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為媒 牽手世界

秋日暖陽,位於天津市靜海區的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子牙經開區),一派“綠”意盎然。園區深處,報廢汽車、廢舊家電經過一道道工序,神奇地“重生”。作為全國首個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的國家級開發區,不久前,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綠色產業合作平台在此揭牌啟動,開啟了以“綠”為媒、牽手世界的新篇章。究竟是什麼吸引了這一重量級國際性平台落子於此?記者近日探訪發現,答案或許就藏在一場場“變廢為寶”的綠色奇跡中。
走進天津新能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廠區,報廢汽車堆滿停車場,在很多人眼中的“棄物”,在這裡卻是珍貴資源。“我們每天都能收到100多輛報廢車,從金屬到塑料,從橡膠到玻璃,幾乎每一個部分都有回收價值。”天津新能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副總裁邵宇介紹。
來到企業的拆解車間,這裡宛如一座“魔法工坊”,機械化設備有條不紊地工作著,將報廢汽車拆解成一個個零部件﹔不遠處,企業自主研發的“新能報廢王再生雲服務平台”,實時更新著報廢汽車的回收信息,動態優化回收流程。
“傳統的拆解方式回收率低、純度不高。我們通過自動化智能分揀設備,能夠精准地從混合物料中分離出銅、鋁、鉛等有色金屬,純度大幅提高,而廢舊塑料經過精細篩分和處理后,則可制成高質量的塑料顆粒,廣泛應用於塑料制品生產。”邵宇說。
“這種精細化處理,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回收率,更提升了資源的品質,讓每一份回收材料都能發揮最大價值。”子牙經開區管委會主任趙爽介紹,目前,園區擁有具備報廢汽車拆解資質企業7家,2024年累計回收拆解報廢汽車10.8萬輛。
子牙經開區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不僅重塑著資源利用的規則,更成為推動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家中的冰箱、洗衣機等家電“退休”后都去了哪裡?子牙經開區便是它們重獲新生的地方。
“我們的智能化流水線高效運轉,能夠將廢舊電視機、冰箱、空調、電腦等在短時間內精准拆解成塑料、電路板、顯示屏等不同部分。這些拆解后的材料,經過一道道精細加工,搖身一變成為新產品的原材料,應用在汽車、家電、新能源等各個領域。”TCL奧博(天津)環保發展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王小丹介紹,企業年回收處理廢舊家電超過10萬噸,約佔天津地區的70%、京津冀地區的30%。
“2009年我們落戶時,看中的就是這裡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和綠色政策支持。”王小丹告訴記者,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完善的配套服務是吸引企業的重要因素,“子牙經開區位於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區域,交通便利,政策疊加優勢明顯。園區提供的‘一站式’服務、技術支持和產業協同效應,讓我們能夠心無旁騖地專注於創新和發展。”
新能與TCL奧博的故事,正是子牙經開區與企業“雙向奔赴、相互賦能”的生動寫照。從“廢品集散地”到“國家級樣板”,子牙經開區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綠色轉型之路。園區現已構建起“前端回收—中端拆解—后端精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入駐循環經濟企業156家,形成了廢舊機電、廢棄電器電子、報廢汽車、動力電池、廢紙等五大再生資源業務板塊。數據最具說服力:據估算,園區年均處理各類再生資源近200萬噸,每年可向市場提供廢鋼、銅鋁等金屬資源約150萬噸﹔每處理1000萬噸再生金屬,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000萬噸,相當於節省原礦開採達4000萬噸。
“資源有限,循環無限。”當循環經濟已成為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綠色發展的全球共識,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綠色產業合作平台的落地,為子牙經開區打開了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
揭牌儀式上,一系列國際合作成果令人矚目:吉爾吉斯第一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節能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了吉爾吉斯斯坦“巴特肯州綠色能源+綠色農牧產業園”項目合作協議﹔子牙經開區管委會、天津子牙經濟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與巴基斯坦、白俄羅斯的企業代表簽訂友好園區合作協議。這些項目的落地,將有力推動上合組織國家間的綠色產業合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此次合作將主要圍繞能源和農業產業園的投資建設展開,中國在綠色能源發展領域具有顯著優勢,期待各方能在環保改善、污水處理、綠色能源規模化等方面開展更多合作與交流。”吉爾吉斯第一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卓若 瑪買提艾山說。
巴基斯坦拉沙卡伊特別經濟區開發管理有限公司簽約代表林柏則表示,友好園區合作項目簽約內容涵蓋人才交流、政策協同、招商協作等多個關鍵領域,后續還將集中力量推動境外跨境貿易拓展、物流體系完善等方面的發展,助力區域經濟聯動升級。
除了與巴基斯坦拉沙卡伊特別經濟區的產業協作,今年上半年,子牙經開區還開展了外資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達1.18億元,同步深化與上合組織及“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創新“兩國兩園”模式,提升外向型水平。大力推動新能、TCL奧博等企業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合作,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
從循環經濟的“子牙模式”到綠色產業的國際合作平台,天津正在探索一條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路徑。趙爽表示,平台將聚焦“城市礦產”開發、再制造產業發展、再生資源跨境流通等領域,推動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綠色產業發展合作區建設,深化與上合組織國家園區間合作,暢通循環經濟產業國際合作交流渠道,為大型城市綠色治理和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中國方案”,為全球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天津智慧”。(記者 李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