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2025天津企業100強榜單觀察:政企同頻共振 激活經濟發展新勢能

人民網記者 張靜淇 王百一 唐心怡
2025年09月15日09:03 | 來源:人民網-天津頻道
小字號

在“十四五”收官的關鍵節點,天津交上一份經濟領域的“新鮮答卷”——9月11日,2025天津企業100強榜單(以下簡稱榜單)正式出爐。

翻開這份答卷,連續6年增長、前6強營收均破千億、“黑馬”企業營收增15倍……這些數字都是過去五年天津以政策為“金鑰匙”,錨定“京津冀協同發展”“制造業立市”“數字經濟”的成果。

政策與市場同頻共振,跑出了天津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釋放區域“集聚效應”

從榜單頭部企業構成看,前6強中有兩家能源領域企業佔據重要位置,分別是中國石化銷售股份有限公司華北分公司與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近年來,京津冀三地聯合發布能源協同發展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智慧能源系統建設的先行區,為區域內能源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與市場空間。

天津憑借得天獨厚的港口優勢,在政策紅利的持續賦能下,已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能源樞紐,不僅為能源進口、中轉提供了高效通道,也為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這類扎根本地的能源企業創造了優越發展環境。同時,隨著區域能源供應鏈的完善,也進一步助力中國石化銷售股份有限公司華北分公司拓展華北市場,形成“政策引導—區位賦能—企業領跑”的良性互動格局。

區域分布上,濱海新區集聚48家百強企業,佔比近半,同樣是政策賦能的直接結果。濱海新區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合作功能區,通過自貿區政策、經開區稅收優惠、港口便利化措施等組合拳,吸引能源、制造、物流等領域的頭部企業落戶。

例如上榜的中集世聯達物流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選擇扎根濱海新區,在“京津冀海上門戶”的物流樞紐優勢,以及政策對“多式聯運”“智慧物流”的扶持下,2024年營收增幅56%。

推進制造業立市+綠色化轉型,鍛造產業“新優勢”

天津近年來堅定實施“制造業立市”戰略,同時以“雙碳”目標為導向推動傳統制造業綠色升級。這一政策組合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在此次發布的百強榜單中,制造業企業的發展與實踐,與之形成了有力的呼應與印証。

從傳統制造業升級看,天津市新天鋼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天津榮程祥泰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兩家鋼鐵企業雙雙入圍“千億陣營”,這得益於天津對“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扶持。

這五年,天津陸續出台《天津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天津市鋼鐵工業轉型升級行動方案》等政策舉措,明確對新能源發展、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等給予支持和獎勵。

新天鋼集團通過打造綠色工廠、榮程祥泰集團構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現代化生產制造體系,不僅降低了生產能耗,更提升了產品附加值。

在高端制造領域,天津“制造業立市”戰略聚焦“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通過建設“國內首個智能網聯汽車全產業鏈研發、測試創新基地”、設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實施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舉措,為企業發展注入政策“強心劑”。

在此戰略賦能下,一汽豐田持續加大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的研發生產,加速推進技術迭代與產能升級。2024年,一汽豐田營收再次突破千億元大關,以硬核實力成為天津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標杆企業”。

強化數字經濟賦能,激活增長“新動能”

近年來,天津著力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出台《天津市推動數字貿易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支持,對數字化建設、平台經濟等予以資金支持、人才支持、金融支持。

雲賬戶技術(天津)有限公司的崛起就是天津數字經濟政策落地的典型案例。作為天津服務業百強第二、總榜第五的企業,其2024年營收超1200億元,核心得益於天津對“平台經濟企業”的培育政策,同時開放政務數據、產業場景支持企業技術研發。雲賬戶依托政策支持,構建起面向靈活就業群體的數字服務平台,既解決了就業問題,也實現了自身規模擴張。

政策紅利也吸引聯想創新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落戶天津,2024年實現了“爆發式增長”。榜單顯示,該企業2024年營業收入同比增幅飆升至1527%,較上年增長超15倍。其總資產同比增長率同樣表現亮眼,高達813%,為百強企業中資產增長幅度最大。這恰是天津通過政策“筑巢引鳳”,激活數字經濟“新動能”的成效。

作為連續22年發布的區域經濟核心榜單,天津企業100強榜單既展現了天津企業的經營實力與成長活力,也為觀察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企業發展趨勢提供了權威參考,成為反映天津經濟發展態勢的“晴雨表”。

站在新的發展坐標上,這份榜單的意義更在向“未來領航”延伸。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賦能下,天津百強企業將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結構優化、發展質效提升的核心力量,為京津冀乃至北方地區高質量發展書寫更為鮮活的實踐樣本。

(責編:李丹、潘旭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