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變身鮮活教具 天津大中小學聯動打造沉浸式思政課堂
“原來機械爪一抓就能把垃圾送進焚燒爐發電,廢水廢氣還能被淨化處理,這和我想象中‘臟亂臭’的垃圾場完全不一樣!”在光大環境(天津)有限公司西青廠區,張家窩中學高二的學生們盯著垃圾吊控制室裡的操作畫面,眼中滿是驚喜。

張家窩中學學生觀看垃圾焚燒發電。天津職業大學供圖
這場由天津職業大學聯合西青區教師發展中心組織的思政實踐課,讓學生們跳出課本,在實地探索中觸摸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內涵。
作為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市教育兩委“2025 年天津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實踐育人”專項課題的核心內容,“在綠水青山中讀懂美麗中國的‘綠色密碼’”項目由天津職業大學牽頭,串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個學段,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教學要求,量身打造了層次分明、螺旋上升的實踐教學體系——小學側重觸覺主導的“感性認知”,初中聚焦聽覺驅動的“社會互動”,高中注重多種感官的“系統建模”,大學則強調跨感官統合的“批判創新”。而張家窩中學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正是高中段“系統建模”教學目標的鮮活落地。
離開垃圾處理廠區,學生們又走進天津粳稻研究中心科普館,開啟了“稻米之源”的探秘之旅。

張家窩中學學生在天津粳稻研究中心科普館和種植基地參觀。天津職業大學供圖
“大家了解水稻循環經濟模式嗎?從水稻種植到精深加工,從品牌開發再到品牌運營,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資源得到高效利用,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最實在的體現。”思政課教師韓智宏帶領學生們認識了水稻的種植和加工過程,並耐心講解。
當聽到國家粳稻中心在雜交粳稻領域的科研實力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看到智慧農業改變傳統種植方式,尤其是了解到袁隆平院士等科學家為糧食安全付出的努力時,學生們不時發出贊嘆,“原來一碗米飯背后有這麼多故事,原來糧食安全這麼重要”。不少同學更是默默記下“珍惜每一粒米”的承諾。
隨著一場場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從垃圾處理廠探索、粳稻科普館研學,到西青第六埠村的環保體驗、薊州毛家峪村的互動學習,學生們走進多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在“行走的課堂”中收獲成長,在心中種下“綠色的種子”。
未來,天津職業大學還將繼續完善實踐教學方案,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更深入地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引導更多青少年成為美麗中國的建設者、守護者,讓青春在綠水青山間綻放光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