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區赤龍南街道用文化織密黨群連心網
家門口辦幸福學堂 社區生活有滋有味

每逢周三下午,西青區赤龍南街道赤龍社區學院的教室裡總是充滿歡笑。20多位居民隨著音樂節奏翩然起舞,教師在旁邊指導:“氣息再穩一點,手臂打開要輕柔……”作為天津市大型保障房街區,赤龍南街道曾面臨“人戶分離多、安置租戶多、老年人口多、重點人群多、固定收入少”等治理難題。如何增強社區凝聚力?街道黨工委以黨建為引領,日前創辦了赤龍社區學院,通過一系列貼近居民需求的課程和互動,將“學堂”打造成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社區治理新平台。
“以前想上興趣班,不是太遠就是太貴。如今步行五分鐘就到社區學院,這才是真正為我們居民辦的學堂!”家住佳和榮庭社區的高阿姨欣喜地表示。在社區學院,她免費學習演奏葫蘆絲,還能隨時得到老師指導,學習效果遠超自學。
為了讓居民“方便來、還想來”,街道將社區學院列為重點項目,構建起“1+6”培訓陣地網絡——以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為總院,6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分院,把課堂搬到居民“家門口”。如今,從晨光熹微的太極晨練,到暮色中的非洲鼓排練,各分院的活動室每天都熱鬧非凡,全年累計接待居民超1萬人次。
翻開社區學院課程表,周一健身操、周二詩詞會、周三非遺課、周四非洲鼓、周五合唱團、周六親子手工、周日書法班……30余門課程涵蓋各年齡段,精准對接居民需求。課程設置採取“固定+點單”模式:固定課程打基礎,涵蓋文化、藝術、體育等常規內容﹔“點單課”則按需定制——居民說“想學門手藝貼補家用”,街道就請來掐絲粉彩能人宋友妹開起“創富學堂”。學員李娜的作品通過街道搭建的平台賣出后,她激動地說:“家門口學手藝,能顧家還能賺錢,這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家長希望“多些親子活動”,親子繪本課、手工坊就應運而生,每周六都能看到父母與孩子共同參與的溫馨場面。
在社區學院的師資庫裡,藏著不少“鄰裡能人”:太極拳傳人張雲鵬堅持教學兩年,學員從寥寥數人增長到近30人﹔家庭教育指導師劉旭開設的親子課堂,幫助20多個家庭解決育兒困惑。街道還積極聯動高校和專業機構,開設“社工學堂”,通過情景模擬、案例教學提升年輕社工服務能力,使其快速成長為居民信賴的“貼心人”。
“社區學院不僅傳授知識和技能,更搭建起黨群連心橋。”赤龍南街道黨工委書記陳瑞說。如今,在這所“幸福學堂”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居民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從“學員”變成“志願者”,主動加入社區議事會,共商治理難題、共建美好家園。(記者 劉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