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馮研院建院20周年系列活動之“秋實”·第七屆紅葉季活動舉辦
 小字號
小字號
				
碧雲天,黃葉地,紅葉牆,澄心池,秋色連波,池上寒煙翠,師生們在此放鬆身心,賞景觀展、書寫心願、吟誦彈唱、拍照留念,馮驥才與師生們合影、交流……10月26日,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馮研院)因為“秋實”·第七屆紅葉季活動而變得熱鬧非凡,為130歲的天津大學奏響自然美景與人文氣息的交響曲。這也是馮研院建院2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
作為天津大學校園文化品牌,始於2019年秋的紅葉季活動是馮研院對通識教育的詩意創新。其以紅葉作為“秋天的名片”,為全校師生獻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啟發師生以文學藝術的方式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讓校園生活充滿詩意。
上午,修葺一新的天津大學馮驥才博物館(以下簡稱馮驥才博物館)北區庭院敞開大門,經過門口昂首傲立的《天馬》,步入院中,一幅充滿詩意的畫卷就此展開。抬眼可見全國高校最大的紅葉牆﹔垂眸處,澄心池中錦鯉游弋、天鵝交頸、落葉漂游﹔一陣湊趣的秋風,拂動牆上紅葉、搖落樹上黃葉、卷起地上樹葉、吹皺一池秋水,為這靜謐秋日之美更添一份生動活力。出自名家之手的《徐志摩》《老子》《李白》《神鞭》等雕塑作品藝術氣息濃厚,與自然之美交相輝映。
紅葉詩畫廊展出了精選的師生優秀攝影、詩歌作品。根據作品投票結果,20余位師生獲得了來馮驥才博物館“探館”的福利,參觀了“海外名人手跡”展,“四駕馬車”展覽的繪畫、文學板塊。參觀結束后,他們驚喜地獲悉,還有一個隱藏福利——馮驥才在樓下等大家一起合影、交流。
“站在博物館門口時,很激動,仿佛即將與一位‘素未謀面的引路人’展開心靈‘對話’。”該校建筑學院2023級本科生布麗德爾新·賈玲以小詩《兩頁秋》贏得“探館”機會,並帶著馮驥才作品《漩渦裡》來“探館”,“作為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我在設計課調研中不斷觸摸天津的歷史文脈。每每檢索相關資料時,馮先生為留住城市歷史記憶奔走的身影總會清晰浮現,這份敬意讓我翻開了他的《漩渦裡》,感受到他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在“四駕馬車”展覽的繪畫板塊看到馮驥才的畫作時,她深受感動:“馮先生在書中寫過他曾為籌措資金而忍痛賣畫,這種選擇,讓我明白了守護城市文脈的重要性,也讓我對所學專業有了更深的思考。”
該校研究生院老師盧錚鬆以詩作《秋實》獲得“探館”機會,他印象最深的是“海外名人手跡”展,“步入展廳,仿佛穿越時間長廊與先哲們‘對話’,文化的傳承在這一刻真真切切地具象化了。非常期待馮驥才博物館其他區域的開放,這麼豐富的內容,值得反復觀賞。”
下午,詩歌音樂沙龍上,學生們彈吉他、古琴、琵琶,朗誦詩歌,唱歌跳舞,展示才藝,交流互動。“寫給明天的自己”開箱環節,在2025年抵達的信件,與當初寫下它們的人重逢,驗証心願是否達成﹔同時又有更多人寫下心願,並將這封寫給明天的自己的信封存在這個迷人的地方,等待以后的紅葉季活動再取回。
“新建的博物館裡有一個大愛廳,我找莫言題的字,將來會在那裡舉辦詩歌會、音樂會、畫展等活動。博物館北區和南區之間的青藤小路,將來也會爬滿青藤,前面還有一個咖啡屋,學生可以在緊張的學習之余來到這裡放鬆休閑。”看著學生們在馮研院內開心地笑,馮驥才很欣慰能為天津大學的學生提供一塊人文綠地,“春有海棠季、秋有紅葉季,天大很有福氣。我們的學生很有才華,詩寫得很好。學生們從最初的欣賞別人演出到自己寫詩吟唱,成為活動的主人,令人欣喜。我很喜歡這種自然與情感交融的氛圍,以后我們還會舉辦很多文化活動,希望能打通科學與藝術、人文與自然的界限,不斷豐富和滋養學生的文化生活與審美體驗。”(記者 仇宇浩 攝影 張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人民網+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領導留言板
領導留言板 強國論壇
強國論壇 人民視頻
人民視頻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 人民網+
人民網+ 手機人民網
手機人民網 領導留言板
領導留言板 人民視頻
人民視頻 人民智作
人民智作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