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葡萄如何做成大生意?——茶澱葡萄年銷售額過億元背后
眼下正值葡萄銷售旺季,聽說天津市濱海新區茶澱街道有3000多戶種植戶,在9900畝葡萄地裡,一年種出1.4萬噸葡萄,年銷售額達1.2億元。
幾元一斤的葡萄,一年能創造出上億元銷售額?記者上門,一探究竟。
“200斤,您點點錢,看看對不?”王雅琴將一沓現金遞給葡萄種植戶老於。
“錯不了!”老於接過現金,轉身對記者說,“他們對葡萄的品質要求高,價格合適,採購量大,一次就能收走幾百斤。”
老於口中的“他們”,是王雅琴這樣通過直播賣葡萄的“新農人”。
10月7日10時,記者走進王雅琴的“茶澱農庄”直播間,主播手持一串晶瑩的茶澱葡萄,正對著屏幕另一端的觀眾侃侃而談。“咱這茶澱葡萄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曾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特供水果,京津冀地區最晚次日達,壞果包賠。”主播告訴記者,開播兩個小時就賣出了100多斤。
66歲的王雅琴是茶澱街道最早一批嘗試直播賣葡萄的“新農人”,當時和她一起做直播的隻有2家,現在已經有20多家了。“我2014年退休后就開始通過電商賣葡萄,今年是直播帶貨的第三年。做直播要真誠,像嘮家常一樣把產品的優點說出來。”她表示,目前已對接了近百家種植戶,並在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多個平台開設店鋪。直播間日銷量達600多斤,上個月,僅直播就帶來30多萬元的銷售收入,佔整個銷售額的90%以上。
“以前八成客戶來自京津冀,現在河南、浙江、廣東的客戶也不少。通過直播,越來越多的人嘗到了真正的茶澱葡萄。”王雅琴說。
從“沿街叫賣”到“雲端暢銷”,主播成了“新農人”,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
在直播帶貨興起的背景下,相比於追求產量,種植戶更關注品質的提升。
劉勝亮在茶澱街道經營著一個家庭農場,種了70多畝葡萄。每天5時他就來到果園,採摘新鮮葡萄打包、發貨。直播帶貨一年多以來,“白天摘果、發貨,晚上直播”的節奏已成為他的日常。
走進果園,記者發現,不少葡萄架上方加裝了一排避雨棚。“這是我研發的玫瑰香葡萄避雨棚延遲採收技術。種葡萄最怕下雨,雨水一多,病虫害就來了,每隔半個月就得打一次藥。現在用了避雨棚,打藥間隔延長到一個月一次,葡萄還能延遲採收,味道更好。”這位種了30年葡萄的老行家告訴記者,為了控制產量,提升葡萄口感,他將畝產控制在3000斤以內,以保証每串葡萄都能獲得充足的養分。
“這20多畝避雨棚下的葡萄是直播間的主打產品,每天能賣出1000多斤,節假日銷量更高。”劉勝亮指著眼前這片葡萄園說,地裡的收成雖然少了一些,但換來的是產品口碑與品牌價值的顯著提升。算下來,收入比以前更可觀。現在,不少種植戶來他這裡學技術。
茶澱街道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茶澱葡萄一直以皮薄肉厚、香甜多汁等特色備受消費者喜愛。如今,乘著直播電商的東風,並得益於種植技術的升級,茶澱葡萄不僅迅速打開了國內市場,品牌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成為帶動一方致富的“金招牌”,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村裡的產業強了起來。
如今在茶澱街道,每個村都有電商銷售“新農人”,包括在職村干部、退休人員、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及種植戶,他們將“副業”變“富業”,用小屏幕打開大市場,搭建起產品銷售新渠道,使“數字鄉村”變得可感可及。
村干部當主播,是一種什麼體驗?
2023年9月25日,茶澱街道孟家瞿阝村成立了村集體直播間,將上百家種植戶、2000多畝葡萄園“搬”上了網。村黨總支書記鄭學軍站到鏡頭前,為家鄉的葡萄“代言”。
“過去,咱的葡萄主要靠商販上門收,商販收購價一斤4元左右,通過直播,我們給農戶每斤6到8元,農戶每畝地能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鄭學軍介紹,村集體直播間對接了百余家種植戶,直播賣葡萄3個月,銷售收入達30多萬元,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返鄉加入。
隨著茶澱葡萄借助直播熱銷各地,“農產品+電商直播”已成為當地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模式之一。一根網線、一部手機、筆筆訂單……茶澱葡萄的“電商經”念得越發響亮。
“我們通過組織培訓、建設直播基地,培育了一批本土主播,還積極對接順豐、郵政等物流企業,以優惠的資費降低電商運營成本。”茶澱街道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他們將深化“葡萄+”融合發展,開發文創產品和研學路線,推出“茶小澱”IP(知識產權),推進葡萄深加工,延長產業鏈,讓茶澱葡萄飄香全國,助力鄉村振興。(記者 寧廣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