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聚天津 一城好戲萬客來

鼓樓廣場演藝燈光秀。 記者 姚文生 攝
國慶假期,隨著“戲聚天津·無處不沉浸”的火爆出圈,整座津城變身為一個無邊界的大劇場。
在金街,驚喜邂逅經典話劇《日出》的劇中人﹔在意式風情區,聆聽美妙的意大利歌劇《茶花女》﹔在古文化街,欣賞曲藝劇《海河故影》……從劇院到街頭,各種沉浸式演藝活動在津城上演,“無處不沉浸”帶給游客難忘的戲劇之旅,也成為一道美麗的文旅風景。
天津,是“戲曲大碼頭”,是“中國話劇的搖籃”,是“曲藝之鄉”,是一座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多元並蓄的“戲劇之城”。
從“天津戲劇”到“戲聚天津”,由“戲劇”到“戲聚”,“津”品力作不斷涌現,中外名家名團紛紛來津,四海賓朋拉著行李箱奔赴戲劇之約……
這座被戲劇浸潤的城市,正通過“全域沉浸”的創新模式,打造“戲聚天津”城市名片,書寫著津派演藝文化新時代的華彩篇章。
無處不沉浸:城市舞台打破觀演邊界
天津是一座戲劇名城。
自古以來,這座南北通衢的水陸碼頭便引得各路名家來此競技,能否在天津唱紅,成為檢驗其藝術水准的試金石。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造就了天津獨一無二的戲劇生態,也迎來戲劇舞台的多元綻放。
近年來舉辦的天津戲劇節,以其深厚的藝術聚合之力,吸引諸多海內外名家名團名作齊聚津城。去年天津戲劇節共上演84部、340余場演出﹔今年天津戲劇節再度擴容,將奉上98部、417場演出。
天津的舞台爭奇斗艷,不僅有現代的大劇院、百年戲樓、相聲茶館、新興小劇場,更將海河畔、街頭、公園打造成“無處不沉浸”的城市大舞台,讓游客在愜意的城市漫游中邂逅戲劇,感受融入城市肌理的戲劇風華。
聽,典雅的歐式廊柱間正流淌著百年詠嘆——
漫步在意式風情區馬可波羅廣場上的游人,循聲便能邂逅角樓露台上的“茶花女”“費加羅”。這是天津歌舞劇院在意式風情區“實景開唱”歌劇《茶花女》《費加羅的婚禮》。與這裡隔街相望的,是“中國話劇奠基人”之一李叔同的故居。他曾於1907年演出《茶花女》,邁出了中國人話劇藝術實踐的第一步。當詠嘆調響起,游人感受到的不僅是歌劇的魅力,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深度與厚度。
看,一場跨越時空的戲劇對話在金街上演——
在金街大銅錢廣場上,戲劇大師曹禺名作《日出》中的“陳白露”“方達生”等劇中人款款而來。這是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在《日出》故事的誕生地演出。游客駐足在百年商業老街,也能一窺這座城市的戲劇芳華。
學,一次原汁原味的曲藝教學在津門故裡開講——
“都說‘天津人天生會唱快板兒’,今天我就現場教您唱!”國慶假期,天津市曲藝團的演員們在古文化街戲樓下向現場游人發出邀請。逗趣的相聲、悠揚的時調、醇厚的大鼓,讓游客在津味曲藝中感受天津風土人情。
游,擁有89年歷史的中國大戲院以“國慶游藝會”的形式煥新亮相——
中國大戲院打開塵封多年的二樓陽台,推出系列快閃秀,京劇《貴妃醉酒》美輪美奐﹔情境式展覽《名伶之路》帶領游客追溯梨園往事。這座歷史風貌建筑變身為可游、可感的活態博物館。
北京游客李煒說:“站在故事發生的地方,每個角落都在演繹劇情。精心設計的互動環節讓觀眾穿越時空,既是歷史的見証者,又是藝術的共創者。”
意大利外教阿爾貝托不禁感嘆:“天津的多元文化讓我驚喜,天津人的熱情讓我找到了家的感覺。”
“這樣的旅游經歷給我們留下一段難忘的、可收藏、可分享的天津記憶。”河北省游客周秋華開心地說。
今年“十一”期間,“戲聚天津·無處不沉浸”沉浸式演藝活動相較去年再度擴容升級,串起中國大戲院、古文化街戲樓、鼓樓廣場、五大道等九大津城文旅地標,打造“戲劇漫游”地圖,通過話劇、歌劇、演繹展等多元演藝形式,開啟文旅融合新玩法,讓戲劇變得更為可感、可觸、可參與。
當戲劇打破傳統劇場的邊界,游人在移步換景間入戲,天津已然成為一座“人人入戲、處處有戲”的城市劇場。人們在傳統與現代交織綻放的城市舞台間品味城市文化,感受“戲聚天津”的獨特魅力。
守正創新:從“戲劇”到“戲聚”
天津是戲劇的沃土與搖籃。從戲劇演員的試煉場,到戲劇藝術的培育地,從“天津戲劇”的底蘊傳承,到“戲聚天津”的包容共生,天津的戲劇藝術在守正創新中迎來變革升華。
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來自生活。走下劇院舞台、走上街頭的表演方式,讓演員在接地氣的表演中,感受文藝創作的活力。
“到群眾中去演出,面對面地感受觀眾的反應,可以更好地提升演員的表演能力、創作能力,也能更好地感悟為人民創作的初心,這也是提升我們文藝創作的鮮活養分。”天津市曲藝團副團長夏炎說。
“對院團而言,沉浸式演出拓展了歌劇藝術從劇場向城市開放空間延伸的演出邊界,創新藝術表現形式,擴大了藝術受眾覆蓋面﹔對演員而言,角樓實景演出讓演員近距離感知現場觀眾反饋,互動體驗增強了表演感染力,為演員提升專業素養與臨場應變能力提供了廣闊實踐平台﹔對藝術創作而言,意式風情區獨特的建筑景觀與深厚的文化氛圍為創作注入靈感,為未來藝術創作提供了更廣闊的探索空間。”天津歌舞劇院黨委書記、院長鄭芳說。
日益濃郁的城市戲劇氛圍,觀眾日益提高的戲劇欣賞水平,都在不斷激發本土文藝院團的藝術創作生產力。
據天津演藝網統計,從2015年全年935場演出,到2024年全年11453場演出,再到2025年上半年約7000場演出,天津以戲劇演出為代表的演藝市場越發火熱。話劇《大飯店》、音樂兒童劇《敦煌·九色鹿王》、歌劇《洛神》等“津”品力作接連涌現。
國慶假期,天津首座環境式音樂劇劇場“牛奶劇場”在南開大悅城亮相。它拓寬了“演藝+”的形式,以“購物中心”加“劇場”的新興業態,豐富市民觀賞戲劇渠道,推動戲劇藝術融入大眾日常生活,並為城市文旅商融合注入鮮活動能。
這裡的“開台劇目”——環境式音樂劇《無刃之鏡》,由天津青年友好使者藝術團創排,以極強的互動性打破了舞台與觀眾間的“第四面牆”,讓觀眾和演員共同演繹一個家國情懷與人性剖析的故事。這種充滿新意的演出模式,受到許多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熱情歡迎。該團團長程悅說:“我們希望為觀眾帶來新的戲劇生活方式,在守正創新中傳承天津深厚的戲劇基因,讓更多人在全新的觀演體驗中愛上戲劇、愛上天津。”
《無刃之鏡》劇組會聚了天津、北京、上海三地優秀青年音樂劇編導和演員。越來越多的戲劇人才共“聚”天津。
從一城到京津冀三地,戲劇也正以其獨特的方式探索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2025天津戲劇節開幕大戲《白蛇·喜見升卿》,一台演出匯聚京津冀三地7家文藝院團同唱三大劇種——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呈現出三地文藝力量的深度交融。
“這次演出既是展示,也是學習,讓三地文化藝術交流與互鑒進一步加深。”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院長趙濤坦言。“這場演出既展現了京津冀戲曲融合的成果,也體現了天津這座戲劇之城的文化擔當與藝術水准。”參與此次演出的天津京劇院梅花獎得主王艷說。來津開講戲劇大師課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表示,期待與天津院團合作,共同打造更多優質戲劇作品。
三地戲劇人為“戲聚天津”注入源源不斷的創作活力。
近期,北京歌劇舞劇院舞劇《破冰》將在天津開啟新一輪巡演。該院黨委書記楊照珩表示:“天津是戲劇重鎮,這裡的觀眾愛戲、懂戲。我們非常重視此次天津站的演出,也將在演出前對劇目進行精益求精的打磨,以便更好地向天津觀眾展示成果。”
一場以戲劇為名的藝術交流正從京津冀業界輻射到高校學子,在更廣泛的領域收獲戲劇的青春力量。
2025天津戲劇節開設了京津冀校園戲劇邀請展,精選三地高校中具有代表性的戲劇作品進行集中展演,展示京津冀高校戲劇教育的創新成果,以此搭建三地高校之間藝術交流的橋梁,促進區域文化的深度融合與共同繁榮,助力青年戲劇藝術人才成長。
以文潤城:戲劇與城市共生共榮
戲劇在津沽沃土的滋養中,不斷開花結果﹔城市又通過戲劇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
以戲劇之美育人,彰顯戲劇力量。
連續舉辦多年的天津戲劇節子項目——天津大學生戲劇節中,每年都有可圈可點的學生作品涌現,有的致敬經典,有的以校史為題,還有的訴說城市情結,學子們在戲劇裡體驗人生,收獲感悟。
“今年推出了首屆天津中小學校園戲劇節,意在實現戲劇氛圍的全年齡段覆蓋。我們通過名家講座、工作坊、原創展演等方式深入校園,開展一系列普及與傳承戲劇藝術的交流活動,並創新將紅色主題課本劇搬進津門紅色地標。”北方演藝集團藝術生產中心副主任鄭淋說。天津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李陽曾多次走進校園輔導學子,他直言:“戲劇給孩子們帶來正能量,孩子們也給戲劇注入新活力。”
以戲劇之美傳遞文化,讓生活越來越美好。
“天津不僅有美食、相聲,還有好看的戲劇。”頻繁走進劇場,享受戲劇生活的市民胡金燕對此感觸頗深,“自從有了天津文化惠民卡,我看戲的頻率越來越高了。”
天津文化惠民卡在全國首創“變補貼院團為補貼觀眾”,以真金白銀的實惠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劇場。今年戲劇節所有演出劇目均支持使用天津文化惠民卡購票,觀眾購票最高可享受320元政府補貼,讓高品質戲劇藝術走進百姓生活,實現“全民參與、全民共享”。
當戲劇脈搏與城市節奏同頻共振,“無處不沉浸”戲劇演藝活動有效拉近了高雅藝術與人民群眾的距離。
“‘戲聚天津’的濃厚氛圍以及天津戲劇節的品牌效應形成了文化聚合之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地乃至全世界知名院團來津。從‘戲聚’到‘人聚’,提升的不僅是天津‘戲劇之城’的影響力,更增強了城市文化的凝聚力與向心力,也不斷提升天津人對家鄉的自豪感。”北方演藝集團市場營銷中心主任任博說。
以戲劇之美滋潤城市,讓城市越來越有魅力。
從“天津戲劇”的薪火相傳到“戲聚天津”的萬象更新,這座城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讓戲劇成為解碼城市文化的密鑰。
拉著行李箱來天津看戲,走進這座城市逛吃、賞玩,已經成為一道新的文化風景。
南京戲迷王悅為了看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的演出經常來津,每次她都感嘆地說:“天津不僅好角兒多,而且觀眾很懂戲、很熱情,劇場氛圍也非常棒。”
“全國很多地方的觀眾坐火車、坐飛機來看咱們天津的戲。”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團長趙秀君介紹,這些外地觀眾來津不只是看戲,還游覽津城,比如到古文化街感受天津民俗,去五大道參觀名人故居,他們因喜愛戲劇藝術來到天津,進而感受天津、了解天津、愛上天津。
據統計,自去年“十一”黃金周首演以來,戶外版話劇《日出》已成功演出近60場,累計吸引觀眾超6萬人次。伴隨著戶外版《日出》片段的常態化演出,金街大銅錢廣場——這個承載歷史記憶與現代繁華的交匯點,已然成為天津標志性的沉浸式演藝新地標。在這裡,每個周末都吸引著中外游客前來打卡體驗,不僅點燃了城市戲劇的熱情,更滋養著這座城市獨特的人文情懷。
河海津韻傳文脈,沽上藝苑聚知音。這場以“戲聚天津”為名、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戲劇盛宴,正在成為新時代的“戲聚”高地,不僅為全國觀眾帶來高品質藝術享受,也將天津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座建筑、每一次相遇,都譜寫成永不落幕的戲劇篇章。(記者 劉莉莉 王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