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和平鴿”引領新合作

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新聞中心內,CAVE 8K超高清沉浸式互動體驗區,一隻銜著橄欖枝的“數字和平鴿”從上海東方明珠塔啟程,掠過青島的碧海藍天,飛越北京的紅牆飛檐,一路飛往白俄羅斯、印度、哈薩克斯坦等上合組織成員國……這場“身臨其境”的交互,生動展現了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區域數字經濟合作的廣度與深度。
CAVE 8K超高清沉浸式互動體驗區“數字和平鴿”帶領觀眾穿越時空。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而這正與峰會期間凝聚的合作共識相互印証。
9月1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發布關於加強數字經濟發展的聲明,重申願加強上合組織框架下數字經濟合作﹔次日,由國家數據局牽頭的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合作平台在天津揭牌成立,推動我國與上合組織國家數字經濟領域合作持續深化。
天津手握哪些“硬實力”與“好經驗”?能為上合組織國家數字合作貢獻哪些方案?
數字基建“搭骨架”
走進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岸邊精准穿梭的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ART,以厘米級精度抓取集裝箱的無人橋吊,實時跳動著作業數據的中央指揮系統,正在有序工作。
“過去一條作業線24小時內要10多名司機輪班協作,現在一到兩個人在中控室就能完成全流程監控作業。”天津港集團工作人員指著屏幕上的數據流介紹,自動化升級后,碼頭作業效率提升30%,單箱能耗降低20%,成了名副其實的“智慧零碳”標杆。
天津港“智慧零碳”碼頭。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支撐這一變革的,是天津織密的“數字神經網”。圍繞“5G+智能港口”建設,200座5G基站在天津港全域布局,實現集裝箱與干散貨碼頭智能化改造全覆蓋。
延伸至全市,天津正加速推進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領域打造400余個標杆應用場景,其中“物流數據開放互聯”等4個場景還入選國家數據局公共數據“跑起來”示范場景,為上合組織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數據賦能實體”樣本。
如果說5G與場景應用是“數字血管”,那麼算力就是驅動數字經濟的“心臟”。
目前天津已形成“智算+超算”雙輪驅動的算力體系,智算規模超1萬P,超算規模佔全國比重達20%﹔國家超算互聯網平台連接14個省(直轄市)的20余家超算、智算中心,可為上合組織國家100多個行業提供算力支持。
跨境合作“破壁壘”
“以前發一批貨到烏茲別克斯坦,光物流就要等30天,現在5天就能送到,成本還降了40%!”談及與上合組織國家的數字貿易合作,天津津品跨境創始人萬曉文的語氣裡滿是感慨。
三年前開拓中亞市場時,“物流慢、信息差、清關難”曾讓他屢屢碰壁。為破解難題,津品跨境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建起1000平方米的天津首個中亞海外倉,還搭建了“線上跨境貿易大數據履約平台”,將貨源對接、物流跟蹤等環節全部數字化,成功把合作“堵點”變成“增長點”。
“貿易數字化最關鍵的作用,就是極大減少了買賣雙方的信息差。”萬曉文說,數據優化讓供需更明晰,實現了雙贏。
萬曉文(左6)簽署“中國—上合組織國家數字經濟合作項目”。受訪者供圖
如今,津品跨境的“數字+實體”模式成了上合貿易合作典型——在2025上合組織數字經濟論壇上,其合作案例入選“中國—上合組織國家數字經濟合作典型案例”,同期還有12個數字經濟合作項目在天津簽約,“天津經驗”加速走向上合組織國家。
“上合組織國家絲路電商合作日益廣泛,我既是親歷者,也是受益方。”萬曉文高興地說。
這樣的合作並非個例。數據顯示,2024年上合組織成員國網絡零售市場規模超3.2萬億美元,佔全球比重過半,電子商務合作已成為激活區域經濟的“新引擎”。
作為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天津早已布局:2024年出台《天津市推動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鼓勵企業採用“海外倉+境內集貨倉”兩倉聯動通關,創新數字化營銷模式。截至目前,天津各類跨境電商出口主體超4000家,其中B2B企業1000余家,主打礦物冶金、機械裝備等工業品類,B2C零售賣家3000余家,將自行車、地毯等“天津制造”送往上合組織國家尋常百姓家。
數字合作還在延伸:中國建材數字服務創新合作中心為中亞國家提供建材產業數字化解決方案,中巴汽車產融數據綜合服務平台助力巴基斯坦汽車產業升級,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更是拿下數據跨境領域“雙首個”制度創新成果,為上合組織國家數據互聯互通掃清制度障礙。
政策引導“強支撐”
機械臂精准舞動、傳輸帶絲滑運轉、自動導引運輸車有序穿梭……在天津空港經濟區聯想集團創新產業園,一條120米長的筆記本電腦智能產線有條不紊地運行。在這裡,AI、5G、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融入制造全流程,平均每9秒就能下線一台筆記本電腦。
聯想天津零碳智造工廠。聯想天津供圖
這裡不僅入選國家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還能根據上合組織國家客戶需求,實現“定制化生產+快速交付”。企業智能制造負責人趙天銓自豪地介紹:“我們自動貼片機的元器件貼裝速度可達每小時17.2萬個,每一塊主板上需要貼裝4000個以上的元器件,最小尺寸約為三分之一粒芝麻大小。”
不止如此,天津的智能制造版圖正不斷擴容。
新天鋼冷軋薄板有限公司的酸軋生產線,以每分鐘1200米的速度將3毫米厚的原鋼板壓延成0.5毫米的薄板﹔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作為我國首個海洋油氣裝備“智能工廠”,20分鐘就能將10噸重的鋼板加工成符合標准的平台零部件﹔全球首個片上腦機接口智能交互系統、我國首款國芯非侵入式腦機智能頭環、國內首個無人機四維實景模型認証……一大批硬核數字技術成果在這裡落地,背后是天津對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持續推動。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培育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400個,其中9家躋身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行列,2025年還計劃再培育不少於100家“先進級”以上智能工廠,為向上合組織國家輸出“智能制造方案”奠定堅實基礎。
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政策的“精准滴灌”。
近年來,圍繞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天津市政府辦公廳先后印發《天津市公共數據授權運營試點管理暫行辦法》,出台《天津市算力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年)》《天津市推動數字貿易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構建起以人工智能為核心,覆蓋算力基建、數據要素、數字貿易等多領域的政策體系。
正如天津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在合作平台揭牌儀式上所說:“天津將以最優的環境、最實的舉措,把平台打造成上合組織國家技術交流、產業合作、人才培養、經驗分享的重要基地。”在數字化浪潮中,天津正用行動証明,當中國北方的開放活力與上合組織的合作願景相遇,必將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書寫下充滿機遇的“數字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