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 跨界賦能
“跨界,‘跨’好了,真的是一種傳承新路徑!”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馬氏相聲的區級代表性傳承人馬六甲話音落下,一段關於藝術傳承與創新的思考在現場引發共鳴。11月21日,“西岸非遺行——非遺煥新·青春同行”主題活動在西岸非遺體驗館舉行,“西岸非遺體驗館文化傳承創新實踐基地”正式揭牌。
現場,一場別開生面的“雙向聘任”開啟了校地合作的新篇章。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聘請馬六甲、孫肖煒擔任“課外非遺傳承輔導員”,將匠人匠心引入校園教育體系﹔與此同時,河西區文化和旅游局為天津財經大學“津門故裡話非遺”文化傳承志願服務團隊成員授予“西岸非遺青春推薦官”稱號,激勵青年擔當文化傳播使者。
河西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劉世雋向記者描繪了非遺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藍圖:“我們將以西岸非遺體驗館為平台,通過建立‘大師課堂’、扶持高校非遺社團、招募大學生志願者等系列舉措,打造持續發展的非遺傳承生態系統。讓大學生在動手創作中親近非遺、在志願服務中傳播非遺,是我們未來的重要方向。”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學生代表崔語格表示:“文化傳承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承諾。我們青年學子積極響應,讓非遺‘火熱起來’。”
“如今,大學校園裡幾乎都有相聲社團,而且活動踴躍。”馬六甲表示,“藝術的生機在於推陳出新。大學生具備文化底蘊,他們的創作既能豐富校園文化,更可能為傳統藝術注入新鮮血液。”
活動當天,馬六甲以《百年傳薪火 一脈承匠心》為題,娓娓道來馬氏相聲的藝術歷程與守正創新的思考。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肖氏剪布的從業者孫肖煒,指導學生將曲藝的神韻轉化為剪布的藝術造型,讓“說學逗唱”的韻律在“刀剪生花”間定格。
談及活動中相聲與剪布技藝的跨界嘗試,馬六甲以父親馬志明與京劇名家王珮瑜在2008年合作的《烏盆記》為例,“那是一次曲藝界與京劇界的成功跨界合作,效果非常好。這種形式為傳統文化的‘煥新’提供了一種思路——通過跨界融合,將經典藝術以全新面貌呈現給新一代觀眾。”在他看來,非遺跨界融合大有可為。
“這樣的跨界讓我真切體會到‘雙向賦能’的深意。”孫肖煒欣喜地說,“學生們將相聲演員的生動表情融入剪布圖案,為傳統手藝開辟了全新的創作視野。期待這個平台持續發展,讓青春的創造力為古老技藝注入不竭的活力。”
當天,河西區文化館與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簽署了共建合作協議。河西區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設計系列化、進階式的活動體系,構建非遺傳承生態,讓青年在津派文化的沃土中深耕不輟,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心靈深處生根發芽。(記者 高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