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稻”喜!津沽稻香飄塔克拉瑪干

2025年11月04日09:58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稻”喜!津沽稻香飄塔克拉瑪干

於田縣的天津小站稻正在秋收。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農業專家王連芬(前排站立者)和種植戶一起育秧。

農業專家楊永安(左2)和種植戶。 攝影 鮑燕

  10月下旬,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農機的轟鳴聲劃破了田野的寧靜,新疆和田地區於田縣的天津小站稻試種基地迎來了大面積豐收。

  10月26日,種植戶買圖地·木薩站在田埂上,身邊的稻谷堆成了小山,沁人心脾的稻香在空氣中彌漫。作為試種300畝小站稻的種植大戶,他在全面收割前特意選取了一塊長勢優良的地塊先行採收,僅這一畝地便讓他收獲了約800公斤稻谷,產量和收入比往年能翻一倍多。望著遠處收割機沿著田野外圍一圈圈向內推進的景象,買圖地·木薩的臉上滿是笑容:“目前還沒完成全部收割,但專家測產時說,小站稻比我們當地水稻每畝增收三成以上,現在看能達到!”

  一場“津稻疆種”的嘗試

  2010年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啟動以來,天津援疆工作緊緊圍繞“天津所能、和田所需”,在各個方面深入展開合作。今年3月,在天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及天津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聯合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正式啟動“津稻疆種”項目。

  天津小站稻歷史悠久,米質晶瑩,入口綿軟,米香扑鼻。這些年小站稻雖已走向全國多個省市,但以援助形式進入新疆,大面積在和田地區種植,還是破天荒頭一遭。和田地區水稻種植可追溯至唐朝,全地區7萬畝稻田中,於田佔3萬余畝,雖水源充沛,但品種不多、種植技術落后,育繁推體系亟待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與於田同屬北方中早粳晚熟類型區,氣候類型、生態條件、耕作制度、品種特性及生產實際等條件基本契合。這也為“津稻疆種”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礎。

  今年3月,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種植業部部長王連芬和專家團隊踏上西行之路。抵達於田縣后,專家們起早貪黑,幾天裡走遍了當地水稻主產區,“於田土壤鹽鹼化問題突出,農田基礎設施薄弱,還在沿用相對落后的傳統直播方式種植,導致產量上不去,米質彈性不足、甘甜味欠缺,當地大部分稻米需從外省市購買。”王連芬分析道,“鹽鹼化、設施和技術問題,天津都有能力解決。”

  經過天津專家團隊、天津援疆於田工作組和當地鄉鎮干部商討,最終選定於田縣四個村庄作為小站稻試種基地:木尕拉鎮古再村、英巴格鄉巴什蘭帕村、阿熱勒鄉拜什托格拉克村和托格日尕孜鄉托格日尕孜村,試種面積達1000余畝。

  5000余斤稻種的4000公裡路

  回到天津后,選種工作緊鑼密鼓展開。

  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示范中心主任於福安是天津知名育種專家,曾培育多個小站稻品種。“‘津原89’和‘津原U99’是小站稻的拳頭品種。”於福安說,“前者是超高產品種,后者是優質香稻,兩者都具備良好耐鹽鹼性。為了后續推廣儲備資源,我們還選了一些其他試驗品種。一共25個品種,5000多斤。”

  運輸前,工作人員不僅對種子進行防病虫害處理,還配備全套育秧物資,從基質、秧盤到灌溉設備一應俱全。更貼心的是,他們特意准備了一輛小推車,方便當地種植戶卸貨搬運。

  4月7日清晨,滿載希望的貨車整裝待發。“出發!”隨著於福安的指令,司機轉動鑰匙啟動發動機,跨越4000公裡的“稻種長征”開始了。4月12日夜,經過6天跋涉,運輸車抵達阿熱勒鄉。

  相比當地傳統直播方式,這次種植,天津農業專家採用最前沿的“基質育秧”技術。這項技術具有省種、省肥、省藥、省工、省事等優勢,還能早育秧、早插秧、早分蘖。

  4月18日,小站稻播種現場成了生動的農業技術展示會。王連芬站在播種機旁,講解育秧基質制備、秧苗插入深度、間距控制等關鍵步驟。

  當空塑料托盤經播種機變成整齊的育秧盤時,圍觀的各鄉鎮種植戶不僅掏出手機記錄,還躍躍欲試想要上手操作。“剛開始說種新品,還有點忐忑,但天津專家讓我們安心。這麼好的種子,這麼好的新技術,我們一定跟著指導專家好好干。”種植戶艾孜子·買提卡斯木話語間充滿期待。

  育秧關鍵階段,擁有30年種植經驗的孟憲國挑起了大梁。由於新疆晝夜溫差大,為確保秧苗健康生長,他每天清晨都會到大棚仔細巡視每一處秧苗。中午溫度高,擔心灌溉不及時秧苗受損,他就坐在附近樹蔭下,隨時等著打開澆灌閥門。20多天的堅守,孟師傅胳膊被晒脫了一層皮,換來的是嫩綠的秧苗鑽出了基質,開始慢慢長大。

  5月中旬,高速插秧機的發動聲響徹田野,於田縣各試種點,綠油油的小站稻秧苗在機械助力下,在水田裡整齊排成一行行。

  稻田裡的全程守護

  為保障種植效果,“津稻疆種”項目的農技人員堅持在每個關鍵生長期親赴於田縣。

  天津農機化技術試驗服務中心副主任楊永安是駐守於田縣時間最長的天津專家,從5月完成插秧到10月秋收測產,他絕大多數時間都待在於田縣,每天泡在田間,全程跟蹤小站稻生長,為於田種植戶提供田間管理指導。

  楊永安說,幫助當地種植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對天津專家技術的考驗和提升。今年6月初,於田縣種植戶打完除草劑,按照當地習慣,要晾晒稻田8天以上。楊永安很快發現了問題:長時間晾晒會損傷秧苗葉片,直接導致秧苗長勢緩慢,甚至出現干枯情況。他趕緊召集種植戶,指導大家灌水、施葉面肥。

  按照楊永安的建議,種植戶著手改善,過了七八天,秧苗終於緩了過來。站在田間,楊永安笑著對圍攏過來的種植戶豎起了大拇指,種植戶也紛紛跟著豎起大拇指,臉上露出笑容。

  在楊永安看來,小站稻在於田縣種植有挑戰,也有驚喜。

  “在內地種水稻最怕的就是倒伏,灌漿期也是倒伏高發期,如果出現倒伏,將會直接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楊永安說,讓人意外的是,“於田9月份的風不大,而且干燥,並沒有出現內地種植經常擔憂的倒伏問題,只要確保稻粒灌漿飽滿就好。”

  豐收季的滿倉驚喜

  10月中旬,天津農業專家初步測算產量顯示,小站稻比於田當地水稻每畝增收三成以上。

  10月下旬,歷經6個月的辛苦付出,小站稻終於在和田地區迎來首季豐收。

  10月22日,阿布都熱合曼·阿卜杜拉家的小站稻率先開始大面積收割。阿布都熱合曼開著收割機穿梭在金黃色的稻浪裡,他的家人則在田埂上的谷堆旁,忙著裝袋、搬運。阿布都熱合曼笑著說:“我家種了260畝小站稻,目前還沒全收完。雖然沒稱重,但目測每畝能比之前增收三四成,每畝多賺三五百元不成問題。”

  10月26日,買圖地·木薩位於英巴格鄉巴什蘭帕村的300畝小站稻也開始收割。

  從決定參與種植小站稻,到見証稻穗滿枝、稻香襲人,買圖地·木薩的心情隨著稻苗的生長不斷變化。“剛開始不知道稻種好不好,沒想到這稻子長得這麼壯,穗子這麼大。”看著收割機新收的滿倉稻谷卸在田埂上,買圖地·木薩心裡美滋滋的,連說了幾次“高興”。

  從1萬畝到全產業鏈的“稻夢”

  在於田縣乃至和田地區,初來乍到的小站稻不只是增收希望,也為當地農業發展提供了新方向。

  走在買圖地·木薩的小站稻田裡,英巴格鄉副書記艾斯克爾·熱西丁熟門熟路,就連哪一片蘆葦剛修剪過他都如數家珍。“今年試種的效果超出預期。”親眼見証了小站稻試種的生長過程,艾斯克爾·熱西丁說,“小站稻種植已經列入我們明年工作計劃,計劃將種植面積擴大到2500畝。”

  於田縣農業農村局局長亞森江·阿不都外力介紹,於田縣有17個鄉鎮,其中8個鄉鎮的89個村原本就有水稻種植基礎,種植總面積達3.8萬畝。自從小站稻試種以來,各鄉鎮的種植熱情一直很高,不少村集體主動向縣農業農村局申請加入小站稻推廣計劃。

  “根據目前反饋,明年我們縣計劃推廣小站稻種植1萬畝以上,優先覆蓋水稻主產區,同時逐步向有種植條件的村庄擴展。”亞森江·阿不都外力表示,后續還將聯合天津專家團隊開展種植技術培訓,確保推廣過程中“技術跟得上、產量穩得住”。

  【記者手記】

  4000公裡輾轉和10萬元增收

  今年,我曾兩次前往新疆和田地區於田縣,近距離記錄“津稻疆種”的故事。從夏日裡稻苗鋪就的一片翠綠,到秋日裡稻浪翻滾的滿目金黃,每一次到訪,我都能感受到這片土地上的新變化。

  在田埂上與種植戶交流時,他們曾給我算過一筆“豐收賬”。過去他們種當地水稻,每畝最多收350公斤稻谷,收入約1200元。按照保守計算,小站稻每畝比當地水稻增收三成,種植戶每畝地收入會增加360元。阿布都熱合曼·阿卜杜拉260畝地能增收9.3萬元,買圖地·木薩的300畝地可以增收10.8萬元。這些數字背后,是種植戶眼角藏不住的笑意,也是4000公裡外津沽稻香帶來的實惠。

  6個月,從一粒種子的啟程,到一片稻田的豐收,這場跨越山海的“稻種之旅”,不僅見証了“津和兩地”的付出與協作,更開啟了和田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明年,於田縣計劃推廣小站稻種植1萬畝以上,這與天津援疆的初衷高度契合。早在謀劃階段,“津稻疆種”的目標就很明確:將項目納入天津援疆“十五五”規劃,以於田縣為起點,打造小站稻在新疆的全產業鏈生產模式。

  隨著小站稻的逐步推廣與全產業鏈的構建,在沙漠邊緣、昆侖山下,也將鐫刻下這場以稻種為媒的天津援疆新答卷。(記者 鮑燕 攝影 鮑燕)

(責編:韓昱君、張靜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