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一卷風華是天津

2025年10月06日09:02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卷風華是天津

金秋十月,海河之畔,秋意正濃,書香氤氳。

國慶假期,天津以書香為城市著色。在古文化街,百年老店與非遺技藝相映成趣﹔在意風區,歷史建筑與移動書桌彼此交融﹔在海河畔,工業記憶與文學誦讀聲聲呼應。

從意風區的“海河閱讀季”到棉3創意街區的海河舊書市集,從國圖·津灣文創空間到小巷深處的獨立書店,閱讀以更開放的姿態融入城市肌理。

海河湯湯,文脈綿長。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浮現於圖書館、書店琳琅滿目的書籍裡,流淌在名人故居的墨香手稿中,充盈於街頭巷尾的閱讀空間內,浸潤著千家萬戶的溫馨生活。

這正是天津的獨特氣質——開放、包容、多元,讓閱讀不再靜止於文字,而是成為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氣度。

天津,書香漫卷,一城風華。

舊書市集 創新機制 文古潤津

昨天,棉3創意街區,一場細雨為這裡的海河舊書市集更添一份清新詩意。

住在津南區的薛敏華和愛人帶著他們的舊書、文創產品,驅車趕來。她和愛人各有一個攤位——知月藝術書苑、點月書樓。

“我生長在黑龍江,到上海讀書,在上海和北京工作過,后來選擇定居天津。我在天津生活快10年了,這是一座宜居的城市,生活舒適,文化氛圍濃厚。”薛敏華一邊歸置物品,一邊跟記者說,“從去年海河舊書市集創立到現在,我們每期活動都參加了。我家裡大概有五六千冊書。很多書看過之后,扔了可惜,留著佔地方,特別需要這樣一個平台,讓舊書流動起來。我們以前開過網店賣舊書,與書友直接溝通的機會較少,還是有固定攤位的市集更好,可以直接面對書友,根據他們需求推薦圖書。”

“我在海河舊書市集上買了近兩萬元的書。” 昨天,劉薇又花了近500元買了12本藝術類舊書,“因為工作需要,我得‘惡補’許多相關知識。藝術類圖書比較貴,買舊書比較合適。”

去年3月,海河舊書市集在棉3創意街區拉開帷幕。在市專項資金支持下,河東區圍繞棉3創意街區的歷史文化特質、文創加科創的發展定位,將街區“煥新”升級,與舊書市集發展一體推進,著力打造舊書市場健康發展的“天津新范式”,在傳承創新中擦亮“河海津韻”城市名片。

天津是一座擁有深厚文化積澱的讀書之城,曾滋養了周叔弢、姜德明、韋力等藏書家。“天津讀書、藏書之風盛行,我是慕名而來的,這裡的舊書質量很高。” 專程從北京趕來的劉先生買了巴金擔任名譽主編的“中國現代名作家名著珍藏本”叢書中的《諷刺小說》《女性小說》等。

舊書市集是書迷的精神樂園,也是傳播新知、傳承文化的書香平台。

“我把這當成對自己的一種超級獎賞。”作家徐鳳文的百部書房就坐落在棉3創意街區裡,每周逛市集淘舊書,已是他的生活習慣。“8月底,我收了一套1958年出版的《河北省天津地區水文實用手冊》,以及1988年天津師范大學地理系的碩士畢業論文《現代海河三角洲地貌及其發育演變》打印稿,發了朋友圈后,有人找我要書上老地圖的掃描件,想在展廳展出﹔還有人要幫我聯系論文作者,以便交流探討。”正在創作《海河傳》的徐鳳文需要收集大量資料,而逛舊書市集,讓他總有意外收獲。

當書友們逛得開心,收獲多多時,攤主們則滿是成功的喜悅和自豪。劉毅、薛敏華、紀鳳來等攤主的書攤半徑不斷擴大,他們隨著海河舊書市集“走出去”,走進南開區魯能城購物中心、濱海新區文化中心。在“舊書新知”的輻射帶動作用下,他們為商圈、文旅地標注入了書香,推動文商旅的有機融合,也彰顯了天津城市文化活力和津派文化魅力。

“海河舊書市集聲譽日隆,這得益於政府、企業、街區協同聯動的運營模式和監管模式。”河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淑杰介紹,針對以往舊書市場“無証經營”難題,河東區創新“大許可+小認証”的經營模式,即由棉3創意街區作為經營主體辦理出版物經營許可証,個體書商等以實名認証方式與棉3創意街區聯合經營。

一年多來,海河舊書市集常態化舉辦活動100余期,將“舊書新知 文古潤津”的理念,經由各地淘書者傳向遠方。健康的舊書市場環境,持續吸引著更多出版社、實體書店、藏書愛好者參與。

最美書店 城市書房 氣質擔當

閱讀是文明傳承的根本途徑,是國家創新發展的永續動力。閱讀關乎個人成長,更關乎民族未來。

一個人讀書多了,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城市書店多了,也會讓城市變得更美、更有氣質。

國圖·津灣文創空間、三聯韜奮書店天津店、內山書店·和平大悅城店……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書店就是最美的城市書房。

10月1日,“海河閱讀季”在意風區正式拉開帷幕。隨著閱讀季的啟幕,鐘書閣天津店成為本次閱讀季的主場空間。這個榮膺法國凡爾賽建筑獎“2025全球最美商業空間”和德國標志性建筑設計獎至尊獎的書店,匯聚了全國20余家出版品牌。不僅如此,該店首次突破室內空間限制,結合海河閱讀季的特色活動設置主題“移動書屋”,讓閱讀走出書架、走入城市。

在“海河閱讀季”,“閱讀”不僅僅是翻開一本書,更是一場調動所有感官的多維旅程。在藝術試驗場中品讀美學,在玩具收藏展裡重溫童年。“可看、可聽、可嘗、可玩、可買”的多元互動,讓閱讀成為連接城市文化與大眾生活的生動紐帶。

天津的閱讀空間多元而豐富,既有高大上的文創空間,也有藏於小巷的獨立書店。

位於海河畔的國圖·津灣文創空間,總面積達3000余平方米。這個文藝打卡地是集圖書館、特色書店、城市書房、文創產品店、研學培訓、展覽展示等業態於一體的文旅融合空間。該店已引入依托國家圖書館館藏及天津特色典籍等各類文化創意產品近千種。連續5年獲評“天津市最美書店”的福蔭書店因“無人售書”模式,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為全國讀者津津樂道,被譽為“書香天津的縮影”。國慶假期,記者在天津金茂匯的東岸書市、棉3創意街區的海河舊書市集上都看到了福蔭書店的攤位和店主劉毅的身影。“書店‘無人售書’7年多了,賣了大概五六萬本書,從沒丟過一本書,更沒少過一分錢,有時讀者還會多給錢。是讀者的誠實守信以及他們對閱讀的熱愛,讓我堅定地走下去。”劉毅說。

近年來,面對讀者多元需求,不少書店也突破空間限制,嘗試文商旅融合發展,通過主題快閃店、流動書攤、汽車圖書館、地鐵圖書漂流等方式,延伸閱讀觸角,織就書香網絡,讓人潮“流量”轉化為閱讀“留量”,成為城市裡一道最美的文化風景。

假期裡,內山書店·和平大悅城店將“課本中的魯迅”主題快閃店設在商場主入口內,十分搶眼。快閃店以TREEMAN(樹人)冰箱貼、名人名言三角尺、名著金句帆布袋等千余款創意文創產品,牢牢抓住年輕人的心。來自北京的初二女生黃梓鑫告訴記者:“快閃店的氛圍很輕鬆歡樂,這些Q版文創產品可以讓更多像我這樣的學生了解魯迅先生等名人在課本之外的另一面。我很喜歡來天津,這是一座有書香氣的城市。”

“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網絡梗或金句,其實出自莎士比亞、契訶夫、福樓拜、魯迅等名家,所以這些基於名人、名作研發的文創產品,特別受年輕人青睞。”天津內山書店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奇表示,希望以靈活創新的快閃店形式打造文化消費新場景,以新玩法讓文化IP(知識產權)破圈,激發年輕人的閱讀興趣。

國圖·津灣文創空間推出“非遺承古韻·盛世煥新生”主題活動20余場。在“鈔票上的神秘藝術”雕刻凹版藝術展上,游客可觀賞將防偽科技與雕刻藝術完美融合的《萬裡長城》《千裡江山圖》等經典雕刻凹版畫。

天津師范大學2023級本科生鄒澤灝戴上手套,上墨、擦墨、壓制……眼見著一張栩栩如生的大熊貓雕刻凹版畫在自己手中誕生。他興奮地告訴記者:“每次體驗傳統技藝,都會被古人的智慧所震撼,都有種傳統文化就流淌在血液裡的感覺。”

全民閱讀 書香涵養 智慧之光

在天津,書香是一種氛圍。

為了深化全民閱讀,推進“書香天津”建設,天津連續10多年舉辦“書香天津”全民閱讀推廣活動。這項活動是天津市持續開展時間最長、參與群體最廣、參與人數最多、對城市發展影響最深遠的全民閱讀品牌活動。2024年1月1日起,《天津市全民閱讀促進條例》正式實施,為書香天津建設夯實法治基礎。隨著2025年“書香天津”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持續推進,津城書香氛圍日益濃厚,全民閱讀蔚然成風。

今年4月啟動的“書香天津”全民閱讀活動,以“品讀優秀經典,賡續津沽文脈”為主題。海河書香節系列活動、書香天津·讀書月活動、繁榮發展海河舊書市集、閱讀示范評選推薦、推動農家書屋改革、“綠書簽”系列宣傳推廣8項重點活動,大力推進全民閱讀活動廣泛深入開展,助力“書香天津”建設。

從頂層設計到多元活動開展,從政策扶持到科技賦能,覆蓋全域、全時、全民的閱讀氛圍,讓這座城市逐漸成為一座無邊界、可閱讀的超級書房,一個活態的、個性化的閱讀生態系統。

在天津,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

經常來中新友好圖書館看書的讀者張濤,一邊幫孩子從智能書架上取下繪本,一邊笑著說:“我幾乎每周都會帶孩子來圖書館,這裡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家’。”他指著不遠處正在引導讀者找書的機器人說,“以前帶孩子找書要在書架間繞很久,現在機器人能精准定位書籍位置,還能跟孩子互動,講解繪本內容。孩子現在每次來都主動跟機器人打招呼,讀書的興趣比以前濃多了。”

一座智慧圖書館有多超能?在中新友好圖書館,服務、分揀、搬運、盤點、售賣等8大類40余台智能機器人構成協同作業的機器人家族,實現了從后台物流到前台服務的全鏈條智能化,重塑了圖書館的服務流程。

在這裡,迎賓機器人“旺寶”不僅能跟讀者實時智能交互,還能幫讀者導航、檢索圖書﹔共享大廳裡的虛擬數字人“小博”,能提供館藏書目檢索、海量電子資源、智能語音交互,3D場館等服務,以虛實交融的互動形式,為讀者帶來新奇有趣的咨詢體驗﹔全能型服務機器人“小圖”能幫讀者完成定位導航、自助辦証、圖書借還等事宜。7台機器人“小圖”平均每年可服務讀者十余萬人次。今年3月上線的AI(人工智能)館員,憑借強大算力,可以提供智能問答、書目檢索、業務辦理、個性化推薦和圖書內容總結提煉等服務,用科技重新定義閱讀體驗。伴隨技術的進步,持續上新的智能交互場景,將讓智能服務更個性化、更精准。

中新友好圖書館通過打造AI館員智能交互、協同作業、人機共融核心場景,構建起具有示范意義的智慧閱讀生態系統,探索了公共圖書館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升級路徑,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能復制、可推廣的樣本。

“互聯網+”,讓閱讀無處不在﹔“互聯網+”時代,全民閱讀方式從“一卷在手”到“一屏萬卷”。數字閱讀,正在重塑城市的閱讀生態、文化氛圍和居民的知識獲取方式。

“天津數字書屋書吧”微信小程序打破了傳統農家書屋的時空限制。1萬余冊圖書、3000種期刊、1000種兒童繪本、1萬余部有聲書、1萬集視頻講座等優質資源,讓書香時時相伴,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天津圖書館積極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以豐富的館藏、便捷的服務、精彩的活動深入推進全民閱讀。

根據《天津圖書館2025年數字閱讀報告》,天津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分為電子圖書、電子報紙等七大類56個資源庫,包括電子圖書520萬冊、電子報紙600余種、社科期刊5000余種、學術期刊9000余種、音視頻資源412千小時,涵蓋了市民生活、工作、學習的方方面面。同時,這些數字資源實現一鍵觸達,其中,面向電腦端的“閱覽一碼通”平台、面向移動端的“閱·聽”微平台,服務范圍覆蓋全市,海量數字資源加上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驗,讓讀者擁有一個“掌上圖書館”,隨時隨地暢享閱讀。

津沽大地,書香四溢。

隨著一場場活動的深入開展,“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成為全社會共識。

書香天津建設,正以津派文化為精神內核,通過政策護航、機制創新、空間延伸、活動賦能、數字升級,構建起覆蓋城鄉、貫穿全齡、彰顯特色的全民閱讀生態體系。同時書香與建筑、潮流、歷史交織,成為天津文旅一張嶄新的“文化名片”。

漫步今日天津,品讀優秀經典、走讀文化地標、感悟津派文化——書香,浸潤津沽大地,讓源遠流長的城市文脈在新時代的傳承中煥發新的光彩。(記者 仇宇浩)

(責編:陶建、崔新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