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研發 武清轉化
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正被改造成高效的“細胞工廠”。在元一(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一款與人類自身膠原蛋白序列百分百匹配的重組膠原蛋白產品成功量產。
這項前沿的合成生物技術,已經在武清區完成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驚險一躍”。
元一生物只是武清區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縮影。該區與鐵科院、天津大學等15家頂尖高校院所深度合作,42個高質量轉化項目落地生根。這裡集聚了8個院士及專家團隊、21家市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950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1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鏈的“最先一公裡”與產業鏈的“最后一公裡”在此無縫銜接。
“京津研發”的尖端智力遇到了“武清轉化”的產業沃土。武清——京津走廊上的創新節點,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樣本”。
跨越轉化鴻溝 架起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橋梁
從“書桌”到“貨架”,從論文成果到市場產品,這段距離究竟有多遠?如何跨越科技創新與產業應用之間的鴻溝?
武清區以機制創新作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我們正以‘建平台’與‘創機制’雙輪驅動,既要種好科研的‘梧桐樹’,更要打破制約轉化的‘玻璃門’。”武清區科技局副局長張紹鋒用“破界”與“重構”兩個關鍵詞,概括了全區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平台建設的核心思路。
在搭建創新平台的同時,武清區大膽推進技術入股、共建研發機構等創新機制,著力重構“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筑巢引鳳”,更是創新生態的“價值共生”。
在這片精心培育的創新沃土中,“技術代理人”成為其中最活躍的要素。武清區以構建一流創新生態為核心目標,通過系統布局,成功培育引進了超非凡等10余家專業服務機構,鍛造出一支專業技術經紀人隊伍。這支隊伍既懂科研“語言”,又通市場“邏輯”,真正成為銜接實驗室與生產線的“翻譯官”與“擺渡人”。
隨著創新機制的持續深化,“京津研發、武清轉化”的創新生態不斷釋放強大引力,來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京津匯流”在武清持續加速。
走進交控技術裝備有限公司智能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對新一代列車控制系統進行最后的調試。2017年,承載著北京交通大學在軌道交通信號控制領域的技術成果,交控技術裝備有限公司在武清開發區正式成立。截至2024年底,公司承擔的軌道交通信號業務累計應用於32個城市,完成了2903公裡的信號系統項目建設,業務覆蓋了全國大部分區域。
“從實驗室的理論模型到實際應用的列車控制系統,我們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創新之路。”企業技術負責人介紹,交控技術裝備有限公司作為國內突破軌道交通信號系統“卡脖子”難題的自主創新企業,以CBTC自主技術為核心,致力於打造城市軌道交通、城市空中交通、高速公路及智能網聯等多場景、多控制體、高並發的復雜綜合交通系統。現已形成軌道交通、航空、智能網聯、生態鏈四大戰略板塊,在全球軌道交通領域樹立了中國標准。
如今,交控技術裝備有限公司在武清仍不斷孕育新的可能。公司已建成低空經濟科創園,佔地約120畝,總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致力於打造集“空路軌”綜合測試驗証、智能制造、產業孵化、教育實訓及生活配套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產業園區。這一全新平台將推動交通創新從地面向空中延伸,為武清的產業發展開辟更廣闊的天地。
此外,清華大學高端裝備界面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孵化的天津清潤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3月落戶武清開發區后快速推進,其年產20套水下作業機器人項目已正式開工,展現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武清速度”。
全周期服務 跨越創新“死亡之谷”
在天津醫科大學藥學院,王銀鬆教授團隊研發的口腔疾病診療一體化光學治療儀,一度面臨眾多創新成果共同的困境:實驗室裡技術成熟,卻因缺乏中試基地和產業化資金,在邁向市場的“最后一公裡”時徘徊不前。
近日,在天津醫科大學武清科技園(以下簡稱科技園),王教授的項目迎來了轉機。
“科技園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專業的生產載體,還量身定制了‘臨床貸’等科技金融產品,讓我們真正看到了產業化的曙光。”王銀鬆說,正是這種專業化、精准化的賦能服務,才使團隊的創新成果得以跨越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鴻溝。
走進科技園,創新創業的活力與深厚的產業基礎相得益彰。坐落於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周邊環繞著20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2024年全區生物醫藥產業營收達106億元。不久前,第八屆中國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此舉辦,200余個晉級項目在此角逐,為園區注入了新的創新動能。
科技園從簽約到2500平方米起步區投入使用僅用了31天,構建了貫通生物醫藥“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業孵化—市場應用”一體化公共服務平台,成為校地“研轉產用”一體化合作的新標杆,加速了前沿醫療技術轉化、生物醫藥創新孵化、產業轉化,推動武清區生物醫藥產業邁向新高度。
然而,在科技成果轉化的漫長跑道上,有無數個被稱為“死亡之谷”的中間地帶,讓很多前沿技術折戟沉沙。為了攻克這一難題,科技園精心打造了“1+3+5+N”全周期科創服務體系。
“簡單來說,我們的服務就是為企業配備一套完整的‘創新裝備’。”武清京津產業新城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桂寶介紹,“我們搭建了1個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整合了從政務到知識產權的七大服務功能,確保企業需求‘一鍵響應’。在此之上,我們建設了項目庫、人才庫、資金庫3個資源庫。同時,我們配備了5個中心,從技術評估、臨床驗証到融資注冊等關鍵環節,為企業全程護航。最終形成一個開放式的N元生態,無縫鏈接高校創新源頭、醫院臨床資源與企業產業動能,讓創新要素在這裡自由耦合、共創價值。”
目前,科技園起步區已擴建至1萬平方米,為項目及時落地轉化提供了更大空間,6項科技成果在科技園起步區提前落地注冊並啟動研發,實現了“即入駐即轉化”。其中,天津醫科大學鄭斌教授團隊的微針貼片項目已完成公司注冊,預計3年內實現銷售收入超億元﹔基因編輯項目與區內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共同圍繞研究解決EBV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統問題。藥食同源項目也在加快推進產業化進程。
如今,在這片生物醫藥創業熱土上,創新轉化的種子正破土而出,迎風生長,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產業新圖景。
科技金融 注入創新發展新動能
在武清,科技金融正成為推動“京津研發、武清轉化”的重要引擎。
近日,西諾通科(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天津優達產業投資集團共同投資成立檢驗檢測公司。這家服務於伊利、蒙牛等國內90%以上乳品企業的高科技企業,2023年將部分業務從北京亦庄遷入武清京津產業新城,如今在科技金融的助推下,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新成立的檢驗檢測公司位於武清開發區國際企業社區,公司以武清為核心,輻射京津冀“1小時經濟圈”,創新打造了“線下便民檢測點+線上預約系統”的雙軌服務模式,為大型企業、中小微企業及個人消費者提供多層次、靈活高效的農副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服務。
“優達產投集團與我們共同投資成立公司,有助於我們將北京的研發優勢與武清的產業基礎深度結合,真正實現‘京津研發、武清轉化’的協同發展。”西諾通科副總經理王繼聖表示。
在企業技術成熟、市場拓展的關鍵期,武清開發區全力打造的產業投資運營平台——優達產投集團,展現出了獨特的賦能價值。該集團圍繞智能科技、生物醫藥兩大主導產業,構建起規模達35億元的基金矩陣,通過“資金支持+產業賦能”的創新模式,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
在武清,科技金融已超越傳統的資金支持角色,正通過更加靈活多元的合作模式,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提供全方位的支撐。
同樣的科技金融賦能故事,也發生在智譜華章環渤海總部。這家由清華大學孵化的AI領軍企業,在獲得優達產投集團戰略投資后,不僅快速推進國家級大模型綜合評測項目建設,還與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組建“AI+合成生物”產業聯合體,帶動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
武清區通過構建“基金+產業+生態”的科技金融體系,讓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科技創新。在這裡,政府引導基金與社會資本協同發力,產業投資與專業服務雙輪驅動,形成了“引進一個龍頭、激活一條賽道、帶動一片生態”的良性循環,讓科技成果轉化“從1到10”之路更加順暢。(記者 張立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