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區五個“堅持” 建設經濟強區、打造品質之城

人民網天津9月27日電 (記者陶建)“‘十四五’以來,河西區全區上下堅持干字當頭、實字托底,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推動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在9月26日天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河西區專場中,河西區委副書記、區長穆生軍表示,“地區生產總值自‘十四五’首年邁上千億級台階以來,預計今年將超過13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了26%和39%。”
穆生軍介紹,回顧這幾年的工作,可以歸納為五個“堅持”:
堅持“融”字為先,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服務協同發展“大格局”。引進京冀企業795家,市場化引進項目投資達113億元。用好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平台資源,探索構建“企業+高校+院所”高能級平台,帶動全區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長20%﹔推進北京外溢科技成果與天津承接需求有效銜接,一批科創機構集聚河西。深化與京冀地區在教育、醫療、政務服務等領域合作,區內12所中小幼學校、12家醫療衛生機構與京冀地區開展跨區域合作,政務服務異地可辦事項超過百項。
堅持“創”字引領,以“三新”“三量”為工作抓手,點燃新質生產力“強引擎”。年均新增服務業市場經營主體超萬家,2024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94.6%,服務業中,生產性服務業佔比達到62%,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新興服務業佔比較“十三五”末提高了17個百分點。建成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6家,匯聚知名高校、企業機構的創新資源,新增科創載體面積達25萬平方米,建成全市第七個海河實驗室,2.9平方公裡的“數字島”納入天開園“多點”布局。累計盤活閑置資產面積達63萬平方米,實現盤活收益61.7億元。
堅持“改”字攻堅,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根本動力,激活經濟發展“一池春水”。區屬國企在城更、養老、金融、數據、教裝等領域新增投資7.1億元,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制定新的國企績效考核辦法,讓區屬國企從“舒適區”走向“績效區”。推動營商環境“優無止境”,實施231條改革舉措,打造全市首個“跨省通辦及高效辦成一件事”服務專廳,推出100個“高效辦成一件事”服務場景,入選第三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制定加快服務業擴大開放23條舉措,2024年全區進出口總額較“十三五”末增長近20%。
堅持“文”字賦能,以文化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提升城區發展“軟實力”。一批群眾關心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實現了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四連冠”。實現14個街道一級文化站全覆蓋。全區非遺項目達到14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1項,佔全市的四成以上,2024京津冀非遺聯展入選全國“最具傳播影響力非遺活動”。新增2家A級景區,創建2處市級旅游休閑街區,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館被評為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河西區被評為市級全域旅游示范區。2024年全區接待國內游客2700萬人次、實現文旅綜合收入96億元。
堅持“治”字增效,以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下足城區治理“硬功夫”。獲評全市首個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創建試點城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35個,新增學位6.2萬個。以0.7公裡為半徑,在全區布局45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展5大類32項服務。打造“AI+之城”,搭建48平方公裡實景三維數據底座,推出86個應用場景。累計提升改造老舊小區516萬平方米、道路沿線200萬平方米、園林綠化190萬平方米,雨污分流改造208個小區,消除140處混接點。PM2.5平均濃度較2020年下降了37.3%,2024年優良天數較2020年增加了35天,水環境考核達標率、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始終保持100%。
穆生軍表示,河西區將努力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科學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繼續圍繞打造“生產性服務業聚集地”“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首選地”,加快建設經濟強區、打造品質之城,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貢獻河西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