圖,像不像一把撐開的大扇子?” 站在根治海河紀念館的巨幅地圖前,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學教師李春瑤的話瞬間點燃了學生們的好奇心。日前,天津科技大學聯合第四十一中學開展的 “海河家﹒人民至上 —— 根治海河”思政實踐課,就從這把 “會惹麻煩的扇子”開始,讓學生們在觸摸歷史、動手體驗中,讀懂了海河之美背后的奮斗故事。
一張地圖裡的 “水患密碼”
“扇面寬、扇柄窄,暴雨一來,洪水就像被塞進窄胡同!” 學生董夢蕭盯著海河水系分布圖,突然恍然大悟。在李春瑤的引導下,同學們發現這條滋養天津的母親河,曾因 “上寬下窄、支流扇形分布” 的特殊地形,成為水患頻發的主要原因。
當目光移到1963年洪水災害的數據展牌前,展廳裡瞬間安靜下來。“72.4 億元經濟損失!”學生王瑞怡的驚呼裡滿是不敢相信。要知道,如今漫步海河岸邊,看到的是波光粼粼的游船、錯落有致的樓宇,誰能想到幾十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汪洋?
“那時的洪水能漫過房梁,老百姓抱著門板在水裡漂。” 根治海河紀念館館長魏宗寬帶著親身經歷者的深情,指著一張張老照片講述:“但咱天津人不服輸!幾百萬群眾自帶干糧、推著小車就上了治河工地。” 隨著他的講述,學生們仿佛看到了泥水裡扛鐵鍬的身影,聽到了夯土時震天的號子。
老工具裡的 “治河力量”
“誰來試試推這獨輪車?”在治河工具展廳,一輛鏽跡斑斑的鐵皮小車前,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舉起手。張旭龍第一個上前,攥緊車把剛想發力,車子卻左右搖晃差點翻倒。“原來這麼沉!”他齜著牙使勁穩住車身,再看車斗裡模擬的泥土,不過是幾斤重的沙袋。
“當年工人們推的車,裝著百十來斤的土,還要在泥濘的河堤上走一天!” 魏館長的話讓孩子們連連驚嘆。緊接著,孩子們紛紛體驗了扛扁擔、揮鐵鍬,親身感受勞動的辛苦。“這鐵鍬比我想象的沉十倍!”學生李雨桐擦著額頭的汗說。
一堂課種下的“精神種子”
“以前覺得海河美,是風景美﹔現在才懂,這美是千萬人用肩膀扛出來的人民之美!” 張旭龍的感嘆讓同學們紛紛點頭。天津科技大學教師王慧娟趁機引導大家思考:“根治海河時,黨員干部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遇到危險工段,總是黨員先跳下去,這就是人民至上最生動的樣子。”
實踐課的最后,李春瑤老師指著窗外靜靜流淌的運河問:“知道為什麼要學這段歷史嗎?因為當年治河人擰成一股繩的勁兒,今天依然需要。” 她的目光掃過一張張若有所思的臉龐,“當你們以后遇到困難時,想想那些在泥水裡筑堤的前輩,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夕陽下,學生們的筆記本上寫滿了感悟:“扇形水系藏著地理密碼。”“獨輪車推不動的是重量,推得動的是信念。”“人民至上不是口號,是一起扛過的扁擔。”這場走出教室的思政課,就像投入心湖的石子,讓 “團結奮斗”“人民至上”的漣漪,久久不散。
據了解,此次實踐課是天津科技大學大中小學一體化思政課程體系的高中段的組成部分。實踐課程沿著海河這條時光軸線,使不同學段的學生從不同角度觸摸城市記憶,讓人民至上在行走的思政課中生根發芽。
來源:天津科技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