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天津市和平區:向上突破 向新前行 向內挖潛 向外開放

2025年09月12日08:56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向上突破 向新前行 向內挖潛 向外開放

  秋日的和平區,處處洋溢著活力與魅力。從車水馬龍的南京路到人潮涌動的五大道、金街,煥然一新的城市面貌與繁榮的商業氛圍,共同勾勒出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

  “像和平區這樣的‘小城區’要實現‘大發展’,不僅空間上要向上拓展,更重要的是質量上的向上攀升,不斷提升經濟效益、城市品質,堅定不移推動內涵式發展,讓有限的空間實現無限的發展。”在9月1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和平區委書記姚建軍表示,“十四五”以來,和平區立足天津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特點,聚焦“經濟大區”建設,探索出一條通過“向上突破、向新前行、向內挖潛、向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今年1至6月,和平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增速連續兩個季度位列全市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2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多項指標穩步提升,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向上突破 經濟效益與創新動能同步提升

  “十四五”以來,和平區通過構建“3255”現代都市型產業體系,推動產業向高端高質高效邁進,逐步形成萬億金融、千億商貿以及人力資源、科技信息、航運服務等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和平區重點推動商業煥新、文旅融合、金融聚勢、數智賦能四項工程。”和平區委常委、副區長盧盈告訴記者,現代城國金購物中心、泰達海信廣場兩大高端商業綜合體正加速建設﹔“津遇和平”系列活動持續火爆,盤活存量,精心打造花園老街、遇見博物館等項目﹔加快金融創新區建設,將泰安道5號打造成金融展示和金融機構服務“雙中心”﹔華北首家華為旗艦店、比亞迪全國第二家迪空間均落戶和平,人工智能垂類大模型產業蓄勢發展。

  創新是推動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要素。圍繞深化“三新”,和平區更新理念、創新機制,因地制宜塑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生態、新動能、新優勢。不久前,天開和平園·模創社區正式開園。在這裡,高校的科研力、市場的應用力、社區的孵化力,交織成獨一無二的“黃金三角創新圈”,成為和平區積極布局未來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引擎。

  “目前模創社區的簽約入駐率已經達到75%以上,吸引了浪潮智數、律光智能、元回科技等一批高成長性、高潛力的優質企業前來落戶,預計到2025年年底,模創社區總營收有望超5億元。”和平區投促局局長孔然說,和平區將持續吸引算法研發、模型訓練、應用開發、場景設計等科創企業,加快構建“技術研發—模型優化—場景落地”的創新生態。

  向新前行 城市更新與文脈傳承相得益彰

  今年7月,民園1920街區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帶動民園廣場及周邊環境煥然一新,交通更加順暢、功能更加完善、業態持續優化、居民生活環境顯著改善,全新打造的步行街串聯起民園廣場和五大道公園兩大景區,五大道景區品質得以全面提升。

  “這不僅是一次街區改造,更是對歷史的致敬,改造工程很好地保護了建筑的原始風貌,就連老瓦片、老牆磚也被巧妙地嵌入了公共空間進行展示,讓市民游客能夠更好地‘觸摸’城市的歷史文脈。”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萬魯建說。

  面對“寸土寸金”的區域特點,和平區選擇通過“微更新、精提升”挖掘自身潛力,釋放內生動力。據介紹,和平區相繼建成的五大道公園、民園1920街區、華北首個超300米高的“天津之心”津塔觀光廳,打造的11座航運、金融等主題樓宇,累計盤活存量資源超75萬平方米。

  “原拆原建的嫩江路片區是全市首個老舊小區成套化改造城市更新項目﹔民園西裡、潤興裡、先農大院等更新保護工程,推動百年歷史街區煥發新生機﹔新建中海·和平之門,加快推進大沽北路地塊建設,實現稀缺土地資源高效集約利用。”盧盈細數和平區城市更新成效。

  文化傳承與城市更新同步推進。和平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康告訴記者,和平區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中取得顯著成效:常態化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及群眾性宣教活動,深化文明創建,連續七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區﹔推出多類文藝精品與品牌文化活動,構建輻射全區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更好滿足群眾精神需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推進五大道示范區建設、紅色遺址修繕與展示,有效傳承城市文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打造“津遇和平”等文旅品牌,促進商圈聯動與產業招商,推動文旅商貿深度融合與發展活力提升。

  向內挖潛 民生服務與城市治理同步升級

  城市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改善民生。

  南營門街銀行裡小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曾因物業退出而陷入“老破舊、臟亂差”的困境。通過黨建引領、居民自治、靶向施策“三板斧”,社區聯動多個部門完成線路集約化改造、路燈入網、樓道門更換等基礎設施升級。如今走進小區,整潔的環境、規整的停車位與精美的花壇相映成趣,實現了從“老破小”到“標杆小區”的煥新蛻變。

  銀行裡小區是和平區老舊小區改造的縮影。今年以來,全區34個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329個標杆示范樓門脫穎而出,43座新(改)建公廁投入使用,10余個“口袋公園”星羅棋布,民生賬單正一步步轉化為“幸福清單”。

  “我們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和平區副區長徐志強說,和平區大力推進“大城細管”,完善三級保潔標准體系﹔加快實現“大城智管”,建設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全面實施“大城眾管”,發動全區黨員干部、志願者、社會組織常態化入網格、下基層,建立全鏈條問題發現和解決機制,積極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我們推動市中心婦產科醫院、市胸科醫院等重點醫療項目竣工投用﹔深耕‘津牌養老’品牌,‘大家的家’城心醫養社區等項目落地運營,新增養老床位650張﹔推進岳陽道小學、漢陽道中學等校舍新建改造、擴容提質﹔實施全民健身中心改造工程,打造中心城區一流體育綜合體。”盧盈介紹了近年來和平區在民生服務方面的進展。

  向外開放 深化改革與協同發展一體推進

  改革與開放是推動發展的雙引擎。

  “十四五”以來,和平區承接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交給天津市的重點改革試點任務35項,謀劃實施了全區改革任務380項。在經濟發展上,和平區對原來的區樓宇辦、區繁華辦、五大道地區管委會等機構進行調整,剝離社會事務管理職能,進一步突出經濟管理、投資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等職能﹔在民生保障上,針對老齡化程度高的區情特點,建成了2個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成為全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點聯系城市﹔在民主法治上,以建設小白樓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為契機,充分發揮立法征詢、普法宣傳、民主展示、基層治理的作用,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扎根實踐,這也是全國人大法工委在全國設立的第二家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

  城區越對外開放,越能吸引更多創新理念、先進經驗和優質要素。和平區堅持向外開放,讓內涵式發展的外延更廣。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十四五”以來,和平區引進京冀企業1700余家、總投資200億元,與京冀兩地在黨建共建、文化旅游、教育醫療等領域形成一批合作成果。同時,利用天津市塑造平台型、都市型等開放新優勢,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交流,以接軌國際的一流營商環境,提供優質服務,提升承載能級。

  “和平區將借勢上合組織天津峰會成功舉辦的機遇,持續加強對外交流合作,鞏固城市治理成效,進一步把黨員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精氣神,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內涵式發展的動力。”姚建軍表示。(記者 宋德鬆)

(責編:李丹、張靜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