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綠”而行 因“綠”而興
又到候鳥遷徙的季節,作為關鍵驛站的“京津綠肺”七裡海濕地,陸續迎來東方白鸛、白琵鷺等大批“旅居客人”。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加之金黃葦海映襯,一幅靈動的生態畫卷盡展。
如今,“綠肺”棲息鳥類的種類和數量連年創新高,但曾經,這裡因過度開發而“傷痕累累”,水質常年劣Ⅴ類,鳥類難覓蹤跡……於是,一場力度空前的七裡海濕地生態修復攻堅戰打響,不僅讓濕地煥然新生,探索出的“生態+”模式更激活了綠色經濟:紅瑤甘薯憑借優質水土的滋養成為“中國紅薯大王”,“津沽七裡海”系列農產品進軍國際市場,七裡海音樂節等“農文體商學旅”融合活動吸引游客紛至沓來。這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型,正是天津扎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向“綠”而行,因“綠”而興。“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裡程碑意義的5年。天津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用“含綠量”提升“含金量”,讓綠色低碳、生態宜居、雅致精致、現代大氣、文明有序、開放包容的新時代“美麗天津”底色更亮、顏值更高、氣質更佳。
生態保護修復全面強化
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移步聞香,近年來,津城百姓越發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所帶來的幸福感、獲得感,這與“十四五”期間,天津全面強化生態保護修復密不可分。
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史津告訴記者,經濟學上有一條著名的倒“U”形曲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它揭示了一種規律:伴隨經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會日益嚴重,但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個臨界點后,污染又由高趨低,環境質量會逐漸得到改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正是把看似矛盾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統一起來,拒絕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天津也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海系統治理,探索出一條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守護好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安全保障。
在嚴格生態修復監管方面,我市持續開展“綠盾”強化監督,應用遙感、無人機等技術,開展人為活動遙感監測,加強對疑似問題線索的核實與處理,圓滿完成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試點任務。例如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就引入了全國首個“天空地”一體化生態巡護系統,全天候、立體化對濕地核心區進行監測。
在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我市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建立全市生物多樣性統籌協調機制,打造臨港濕地公園等13個生物多樣性體驗地,5個區域入選國家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全市調查記錄的鳥類增至475種,以東方白鸛為代表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成效顯著,消失近30年的野生縊蟶也重現海灘。
在強化環境風險防范方面,我市完善生態安全協調機制、新污染物治理推進機制,建立覆蓋全市1.5萬家企業的危廢綜合監管信息系統,深化化工園區環境應急三級防控體系建設,南港工業區新污染物治理項目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一批試點,全市重點管控新污染物年使用量較2022年降幅達19.4%。
正因逐“綠”步伐加速,我市生態環境“顏值”提升,昔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轉變為綠色發展,很多無人問津的小鄉村如今變成了熱門打卡地,守護“滿眼綠”的村民吃上了“生態飯”。
綠色低碳發展蹄疾步穩
說起“低碳”,它與天津淵源頗深。
2011年7月,我市被國家列為第一批低碳城市試點。2013年,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鳴鑼啟動,成為國家首批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之一。2021年,國內首部以促進實現“雙碳”目標為立法主旨的省級地方性法規——《天津市碳達峰碳中和促進條例》出台……
“十四五”以來,天津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節”盡所“能”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腳步,協同推進能源結構低碳化、產業結構綠色化、交通運輸結構清潔化轉型,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2024年的數字顯示,與2010年相比,我市單位GDP能耗(反映能源消費水平和節能降耗狀況的指標)累計下降50%以上。”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副處長常文韜表示,這是天津扎實推進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堅持把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途徑,作為空氣質量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我市加快結構調整綠色轉型,嚴把新改擴建項目准入,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實施傳統產業集群整體綠色化提升改造。全市煤炭消費較2020年下降155萬噸、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至28.9%,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由7.1%提高到13%。火電、鋼鐵、水泥行業大宗貨物清潔運輸比例達到88%,天津港集裝箱碼頭內部短倒車輛、干散貨碼頭短倒車輛全部實現新能源化。另一方面,穩妥推進“雙碳”工作,推進重點企業碳交易履約,碳市場連續10年履約率100%,創新開展綠電碳排放核減,激勵企業使用綠電、獲減排收益1.4億元,同時實現碳減排400萬噸。
在一系列政策“紅利”引導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提升了綠色低碳發展意識,積極主動“追新逐綠”。
不久前,位於寶坻區大口屯產業功能區的天津市君利運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君利運輸)完成了企業第二批電動重卡專用充電樁的安裝,並投入使用。“我們自建的充電樁為企業帶來‘綠色低碳且高效’的運營優勢。”君利運輸總經理劉海忠算了筆賬:傳統柴油重卡一公裡成本約2.2元,天然氣重卡在1.4至1.5元間,而新能源車使用企業自建充電樁充電,僅需0.7至0.9元。
“現在公司已有41台新能源重卡,預計年底將實現100台新能源重卡的投運目標。”劉海忠興奮地告訴記者,目前企業正在規劃建設1萬平方米的充電場站,未來將對社會公眾開放,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污染防治攻堅成果豐碩
今年,上合組織峰會的舉辦,讓天津成為全世界的焦點。其中,第六次上合組織成員國環境部長會上,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環境部長和代表團團長共商合作未來,天津的不少好經驗、好做法讓與會嘉賓印象深刻。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生態和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奧舒爾巴耶夫·曼蘇爾·圖爾森告訴記者:“天津在空氣、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我們非常希望與之開展務實合作。”
天津是如何在污染防治攻堅上持續加力的?
藍天保衛戰方面,以固定源減排、移動源轉綠為核心,推動全市4家鋼鐵企業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新能源機械保有量達到3萬台,比2020年翻了一番多﹔全市績效A、B級和引領性企業達到578家,較“十三五”末增加363家。碧水保衛戰方面,持續開展建成區黑臭水體專項整治,加快補齊污水收集處理短板,市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基本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一口一策”分類整治4700余個入河排污口。淨土保衛戰方面,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加強重點行業騰退地塊土壤污染風險管控,累計完成151個村環境整治、203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其中有不少“向綠向未來”的例子。靜海區作為我國重要的鋼管產業基地,其鋼管產量佔全國四分之一,但傳統涉鋼產業集群面臨生產工藝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偏低等瓶頸。踐行“兩山”理念,天津市、區兩級生態環境部門沒有對重污染的傳統涉鋼產業“一刀切”,而是實施具有地方行業特色的《天津市典型行業重污染天氣績效分級制定技術指南(2024年版)》,以環境績效升級引導涉鋼企業向“綠”而行。
“制造業企業,誰主動向綠色轉型,誰越先越快轉型,誰就能適應市場的瞬息萬變,在競爭中佔據主動。”靜海區金利鋼鐵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文玉坦言,“企業一次性投入數千萬元進行綠色升級,新建數智化廠房、引進先進環保設備等,環境的改善也讓企業收獲更多新訂單。”
不久前召開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為天津的綠色發展進一步指明方向。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張弢表示,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其實是一個有機整體,環環相扣,“降碳是源頭治理,從根本上緩解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減污與降碳協同增效,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擴綠是生態修復途徑,為降碳減污提供自然支撐﹔增長是目標,推動產業綠色轉型。我們也逐漸走出一條具有天津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特別是近5年來,全市生態環境持續穩定改善,實現保護與發展的雙贏。”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作為‘十五五’時期主要目標之一,我們將以更大力度推進京津冀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更高水平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健全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天津新篇章。”張弢說。(記者 史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