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全國范圍內首次實現在運營地鐵車站內對地下文物進行原址原位保護

4號線東南角站文物展廳明起對公眾開放

2025年09月29日09:29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4號線東南角站文物展廳明起對公眾開放

  明日,位於地鐵4號線東南角站的天津衛故城東城牆遺址文物展廳正式對公眾開放。開放時間為每周三至周五10:00—12:00、13:00—16:00,周六周日、節假日10:00—12:00、13:00—18:00。每周一、二閉館(2025年9月30日除外)。市民可乘坐地鐵4號線或2號線至東南角站參觀,也可由東南角站E出入口進入參觀。

  走進展廳,21米長、2.1米高的城牆遺址清晰呈現原始土層肌理,80米長的坡道宛如“時空隧道”。同時,展廳專門設置施工工藝展示區,裸露的鋼結構支架與彈簧裝置直觀呈現保護工程的匠心,讓市民深入了解建設者如何在復雜條件下平衡地鐵建設與文物保護。

  2017年,天津古城牆基遺址在地鐵4號線東南角站施工過程中被發現,且該遺址與地鐵施工范圍重疊。文物部門表示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天津城市考古的重要發現,應實施原址原狀保護和有效展示利用。

  面對地鐵建設與文物保護的雙重難題,天津軌道交通集團與文物部門通力協作,歷經多次方案優化與技術攻堅,最終創新提出車站與遺址共存“地鐵+博物館”的解決方案——通過空間布局的精准規劃,既保障了4號線與2號線的換乘功能,也為文物發掘與保護提供了必要條件。

  據介紹,故城牆是天津建衛620余年來的實物見証,其標高、土層結構均承載著從明代防御工事到清代防洪改造的歷史信息。遺址周邊還發現了1906年天津開通的全國首條有軌電車軌枕遺跡,形成“古代城牆—近代電車—現代地鐵”的立體時空疊印,一旦移動,其歷史層積的真實性將不復存在。

  因此,與其他城市採用的遷移復建方式不同,天津此次選擇了更具挑戰的“原址原位原物”保護路徑——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面對富水軟土地層、列車震動干擾、作業空間狹小等難題,項目團隊創新研發“五步施工法”:先用鋼板為城牆“穿鎧甲”做垂直保護﹔再以頂管法搭建混凝土“臨時腳”﹔隨后用特制板“托舉”城牆﹔開挖后安裝44組彈簧支座,將列車震動削減至安全閾值的十分之一﹔最后切斷臨時連接,讓城牆平穩“坐落”於永久結構之上,從而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實現了在運營地鐵車站內對地下文物進行原址原位保護。

  如今,“地鐵+博物館”模式不僅實現了交通與文化功能的有機融合,更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傳承模式——讓文物走出博物館的玻璃櫃,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記者 胡萌偉)

(責編:韓昱君、潘旭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