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秋季過敏元凶到底是誰?

立秋后,我國北方地區逐漸進入花粉過敏高發期。為何秋季過敏高發?引發過敏的花粉有哪些?該如何應對?天津醫學、植物學和環境氣象領域的專家分別給予了專業的解答。
在北方秋季,引發過敏的花粉以草本植物花粉為主,其中,豚草、蒿草、葎草這三類植物的花粉致敏性最強、影響范圍最廣,是導致過敏的“主力軍”。記者近日實地走訪看到,河西區藍水園小區、四季馨園小區、地鐵11號線東江道站B口外、10號線友誼南路站B口外,以及北辰郊野公園、西青郊野公園、武清北運河郊野公園內等都有致敏雜草的蹤跡。
天津人腳邊的“致敏草叢”
9月初的天津河西區,成片的葎草與蒿草在多個點位肆意生長。記者跟隨天津市環境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樊文雁考察時看到,這些看似普通的雜草正悄然釋放著致敏花粉。
“很多人不知道,秋季打噴嚏、流鼻涕的罪魁禍首可能就藏在身邊。”樊文雁拿起一株葎草,指著上面即將散播花粉的花苞說。
葎草 帶刺的麻煩制造者
在地鐵11號線東江道站B口站牌后身,一片茂盛的葎草正攀爬生長﹔10號線友誼南路站B口外,大片已經開花的葎草甚至將變電站包圍,有些已爬到周圍的樹上。
“這一片非常茂盛的是葎草,也叫‘拉拉秧’。”樊文雁指著這些植物告訴記者,葎草是近期主要的致敏雜草之一,有的花苞明顯、有的已經開花。它的花不起眼,很小,顏色也不鮮艷,但花粉顆粒小、重量輕,主要靠風傳播,很容易飄浮在空氣中,被人們吸入鼻腔,或飄入眼睛和鼻子的黏膜,造成過敏反應。
如何辨認葎草?樊文雁現場教學:與同樣會攀爬的爬山虎相比,爬山虎莖上葉片是分開的,莖葉發紫色且光滑﹔葎草的葉子分好幾瓣,類似手掌形,莖密布倒鉤刺,堪稱“帶刺的麻煩制造者”——清理時若徒手抓,很容易被劃出一道口子。
樊文雁向記者講解了花粉過敏全過程:在花粉季,當天氣晴好、風力二三級時,花粉最容易在空氣中飄浮,由於這些致敏植物本身長得比較矮,從低處向高處擴散的花粉容易接觸到人的鼻腔、眼睛和皮膚,形成過敏反應。
蒿草 有香味的致敏元凶
“之前我一直以為天津的蒿草不會特別多,沒想到這麼多!”在河西區珠江道四季馨園小區內住宅樓之間的空地上,樊文雁驚訝地發現了成片蒿草。
蒿草作為北方主要的秋季致敏雜草,屬於菊科蒿屬。記者注意到,蒿草一片尖尖的葉子旁就是花球,鼻子湊近能聞出類似艾草的香味。
“現在的蒿草全是花苞,還沒開花。開花后,用手一彈就會散發出大量花粉。”樊文雁十分擔憂地告訴記者,蒿草的致敏性很強,這麼大量的蒿草花粉在小區裡隨風飄散,對於易過敏的人來說,后果會非常嚴重。
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釋放花粉后仍沒人打理,蒿草授粉結種,種子也會四處飄散,明年蒿草的數量會更多。
小區蒿草暗藏風險
秋日的陽光洒在小區草地上,孩子追逐嬉戲的身影旁,成叢的蒿草上墜著花苞正隨風輕擺。當記者聊起這些雜草的潛在危害時,多位居民露出茫然的神情:“不就是野草嗎?”一位帶孫輩玩耍的老人甚至用蒿草逗弄孩子,全然不知其可能是引發過敏性鼻炎、哮喘的元凶。
“前幾天孩子在草叢附近玩了一個多小時,回家后就開始咳嗽。醫生說是過敏,但哪能想到是小區裡的草導致的?”年輕母親李女士的困惑極具代表性。
“我每年秋天都打噴嚏、流清涕,還以為是換季感冒。要是這些草真的致敏,要早清理啊!”指著家門口成片的蒿草,老住戶張先生焦急不已。退休教師王奶奶也湊過來說,小區的雜草很多,除草跟不上,很多老人每天都在周圍扎堆聊天,孩子們下午也會在草叢邊鍛煉玩耍,真要是因為花粉過敏生病了,可太鬧心了。
如何“捕風捉粉”發預報
樊文雁告訴記者,今年8月初我市花粉濃度突然升高,比往年提早了10天左右。天津自2007年起開始預報花粉濃度,如今通過人工與智能設備同步觀測,能夠精准預測花粉傳播趨勢——哪些天氣花粉肆虐、何時下雨能“清洗”空氣、什麼時段不宜開窗……來自氣象部門的預報已逐漸成為過敏人群的出行指南。
花粉預報助力預防過敏
在天津,秋季花粉過敏傳統高發期為8月中旬至9月底,但今年8月初就已出現花粉濃度升高現象。樊文雁告訴記者,這一變化或許與天津夏季降水偏多、氣溫偏高,促使葎草、蒿草和藜科植物等生長更為旺盛有關。
觀測數據顯示,天津常見的強致敏花粉除了葎草和蒿草外,還有藜科植物,其代表植物是灰灰菜。這幾種致敏植物存活能力強、分布很廣,其花粉和種子都很輕,容易隨風飛散。
近年來,樊文雁所在團隊從實際出發,深入研究氣象和疾病的關系,如數據顯示,秋季哮喘的主因是花粉和晝夜溫差加大——力圖更加准確地幫助公眾預防過敏。
花粉濃度薊州高濱海低
每天的花粉濃度預報是怎麼生成的?其實它的背后是一套融合傳統觀測與現代技術的精密系統。
樊文雁介紹,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天津就已啟動花粉觀測研究,並於2007年正式發布花粉濃度預報。每日固定時間,負責花粉監測的工作人員會將一塊約19平方厘米的採樣載玻片放在室外空氣中,經過24小時的花粉沉降后取回,經過染色等步驟,在顯微鏡下人工識別和計數。自2023年起,天津大學與環境氣象中心合作研制的自動識別設備試運行,可實現花粉種類與數量的自動判讀。
監測獲得的數據,匯入一體化氣象業務平台。預報員會結合氣象條件——比如溫度、濕度、風速等,判斷花粉濃度變化趨勢,再通過預報模型和人工訂正,生成未來24小時的花粉濃度預報。在春秋過敏高發季,預報通過“天津氣象”微信公眾號每日發布,成為不少市民出行的參考指南。
據介紹,目前天津設有三個花粉觀測點——薊州區、西青區和濱海新區,其濃度呈現明顯差異:薊州區花粉數值通常最高,西青區次之,濱海新區最低。這主要與植被類型和城市化水平有關。薊州區農田荒地較多,雜草生長旺盛﹔西青區因為城市化進程明顯,能代表市區整體情況﹔濱海新區受海洋氣候影響,花粉濃度普遍偏低。因此,市區居民可以參考西青區的花粉數值。
花粉季防過敏指南
據了解,花粉濃度根據數值劃分為四個等級:0—50為低,50—100為中,100—200為高,大於200為極高。一旦濃度超過100,敏感人群就應加強防護﹔高於200時,建議敏感人群避免外出,並採取嚴格防護措施。
樊文雁介紹,除了關注數值,也要注意花粉傳播的日變化規律。一般來說,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是花粉濃度高峰時段,建議過敏人群最好避開此時段開窗通風或戶外活動。如果必須外出,應佩戴好口罩和護目鏡,回家后及時洗臉、清洗鼻腔。
“數據顯示,下雨天和大風天可以減少過敏發生。”樊文雁說,夏季雨水大,雜草叢生,有利於致敏植物生長,但到了花粉季,雨水也能起到清洗作用,將花粉從空氣中“砸”到地面上,降低空氣中的花粉濃度﹔同理,風比較大時,花粉會被吹得較遠,空氣中的花粉濃度也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專家建議,在花粉季,家裡開完窗可以適當拖地增加空氣濕度,配合使用空氣淨化器,能減少過敏發生。
據悉,受氣候變化影響,未來花粉季節可能出現提前或延長的趨勢,天津市環境氣象中心正持續研發更高精度的自動觀測儀器,並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更精准的花粉預報和健康提示。
警惕看不見的“致敏殺手”
剛剛立秋,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就多了不少因過敏來求醫的患者。記者了解到,每年到了夏秋季節交替之時,鼻塞、流鼻涕、打噴嚏,伴有眼睛痒、鼻痒、咽痒、流眼淚等症狀的患者劇增,既有三四歲的孩子,也有六七十歲的老人。
“秋季也是過敏高峰期!”該院亓玉青主任指出,蒿草、豚草和葎草是北方地區秋季最主要的三大過敏原,有些在天津的路邊、公園和小區綠地內隨處可見。作為多年從事過敏臨床治療的專家,亓主任很擔心:雖然立秋后天津多雨,導致花粉濃度暫時較低,但雨水浸泡后,雜草生長更快,一旦天氣放晴、風力稍微加大,花粉濃度可能驟增,門診量恐出現井噴式增長。此外,秋季的晨露或降雨殘留,以及落葉和腐爛植被均有助霉菌滋生。人如接觸或吸入霉菌孢子,也易出現過敏反應。
小心“雷暴哮喘”
“很多人以為過敏就是打幾個噴嚏、流點鼻涕,其實遠不止如此。”亓主任介紹,花粉可附著在眼睛、鼻腔、咽喉、氣道等黏膜處,易誘發敏感人群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哮喘和皮膚過敏等病症——有的患者連續打十幾個噴嚏,清水鼻涕流不停,鼻子、耳朵、上顎發痒﹔嚴重者會出現眼睛紅痒、生成黏液性分泌物,甚至咳嗽、哮喘。同時,秋季風大會導致皮膚干燥,其屏障功能下降,皮炎、濕疹也容易加重。
亓主任特別提到一種嚴重情況——“雷暴哮喘”。據介紹,平常花粉會經鼻腔過濾,但雷雨天氣時,雲層中的濕氣和電荷會把花粉顆粒“劈”成更小的碎片,直徑約為2微米至3微米,能輕鬆鑽進呼吸道深處,通常會在幾分鐘內誘發急性支氣管痙攣。往年秋季雷暴后,急診常集中出現這類患者。
此外,立秋已至,許多人對紫外線的警惕性也隨著秋高氣爽而降低。事實上,秋季的紫外線依然具有較強的“殺傷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日光性皮炎。
過敏≠免疫力低
世界過敏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30%的人口受過敏性疾病困擾,中國有2.5億過敏性鼻炎患者,且發病率逐年攀升。過敏已經成為當今影響人類健康的全球性疾病。
“過敏不是免疫力低,而是免疫系統‘反應過激’。”亓主任強調了一個常見誤區——有人認為過敏是抵抗力低引起的,錯誤地認為補充維生素、吃提高免疫力的藥能夠緩解過敏。實際上,當身體的免疫系統對一種本來無害的物質過度反應時,就會發生過敏。過敏不是抵抗力差的表現,而是免疫系統反應過激、草木皆兵,稍微受點刺激就以為出現了“敵人”,開始“戰斗”,而破敗的“戰場”就是身體出現的炎症和過敏症狀。大多數過敏會首先在皮膚、呼吸道和消化道等處出現症狀,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可能危及生命,如嚴重的呼吸道水腫會阻礙呼吸,血管過度擴張會導致血壓急劇下降、出現休克等。
怎麼治療過敏?
如果過敏症狀已經影響生活,該怎麼治療?亓主任介紹,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治療變態反應疾病的“四位一體”綜合治療方案,包括規避接觸過敏原、對症治療、特異性免疫治療和健康教育。其中特異性免疫治療是目前唯一“對因”的辦法:比如有人對蒿草花粉過敏,就可以接受針對蒿草花粉的脫敏治療,類似於注射疫苗,但療程較長,需3年以上,而且隻適合單一過敏原的患者。如果對多種花粉過敏,目前還沒有對應的特異性免疫治療方案。
“很多人不了解過敏,健康教育十分必要。”亓主任告訴記者,臨床中很多患者對過敏有誤區,會將過敏與感冒混淆。殊不知,感冒大多伴有發燒和嗓子疼,一周左右就能康復,而過敏症狀往往持續時間更長,不發燒卻常伴有鼻子痒、耳朵痒和嗓子痒。而且過敏往往有明確的誘發因素,到了某個環境、某個季節才會發生,例如有人對塵螨過敏,一做衛生就開始打噴嚏、流鼻涕。
亓主任建議,如果出現長時間反復咳嗽、鼻塞、流鼻涕、打噴嚏、鼻子痒、眼痒等症狀,應及時就醫,通過血常規、總IgE和過敏原檢查來判斷治療。
專家特別提醒,如果發現自己每年秋天都過敏,最好在症狀發生前兩周到醫院就診,提前使用鼻噴藥或抗過敏藥,等過敏季到來時,症狀會減輕很多。
致敏野草也有寶貴利用價值
“葎草和蒿草在天津隨處可見,幾乎每個有綠植的居民小區都有。就算小區物業管理良好,這些草仍然可能通過栽苗過程帶入,它們的種子也極有可能從周圍地區隨風飄來,隨后落地生根。”天津農學院園藝園林學院副教授武春霞長期研究植物資源與應用,對天津地區的植物分布有著深入了解。
武教授介紹,三種過敏原植物各有特點。葎草,俗稱“拉拉秧”“拉拉藤”,天津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有利於它的生長。蒿草是大籽蒿、黃花蒿等部分蒿屬植物的統稱,常有濃烈的特殊氣味。這兩種在天津廣泛存在的致敏雜草常生長於小區、公園及路邊,在無人修剪的野外環境中更是“瘋長”。豚草是一種原產北美洲的惡性入侵雜草,自20世紀30年代傳入中國后,最初在遼寧鐵嶺地區蔓延,隨后逐步擴散至河北、北京等地,最終進入天津。豚草花粉是強致敏原。2022年起,武教授團隊曾參與對天津范圍內植物的調查研究工作,結果顯示,天津范圍內的豚草數量比較少,居民區內未發現。
據介紹,這三種雜草的花期都在八九月份,其花冠退化,依靠風力作為媒介傳播花粉,所以在大量散播花粉階段,容易造成許多人過敏。
不過,這些令人過敏的植物也有寶貴的利用價值,甚至在生態修復中起著重要作用。
“葎草和蒿草都曾在內蒙古地區用於治理沙漠化。”武教授介紹,葎草表面覆蓋能力很強,蒿草裡的沙蒿根系甚至能扎入地下15米,可以鎖住流沙,使所在地的植被覆蓋率得到很大提升。作為中藥,茵陳、艾蒿、黃花蒿等蒿屬植物常被用於調理身體、驅寒祛濕。從黃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更是全球范圍內對抗耐藥性瘧疾的核心藥物之一。
“所謂雜草,其實是長在了不需要它的地方。它是否對人有益、該怎麼利用,要經過科學研究才能判定。”武教授指出,這三種雜草都有其兩面性——既是過敏原,也是資源植物。春夏沒開花時,它們對人是無害的,甚至可以當野菜食用,隻在開花季花粉隨風飄散時具有致敏性。不僅是花粉,秋季雜草的果實成熟時還會有很多毛絮,這些飄散的毛絮載著植物花粉,也會造成很多人的過敏反應。(記者 萬力聞 攝影 吳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