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新綠色發展論壇達成多項重要合作成果
津門“綠”動 “城”就未來

當綠色低碳成為全球發展的主旋律,當新城新區建設邁向質量與內涵並重的新階段,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圖景徐徐展開,呼喚著以智慧譜寫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
9月18日上午,2025中新綠色發展論壇在中新天津生態城舉行,300多位來自中國和新加坡的政府部門、綠色低碳相關行業協會、科研機構以及企業的代表齊聚,以“中新共筑綠色發展基石,攜手深化新城新區建設”為主題,開啟一場關於綠色低碳發展的深度對話。
產城融合 以產促城
2025中新綠色發展論壇由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主辦,由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准定額司、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天津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國家建筑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中心共同承辦。記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中國新城新區數量約3900個,建成區總規模約3萬平方千米,涵蓋工業園區型、綜合新城型、特色功能型等類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認為:“中國的新城新區是中國改革開放后,伴隨經濟飛速發展的重要空間現象,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促進、共同推進的結果。”
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重大合作項目,中新天津生態城錨定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升級版建設目標,統籌推進綠色低碳經濟與城市建設深度融合。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主任王國良在現場推介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升級版最新建設成果時說道:“生態城以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等6個板塊和247項舉措為抓手,推動產業、生態、智慧、開放、活力‘五位一體’躍升。”
以城興產,以產促城。2024年10月,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這也是全國首家以資源循環利用為主營業務的央企,共有11家子公司,其中5家子公司注冊在天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圍繞產城融合發展,在業務布局上對接生態城建設需要,共建綠色科技研究院,導入前沿技術、推動產業孵化、拓展應用場景。
聯盟聚力 共謀良策
乘著綠色發展的東風,論壇上,中新雙方達成多項重要合作成果,共赴“綠色之約”。
國家建筑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示范中心(新加坡)揭牌成立,國際建筑綠色低碳科技合作聯盟和中新文旅教育產業合作聯盟同步啟動。其中,國家建筑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示范中心(新加坡)由國家建筑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中心和新加坡CPG集團共同組建,將依托新加坡的區位優勢和國際資源網絡,打造輻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連接全球的綠色低碳技術轉化與示范平台。
國際建筑綠色低碳科技合作聯盟由國家建筑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中心聯合世界綠色設計組織、新加坡CPG集團、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生態城科創中心等共23家國內外知名企業、院校及機構發起,旨在匯聚全球建筑產業鏈的各類創新主體,促進成員間自願協作、科學技術交流、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中新文旅教育產業合作聯盟由國家海洋博物館、天津濱城海洋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新加坡濱海灣花園、新加坡教育促進會、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生態城科創中心等中新兩國16家企業和機構組成,立足文旅創新互通、教育交流合作等領域,打造國際化合作平台。
採訪中,新加坡CPG集團副總裁陳貞瑔告訴記者:“我們希望通過國家建筑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示范中心(新加坡)這個平台,借助國際建筑綠色低碳科技合作聯盟的力量,再融入我們在國際市場的資源,將中國的綠色低碳建筑相關技術推廣到更多國家。”
各方攜手 深度合作
綠色產業方興未艾,離不開一個個項目的支撐與推動。在現場,濱海新區人民政府、生態城管委會與多方攜手,合作內容覆蓋產業協同發展、經濟走廊建設、港產城高質量融合、文化教育交流等多個領域。
天津市商務局、濱海新區人民政府、新加坡企業發展局簽署共建中新雙向經濟走廊合作諒解備忘錄,支持新加坡企業在濱海新區投資落戶以及天津企業“走出去”﹔天津市律師協會與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通過聯合籌辦國際仲裁活動、開展針對性培訓,完善“技術創新+法治保障”的產業生態﹔全國市長研修學院與生態城管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共享優質師資智庫,通過科研合作,實現生態城示范技術的轉化推廣和新技術的聯合研究示范﹔生態城管委會、中新天津生態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與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圍繞綠色低碳產業,開展招商引資﹔生態城管委會、中新天津生態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天津美術學院與新加坡藝術大學南洋藝術學院簽署中新藝術院校戰略合作備忘錄,打造新加坡—天津藝術交流平台﹔新加坡濱海灣花園、天津濱城海洋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生態城投資控股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強三方在青少年研學項目和文旅項目運營方面的交流合作。(記者 王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