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創新“源”動力 天大“硬”擔當

——一所百卅高等學府與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同頻共進

2025年09月27日10:22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創新“源”動力 天大“硬”擔當

渤海灣畔,晨光熹微。走過130年歷史的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天津大學校園內,青春的腳步匆匆。新的一天,4.5萬師生朝氣蓬勃,迎向教室、實驗室、圖書館裡的求知求是,也以這座巍巍學府為原點,奔向社會實踐大天地、創新創造最前線。

1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3個省部級重點科研平台,隆起學科、人才高地﹔合成生物、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催生新興產業﹔一馬當先投身天開高教科創園建設,師生校友創業項目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以城市為名,與城市共進。一百多年來,大學的基因與城市相通,城市的血脈與大學共融。奮進新時代新征程,天津大學秉持興業強國初心,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引領國內高校“新工科”建設,鞏固和增強優勢學科創新策源能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校市在戰略科技力量和創新平台建設上協同發力,在人才引育上相輔相成,在成果轉化、產業賦能中相得益彰,共同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天大與天津:文化基因一脈相承

去年底,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收到一份沉甸甸的禮物。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將新中國頒發給侯德榜的“第一號發明証書”拷貝件鄭重贈予學院。

侯德榜,這位中國近代化學工業拓荒者、天津大學前身國立北洋大學教授的名字,將一家天津企業的百年傳承和一所高校的百年傳承緊緊連接在一起。

回溯歷史,天大這所工科名校與天津這座歷史名城、工商重鎮,源與流、氣與質始終交融,文化基因一脈相承。

實業,實業!打開天津城史、天大校史,舉實業、興實業的取向都格外鮮明。這座城因工商業而興,是中國近代工業重要發祥地,洋務運動時期即建成天津機械制造局等一批重工業企業,20世紀30年代就已發展形成紡織、化工、冶金、機械、印刷、食品等工業門類。天大依托城市產業等綜合條件建校,初期即設法律、工程、礦冶、機械4個亟需專業,“興學強國”是學校創立的宗旨。

創新,創新!近現代以來,天津誕生了無數引以為豪的“中國第一”。開中國現代大學教育先河的天津大學,與城市同行、為民族爭光。建立“中國第一水工試驗所”,率先開展高等工程教育實踐﹔成功試制中國第一台飛機發動機,為中國航空工業奠基﹔第一張彩色膠片、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天大為我國機械、石油、水利、航空等學科的發展,為中國創建相對完整的近代工業體系作出重要貢獻。

“十四五”期間,學校科研捷報頻傳。全球首個片上腦機接口智能交互系統成為未來混合智能發展的重要基石﹔合成生物學團隊創新DNA存儲算法使信息存儲技術進入一個新時代﹔我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建成投入運行……科研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昂揚志氣,不斷續寫一項項“首個”“第一”。

“窮學理,振科工﹔重實驗,薄雕虫。”這首傳唱了90年的校歌,是學校務實求實、學以致用風尚的真實寫照,也形塑著一代代天大人的品質追求。黨的二十大突出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廣大師生腳踏實地、潛心科研,把所學所創與國家戰略、地方發展、民生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孜孜以求、銳意進取。

“我們要肩負時代使命,持續提升原創性、引領性科研能力,發揮大學創新人才、知識和文化上的優勢,在服務天津高質量發展上展現自身特有擔當。”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說。

今天,校與城同頻共振、雙向奔赴的故事更入佳境。

立足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功能定位,天津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加快信創、生物醫藥、綠色石化等12條重點產業鏈發展。天大推出科技創新服務天津經濟社會發展三年行動,從2023年1月至2025年9月,助推制造業立市相關合作項目507項,3年在津落地成果轉化項目規模累計達到3億元。

天津深入推進“三新”“三量”工作,高標准建設運營天開高教科創園,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創服務生態圈。天大把握機遇,加力破除體制機制瓶頸,推出促進成果轉化的一攬子改革舉措。《天津大學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資產單列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天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等制定實施。截至目前,天大師生校友在天開園累計注冊企業119家,注冊資本總額8.74億元。其中,師生共創企業佔比54.6%,彰顯科技成果轉化強勁勢能。

學科與產業:源頭活水涌流生金

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天津展區,津產首款人形機器人——“天兵一號”阿童木機器人靈活揮動雙手,吸引眾多參觀者目光。外表看來,“天兵一號”有點“萌”,但這款工業機器人的真正實力是“靈巧地干體力活”。它腰部與脖子部位引入了並聯機構,承載能力更大、旋轉更自由,目前正進行不同應用場景訓練,以用於各種生產車間。

這款機器人的源頭,正是天津大學機械學院的實驗室。生產企業創始人劉鬆濤在求學期間跟隨導師團隊將並聯機器人樣機推進到產品階段,隨后創業。截至目前,累計服務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800家規模企業客戶,出貨量超8000台套,實現行業領先。

高校是城市創新動力源。天津大學堅持“四個面向”,持續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全力推進產教融合。學科優勢、技術突破加速轉化為產業發展的源頭活水、不竭動能。

聚焦行業堵點,提供突破方案——

南開區密雲一支路加油站,作為光儲充一體化能源系統的“核心心臟”,天津市首套125kW/500kWh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正加快建設。這一儲能系統與光伏發電系統深度聯動,實現削峰填谷、負荷平衡、充電輔助、電能質量支撐等多元功能,不僅成為加油站能源升級的關鍵支撐,更勾勒出城市終端能源高效利用的新場景。

這份綠色低碳“能源答卷”的背后,離不開天津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和先進內燃動力全國重點實驗室蔣浩然教授團隊的技術賦能。多級尺度多孔電極技術、基於人工智能的系統集成設計技術、基於狀態監測與動態控制的電池管理技術……團隊自主研發的多項先進成果在這裡系統集成,為全國新型儲能技術產業化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天大樣本”。

聚焦前沿領域,搶佔產業高地——

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擁有無創腦機交互關鍵核心技術,目前已形成包括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件產品、關鍵底座系統在內的“核高基關”全技術鏈條創新體系。自主研發的“神工”系列腦機交互醫療器械,已在多家三甲醫院投入臨床。實驗室正與天津市環湖醫院合力打造全國首個腦機接口綜合臨床實驗病區,為重病患者帶來全新診斷和治療方案。

“實驗室還聯合中國電子旗下中電雲腦(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了首款國芯腦機智能頭環,採用突破8通道亞微伏級採集瓶頸的全自主芯片,已落地天開園轉化。”天津大學醫院管理處處長、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倪廣健介紹,“天大創建了全國首個腦機接口專業方向,大力推進人才的體系化培養,為實現我國在腦機交互領域‘新道超車’貢獻力量。”

聚焦產品創新,進軍廣闊市場——

在“2025天開論壇”上,天津大學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王議鋒等創辦的天津恩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發布全球首創50-150kW“刀鋒”系列全碳化硅儲能變流器﹔精儀學院畢業生葉德超等創辦的善測(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發布全球領先的工業安全生產領域高精度葉片健康監測系統。

天津大學海洋學院教授黃仁亮等創辦的天津永續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推出食品級竹源纖維素果蔬保鮮產品,可將生鮮損耗降低18%,相關技術通過中國有機產品認証,企業年產能達3萬噸。

“香水生產不再依賴鮮花種植!”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把玫瑰基因“種進”酵母裡,成功產出芳香物質玫瑰醇,顛覆傳統生產模式。首批制造的2萬瓶香水產品將投放市場……

人才與活力:“第一資源”圓夢津門

經濟社會發展,人才是第一資源。

天津對人才求之若渴。以政策引才育才,“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形成特色品牌,升級版政策更開放、精准、靈活,服務保障更貼心﹔通過重點產業鏈建設與重點項目、研發平台牽引,全力構筑全球創新人才高地。《天津市人才發展促進條例》實施,為人才在津發展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

天津大學發揮高校人才集聚優勢,面向天津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和未來需要,通過實施新工科建設“天大方案”,圍繞產業急需、“卡脖子”技術攻關、產業鏈薄弱環節等,培養造就一大批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和卓越工程師。學校還積極開展高端人才培訓和教育,近3年來,通過定制化培訓為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培訓黨政干部、企業經營管理者及專業技術人員超過2萬人次﹔選派百余名科技特派員為企業服務,幫助企業突破技術難關,為區域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天開高教科創園應運而生,為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越來越成體系的科創服務資源、豐富的應用場景,讓天津成為科創人才‘能謀事、更能成事’的熱土。”天開燧世(天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孫長城說,作為天津大學首批入駐天開園的項目,他們面向醫療、科研、教育等場景布局了多款產品,企業團隊也從成立初期的3人,發展到如今36人的專業化隊伍。

推介政策、牽線搭橋,天津大學積極促成校友企業來津發展。

過去業務多集中於南方地區的上市公司、天津大學校友企業廈門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4月設立天津攸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天開園首家注冊企業。企業正計劃在津布局更多前沿技術研發業務。

科創生態、人才高地,天津大學匯聚各方資源傾力培育。

“我們要發揮好科創園的橋梁紐帶作用,圍繞市場需求開展科技攻關,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在津落地轉化,以天大之作為服務天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天津大學校長柴立元表示。

以北洋海棠基金、天津大學科技園、宣懷學院/創業知本社為“三大支柱”,天大初步構建了包含創投基金群、創業大講堂、創新創業論壇、創新創業課程、創業大賽、創業加速營、“創業家”俱樂部、科技成果轉化獎、創業基地在內的完整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北洋海棠基金從1億元起步,到如今已構建起總規模近100億元的創投基金群。”基金發起合伙人、天津大學宣懷學院院長劉毅說,“未來5年,我們力爭打造不少於40萬平方米的創新創業載體,吸引500家科創企業入駐科創園,招引和孵化30家科技型成長企業。”

從科研成果扎根產業沃土,到創新創業生態協同共育,天津大學發揮自身優勢,以強烈的使命感服務地方發展,創新引擎動力澎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能力不斷提升,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天下之津,筑夢之地。近5年來,天津大學就業學生總數的40%以上、超1.3萬名畢業生留津,為這座城市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百卅榮光,再啟華章。“天大智慧”與“天津夢想”協奏交響,大學與大城相互滋養、雙向奔赴,必將共同成就更加璀璨的明天。(記者 周志強 雷風雨)

(責編:陶建、崔新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