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之手讓專利走出實驗室
“這是我們的最新研發成果——超薄單晶銅箔。超薄有多薄呢?10微米,而一張A4紙的厚度是100微米左右。”
在天開西青園的天津常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常興新能源”)儲能電池創新轉化基地,機器高速運轉,一卷卷閃著玫瑰金色澤的超薄單晶銅箔,如同柔韌的金屬瀑布,正從自動化產線上源源不斷地流淌下來。
“市場上銷售的毫米到厘米級單晶銅不僅厚,價格更是高達800元每平方厘米,而我們的超薄單晶銅箔不僅比紙薄,還具有原子級平整度、高導電性、高導熱性等特征,並且能夠實現千平方米級連續化制備,成本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以內,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站在1.2萬平方米的廠區,常興新能源董事長嚴振華拿起一卷超薄單晶銅箔,細細查看。

嚴振華展示超薄單晶銅箔及固態電池等研發成果。人民網記者 郭維瑾攝
“有時真不敢相信,我們竟然做出了世界上最大面積的單晶銅箔。”手握超1000萬元的意向訂單,嚴振華感慨良多:“在高校裡做出的指標再漂亮,也只是實驗室裡的‘盆景’。是天開園,為我們的成果轉化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中試基地和產業空間,讓團隊的研究成果順利邁向生產線。”
回想創業初期,嚴振華曾面臨科技成果轉化的痛點。這,就不得不提及他的另一重身份——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生導師。
“教師創業,真的能干好嗎?會不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如何讓專利走出‘實驗室’邁向‘產業鏈’?”都是他曾擔憂的問題。
好在,天開園及時伸出一雙“破壁”之手,通過人才獎勵資金、專項研發資金、貸款貼息優惠等政策,讓創業初期的嚴振華站穩腳跟。
開園2年來,天開園逐步與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9所高校簽署合作協議,與天津56所高校、29家全國重點實驗室、7家海河實驗室、403家市級重點實驗室、62家駐津院所建立了常態化對接機制,圍繞“政務、科創、金融、商務、知識”五大服務體系,構建“政策矩陣+孵化網絡+資本引擎”的生態閉環。
就這樣,“缺資金、缺人才、缺場景、缺配套”的困境化解了,科研人員“不敢轉、不願轉、不會轉”的顧慮自然消失了。
數據顯示,在天開園核心區天開廣場的千余家企業中,高校師生及校友企業佔比過半。
尚德藥緣(天津)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尚德藥緣”),就是這樣一家校友企業。
該企業由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悅等一眾高端人才共同創辦,專注於腦部惡性腫瘤與腦轉移瘤、間質性肺炎、肺纖維化等疾病新藥研發。
“早在17年前的一場國際藥學專業學術會議上,我曾了解到,同樣的抗癌藥物,國內外利潤差竟然高達100多倍。當時,我就下定決心研發原創新藥,做中國老百姓用得起的抗癌藥物。”站在天開園明亮的落地窗前,陳悅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那枚小小的藥物膠囊樣品。

尚德藥緣企業展廳中擺放的藥物膠囊樣品。人民網記者 郭維瑾攝
“新藥研發周期長、風險高,最困難的時候,我還把自己唯一的房子做了抵押貸款。”陳悅輕鬆地笑笑,臉上是“輕舟已過萬重山”般的釋然,“第一次轉機出現在2013年,公司在天津區域股權市場挂牌后,社會融資總額達1億元,我們終於擺脫了資金困境﹔第二次就是2024年,我們正式入駐天開園核心區,享受到天開園的貸款貼息政策,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
彼時的天開園,已構建起覆蓋研發、孵化、轉化的全鏈條科創生態。園區聚集的百余家科創服務機構、金融機構,源源不斷地為尚德藥緣這樣的科技企業提供強大支撐。
“天開園是天津重要的科教資源承載地,擁有豐富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資源,‘地利’優勢為我們輸送了很多的人才。另外,園區積極推進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讓我們能最高效地找到、用上最先進的科研儀器。”展望未來,見証公司16年風雨的老員工邱傳將愈發有信心,“做原創新藥,是一條艱難但正確的道路,希望在天開園的賦能下,我們的新藥能在今年如期上市,讓更多患者受益。”
科創園區的生命力,不在於高樓廣廈,而在於能否讓一個個科研人員真正放下顧慮,用智慧的星火“點燃”產業的篝火。
今年上半年,天開園“一核兩翼多點”累計注冊企業超4000家,聚集科創服務機構185家、金融機構187家﹔設立基金47隻、總規模248億元,園區企業獲得投融資26.88億元……在這裡,創新與產業不再是平行線,實驗室裡的微光,終將照亮更廣闊的產業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