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天津多個街道社區公共場所構建適老化場景 銀發“朋友圈”搬到生活裡

2025年09月17日09:01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銀發“朋友圈”搬到生活裡

  “現在想學做菜,在網上一搜,菜譜有的是,但不問別人,也失去了和人聊天的機會。”退休賦閑在家的張阿姨說。近日,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與張阿姨有同樣困惑的老年人不在少數。在一些社交媒體上,類似“老年人的第一需求不是養生,而是社交”“爸媽退休后魂不守舍,沒了往日的精氣神”等話題層出不窮。這些現象背后,是眾多老年人對“有溫度”的現實社交的迫切期盼。對此,天津多個街道、社區和公共場所積極探索,構建適老化、有溫度的友好場景,為銀發群體開辟社交新空間,幫助他們把“朋友圈”搬出屏幕,走進現實生活。

  河西區馬場街道攜手轄區電影院打造特色公益服務——每周六下午固定放映一場經典老電影,並開展電影沙龍活動。《雞毛信》《鐵道游擊隊》《三毛從軍記》……一部部承載時代記憶的影片,吸引眾多老年人參與其中。“我母親曾是醫生,《鐵道游擊隊》裡有個角色的原型人物當年還找她看過病呢!”64歲的周立偉分享這段特殊回憶,瞬間打開了大家的話匣子。原本互不相識的同齡人在一次次觀影和沙龍交流中逐漸熟悉,從電影劇情聊到成長經歷,從時代變遷談到生活日常,話題不斷延伸,社交圈也隨之擴大。“因老電影而結交了很多朋友,平時還會相約一起散步、買菜。”周立偉說道。

  河東區二號橋街道福東裡社區精准對接老年群體需求,搭建起聚焦健康管理的“互動養生局”、關注時尚生活的“精致弄潮兒”等系列特色平台。該社區還創新推出“銀發生活搭子”,依托“技能銀行”鼓勵老年人將自身本領“存入”社區:郭師傅擅長家電維修、王大爺能幫人理發、田姨有一手好縫紉活兒、孫姐的烘焙四鄰飄香……用這些實實在在的技能帶動面對面的交流。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你,不僅拓展了線下“朋友圈”,晚年生活也因這份“身邊的需求”而充實。“我退休后來到天津,開始人生地不熟,特別‘社恐’,經常掉眼淚,身體也出現了問題。后來逐漸融入社區,才發現退休才是新生活的開始。”73歲的賈若啟從當初的“獨居焦慮”走出來,轉身成為了社區合唱隊的骨干。

  此外,人民公園內的一家心理主題書店定期組織周邊居民開展書畫攝影展、茶藝雅集、小型音樂會等活動,搭建社交平台。針對一些獨居或缺乏社交的老年人,書店利用心理主題的優勢,通過芳香療愈、粉彩療愈、心理繪畫等方式,幫助他們舒緩情緒。

  實體社交是老年人獲取社會支持系統的關鍵載體。三級心理咨詢師程超建議,要緩解老年人實體社交缺失的現狀,一方面,可打造熟人社交場景,通過老照片分享會等形式“喚醒共同記憶”,降低老年人社交啟動門檻,契合其“安全型社交”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在公共空間設計半開放休息區等“社交緩沖帶”,避免空曠環境帶來的社交壓力,同時借助“小組式互動”增強老年人的歸屬感,實現心理支持與社交需求的雙重滿足。(記者 李倩)

(責編:張靜淇、潘旭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