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護航鳥類安全遷徙:精心呵護“會飛的鄰居”
初冬時節,又到候鳥遷徙季。
晨霧中的七裡海濕地,被遷徙候鳥的天籟之聲喚醒。煙波之上,數萬隻候鳥翩然起舞,涌動著生命的歡歌。
“預計今年將有60萬隻候鳥過境七裡海濕地。這幾天來的鳥兒逐漸增加,重點區域多,每天去看看,心裡才踏實。”一大早,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巡護支隊工作人員韓克武背起照相機和望遠鏡,揣好記錄本和鳥類圖鑒,開啟了一天的巡護工作。
“看那兒,白琵鷺搭的窩!”巡護至一片淺灘時,韓克武指著遠處蘆葦間若隱若現的巢穴輕聲說,“前些年,白琵鷺還是‘過路客’。今年不同了,我們首次觀測到它們在這兒筑巢、繁殖。目前大約有200隻白琵鷺落戶七裡海濕地。遷徙的候鳥能留下,說明咱這裡的環境好!”韓克武的語氣中充滿自豪。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七裡海在濕地保護、生態修復方面的生動實踐,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卷,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動樣本。
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節點,寧河區通過退養還濕、生態補水等修復工程,持續改善七裡海濕地生態環境,觀測到的鳥類從2021年的258種增至今年的308種。
哪裡生態好,鳥兒就認哪裡當“家”。生態持續向好的背后,是七裡海守護方式的深刻變革。“過去巡護靠的是眼尖腿勤,現在巡護有了科技的加持。”韓克武說著,指向遠處蘆葦叢中的攝像頭,“這些‘電子眼睛’看到的東西,瞬間就能傳到后方。”
韓克武所說的“后方”,指的是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監測中心。走進監測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顯示各監測點傳回的圖像和數據——這正是生物多樣性監測平台的可視化終端。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即可調取濕地內任意區域的實時畫面,放大觀察甚至能看清單隻候鳥的細節特征。
該監測平台不僅整合了高點攝像頭、移動鳥類監測車和聲紋採集設備,還能實時監測水質、水位等關鍵生態指標。這些實時、多維的數據,為保護區精准生態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系統具備AI(人工智能)識別功能,能自動識別鳥的種類並計數。”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生態修復科工作人員趙文堯說。
“大批候鳥同時光臨,得按需‘備餐’。”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主任田秀靜指著水面解釋,“東方白鸛等鳥類需要淺水區,雁鴨愛開闊水面,我們會動態調節水位,相當於給不同‘口味’的鳥定制覓食區。同時,不定期的增殖放流措施可以確保鳥兒在這裡吃得飽。”近期,管委會還計劃對水域周圍的蘆葦進行清理,為鳥類營造更適宜的停歇和覓食空間。
“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加強候鳥保護工作,不斷完善監測體系,筑牢生態安全屏障,讓七裡海濕地成為候鳥遷徙的‘安全驛站’。”田秀靜表示。
夕陽西下,金色余暉洒滿七裡海濕地,成群的候鳥在水面上嬉戲覓食。從一線工作人員的堅守,到科技手段的智慧賦能,再到生態保障的精准施策,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正以全方位的保護措施,精心呵護著這些“會飛的鄰居”。(記者 辛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