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管微創技術引領肺部腫瘤診療革新 讓患者術后康復“加速度”
平均住院天數從18天縮至6天以下,術后嘔吐等並發症顯著減少,醫療費用大幅降低……無管微創技術,即自主呼吸麻醉下的無管胸外科手術,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何建行教授團隊首創。作為天津市首家開展無管微創胸腔鏡手術技術的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肺部腫瘤外科將快速康復理念深植醫護工作中,通過保留自主呼吸的胸腔鏡手術方式,為患者帶來了更優質的康復體驗。

“開展快速康復時,我們結合科室特點聚焦三個關鍵環節。”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肺部腫瘤外科主任、主任醫師陳軍介紹,首先是前置氣道准備,為了改善以前患者氣道腫閉時間長,術后呼吸道易出問題的情況,通過提前干預並讓患者了解相關知識,有效減少了圍術期呼吸道並發症,加速患者恢復﹔其次是前置血栓防控,術前篩查發現,約30%患者存在無症狀靜脈血栓,團隊確定術后第1-5天為抗血栓治療黃金期,顯著降低了肺栓塞風險,成效顯著。

2020年,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肺部腫瘤外科剛開展微創胸腔鏡手術初期,僅適用於年輕、腫瘤小、BMI小於25且肺功能好的患者。隨著技術越來越成熟,醫生不斷擴大適用患者范圍,目前已對年齡大於75歲或有其他心肺問題的患者開展了此類手術。
這項手術最大的變革是麻醉方式,採用無管技術后大幅減少了手術過程中對患者氣道和聲帶的損傷,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胸部腫瘤中心科護士長、副主任護師李梅表示,術后嗓子疼、聲音嘶啞等問題近乎消失,尤其對播音員、歌手等特殊職業人群意義重大。

“我們持續‘做減法’,現已取消尿管,避免尿路感染﹔胸腔閉式引流管從20號粗管減至8.5號細管,疼痛干擾顯著減輕,僅保留引流管用於觀察積液情況。對患者疼痛的干擾越來越輕,恢復更快。” 李梅說。
護理重心的轉變同樣助力康復提速。從傳統的管道護理、並發症管理,轉向術后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患者術后清醒快、意識清晰、生命體征平穩,最早2小時即可在護士輔助下下床活動,飲水和流質飲食也能盡早開展。相較傳統手術,住院時間從八九天壓縮至6天以內,最快3天即可出院。
無管微創技術的核心在於“保留自主呼吸”,這對麻醉和手術技術提出了雙重挑戰,更需要兩者的協同配合。術中,患者在自主呼吸狀態下,胸腔內肺的活動、膈肌的運動會對術視野有所影響,這就需要手術醫生與麻醉師保持精准配合。“在麻醉師完善的神經阻滯下,肺和膈肌運動可以得到很好地控制。”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肺部腫瘤外科主任醫師趙洪林表示,目前這項技術多用於肺門區血管處理少的手術,如針對小結節的亞肺葉切除,無需處理大血管或進行肺葉切除,安全性與效率兼具。
無管微創手術的實施對於麻醉師來講挑戰尤為突出。“這項技術對麻醉的主要要求是神經阻滯必須精准完善,才能大幅減少靜脈鎮痛藥的用量。”剛剛完成一台手術的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閆東來解釋,團隊用喉罩代替傳統雙腔氣管插管,既保証通氣又降低氣道損傷,同時需平衡鎮靜與自主呼吸,術中需全程密切監測。他回憶起一例胸腔粘連的手術,原計劃簡單楔形切除,術中發現整個胸腔閉鎖,但最終仍依靠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方式完成了近三個小時的手術,這給了整個團隊很大信心。
得益於麻醉用藥量少、鎮靜適度,患者術后蘇醒極快,一兩分鐘即可睜眼,清醒度堪比自然睡醒,術后不會出現譫妄。“這項技術減少了激素的使用,肺栓塞等肺部並發症風險相對降低。減輕了對消化系統影響,減少了惡心嘔吐等症狀。此外,還可以大大降低術后咳嗽、疼痛等症狀,尤其是女性患者,因氣管插管刺激性大,術后兩周到一個月往往都伴隨嚴重咳嗽,影響生活質量,無管微創技術有效改善了這種呼吸道症狀。”陳軍補充道。
如今,無管微創手術已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開展5年,每年受益患者約佔同類手術的10%,讓更多患者受益。未來,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胸部腫瘤外科還將持續推動診療服務邁入更高效、更舒適的新階段。(記者 趙穎妍 攝像 息明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