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演員郭德綱配音的視頻《嘛是天津?》全網刷屏,在他看來——
“我想講的天津三天三夜說不完”

幾天前,由地理類科普自媒體“星球研究所”推出的視頻《嘛是天津?》全網刷屏,按慣例,“星球研究所”以各省市為主角的科普視頻系列大多起名《什麼是(地名)》,網友們笑稱,“隻有天津的標題自帶語音”。網友們點開視頻,“很久很久以前,大自然的力量在天津設下了一座大擂台”這段帶著津味兒回響的文案從相聲演員郭德綱口中說出時,很多觀眾忽然意識到:原來天津竟藏著這麼多值得細品的地方。《嘛是天津?》中,郭德綱的配音也成為傳播亮點。作為天津人,他如何看待這次與家鄉文化的深度對話?
為家鄉做點事是本能
“當時我正在山東拍劇,但一聽是為天津的宣傳片配音,立刻答應下來。”郭德綱表示,這是向世界展現天津的機會,“咱們天津多美啊,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剛剛在天津落幕,這麼美的家鄉必須讓全世界的人看到。”
短片文案不長,錄音過程也非常順利。郭德綱的成長記憶深深扎根於天津的市井與文脈,對每一段歷史的娓娓道來都是真情流露。他說:“每一段文案都讓我印象深刻,不管出去闖蕩多久,我骨子裡是天津人,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都流淌在每個天津人的血液裡。能為家鄉做點事,不是任務是本能。”
方言運用有度更利於傳播
《嘛是天津?》雖短,卻串聯起天津的歷史與當代風貌。從數千年前河海爭鋒、海退河進的開端,到“吃盡穿絕”的市井文化﹔從泥人張、風箏魏的指尖非遺到天河計算機的前沿科技,腳本的字裡行間濃縮著天津的“文化密碼”。作為配音者,郭德綱對每段文案都反復推敲,尤其在意天津方言的運用。
“有人建議多說天津話,甚至覺得可以通篇用天津方言,但我跟編導反復商量:這不是隻在天津播的片子,得讓全國甚至全世界的觀眾都能懂。”他舉例,像“九河下梢天津衛”“嘛”這類特色詞匯保留,是為了傳遞地道的“天津味兒”﹔但涉及科普歷史背景、時代發展的部分,用普通話更利於傳播。“天津話不是噱頭,是刻在城市基因裡的韻律。”他說,“就像炸糕得脆,煎餅得薄,天津話是‘點睛之筆’,該用的時候點到為止,反而能讓觀眾記住這獨一份兒。”
最觸動他的是文案裡對天津“傳統與時尚”的詮釋。“過去我們總說天津是水旱碼頭,現在看,這種碼頭文化早升級成了開放包容的格局。”他特別提到,“嘛是天津,讓我總結,都體現在天津人的風骨裡:過去這裡四通八達,天津人吃喝穿戴都很時尚,但他們也最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傳承著這座城市的文脈。傳統但不保守,創新而不盲目,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天津。”
讓世界看見“立體的天津”
這已不是郭德綱首次為家鄉“獻聲”。近年來,從海外相聲專場裡的津味兒段子,到文旅宣傳片的旁白,他始終積極地向各地觀眾講述天津。他坦言:“還有不少外地朋友對天津的印象局限在‘煎餅果子’‘相聲窩子’,其實天津的精彩遠不止於此。從早點到夜宵,從街頭巷尾風土人情到小洋樓,再到現在海河兩岸的高樓林立……我想給大家講的天津三天三夜說不完。”在他看來,天津的魅力遠不是任何一條短片能概括的,這種“兼容並蓄”的城市魅力,既有“曲苑弦翻三輩韻”的傳統底蘊,又有“津門潮起萬帆新”的創新活力﹔既有市井人家“樂呵樂呵得了”的生活智慧,又有“睜眼看世界”的開放胸襟。“我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從不同的角度講述,拼起一個有溫度、有厚度的‘立體天津’。”郭德綱說,“天津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聽見、看見。”
《嘛是天津?》裡有一句解說詞——“沒有天津人抖不開的包袱,也沒有天津人接不住的招。”郭德綱特別選擇用天津話詮釋這一句。這一刻,天津口音不再是表達幽默的方法,而是這方水土積澱的文化帶來的底氣。(記者 丁曉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