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天津大學馮驥才博物館落成

2025年11月23日09:17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天津大學馮驥才博物館落成

天津大學馮驥才博物館落成。張立 攝

天津大學馮驥才博物館落成。張立 攝

今年恰逢天津大學建校130周年,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馮研院)建院20周年。11月22日,作為天津大學130周年校慶重點工程,天津大學馮驥才博物館(以下簡稱馮驥才博物館)在該校青年湖畔落成。馮驥才滿懷喜悅地說:“人們都說夢想比現實美麗,但我們的博物館是比夢想更美麗的現實。”

夢想照進現實

這座在全國高校中獨樹一幟、具有國際水准的專業性博物館,是馮驥才與團隊送給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天津大學以及全體師生的一份特殊禮物。83歲的馮驥才達成了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打造一座與之相稱的重量級博物館的文化理想,130歲的天津大學迎來了文化新地標,600多歲的天津多了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在各界嘉賓的見証下,這座備受期待的博物館徹底揭開面紗——數千件馮驥才的各類藏品、文藝作品與大量具有當代文化史意義的文獻資料,以“四駕馬車”“海外名人手跡”“美的歷程”“中國年畫史”“妙手丹青·民間繪畫”“花樣生活·民俗文物”六大展覽,以及瑞安木活字印刷術非遺博物館、南通藍印花布非遺博物館兩個館中館的形式震撼亮相。

11個展廳裡的展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這座仿佛會呼吸、有生命的博物館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嚴格按照非遺學理論來打造的,從而造就了它氣韻悠長、美不勝收、溫暖治愈的特質,讓人寧心靜氣,流連忘返。這座博物館是馮驥才與團隊奮戰五百多個日日夜夜的心血結晶,也是馮驥才的人文教育理念——把大自然請進校園、使學院博物館化的完美實踐。

門廳裡,迎面牆上高懸的“摯愛真善美,關切天地人”,既是馮驥才人生的注腳,也是馮研院的院訓。他希望學院裡的年輕人,“個個獨立、有創造性,心有大愛、目標一致。”拾級而上,目之所及,韓美林的畫,冰心、王蒙的題字,古朴靈動的老物件……館內處處精心布置,哪怕小小的角落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回想起當初余秋雨和他坐在一個馬槽上聊天的情景,馮驥才感慨萬千:“我們得到了各方的支持,這讓我很感動。對知識分子來說,最難得的是遇到理解,理解是一種文化眼光。學校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們能建成這樣一座精致的博物館的根本。”

說起藝術家朋友們的熱情支持,馮驥才甚至有點哽咽:“朋友們深知我有一個夢想——要用作品和畢生收藏精華建一座博物館放在大學裡,也知道我常說——為后代和為未來做事是幸福的,所以他們熱情、真誠、慷慨地支持了我,讓我覺得特別溫暖。王蒙幾次發微信問我什麼時候開館,說一定去。我說你都91歲了,現在太冷了,別動了。他說,零下40攝氏度也去……我想在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把這些一直支持我們的好朋友都請來,好好感謝他們。”

“四駕馬車”並驅

博物館北區設有“四駕馬車”“海外名人手跡”兩個展覽。由王蒙題字的“四駕馬車”展覽通過文化遺產保護、教育、繪畫、文學四個維度,系統呈現馮驥才在繪畫、文學、文化遺產保護、教育領域的成就,精心譜寫一部立體的文化人格史詩,充分展示這位文化大家如何拓展生命維度實現自身文化生命的最大化。

文化遺產保護、教育板塊是首次亮相。文化遺產保護板塊梳理了馮驥才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的三大領域——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傳統村落保護,呈現了他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的緣起,以及一代知識分子在文化搶救中的所憂所思所行。

教育板塊集中呈現了自2001年馮驥才受聘天津大學教授以來,近20年間他在教育領域中的人文開拓以及創建非遺學的思想與行動。“教育,不只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殘缺的、無靈魂的教育。”他倡導“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的理念,逐步開展一系列通識教育創新實踐,同時將緊扣時代脈搏的文化命題帶入教研工作,把人文精神與社會責任注入教育使命……潛心營造自己理想中的教育殿堂。

馮驥才始終視文學為主業,認為作家是自己最重要的文化身份。文學板塊呈現了馮驥才的生命史、文學世界,展示了他數十年寫作生涯中大量的版本、譯本、手稿、手繪、日記、手記、信札、作品首發報刊、照片等當代文學珍貴的史料、實物、音像資料,堪稱一種當代文學和文化的活態現場。其中“生命長河”部分特別引人關注,以清流、冰河、凌汛、激流、漩渦、深流等關鍵詞勾勒出他豐富的精神歷程。這裡呈現的不僅是一個作家的成長史,更是一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圖譜。

畫為無聲之詩,詩即有聲之畫,繪畫板塊以多媒體方式展示馮驥才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水墨詩文”代表作。在這裡,觀眾能看到他如何用筆墨表達心性,如何在光影交織中展現心靈的敏感。

雨果的信札、托爾斯泰的簽名、李斯特的手寫樂譜……“海外名人手跡”展覽讓參觀者與藝術家、科學家進行心靈“對話”。

融入美育理念

從博物館北區來到南區,迎面的金字朱匾“大愛廳”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題寫。莫言還題寫了“大愛無疆”四個字,致敬馮驥才廣博深厚的愛心。

南區有“美的歷程”“中國年畫史”“妙手丹青·民間繪畫”“花樣生活·民俗文物”展覽,以及瑞安木活字印刷術非遺博物館、南通藍印花布非遺博物館兩個館中館。“美的歷程”展覽如同一條流光溢彩的中華民族雕塑歷史長河。“花樣生活·民俗文物”“妙手丹青·民間繪畫”展覽同樣具有美育效果,前者展現中華各民族美的傳統、各地域美的特點以及各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后者展出的都是歷代民間畫工的繪畫精品﹔他們大多隱沒民間,技藝卻精彩絕倫。其中,精美的《馮氏祖先像》是馮驥才忍痛割愛從家中拿過來的,他坦言:“何家英說我連家底都拿出來了。因為我覺得這張畫非常能體現民間畫工的高超技藝,讓我們對這些古代不知名的畫工心生敬意。”

馮驥才非常推薦“中國年畫史”展覽,“我喜歡年畫,喜歡收藏年畫,喜歡年畫的歷史,中國年畫史的普查是我牽頭做的。這個展覽在別處是看不到的,其中一些年畫甚至是孤品。”該展覽展現了中國年畫發生、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堪稱一部立體的中國年畫史。

“南通藍印花布非遺博物館、瑞安木活字印刷術非遺博物館,是嚴格按照非遺博物館理念打造的,是我們對非遺學理論的實踐,有助於人們真正認知非遺,保存非遺,傳承非遺。”馮驥才介紹,這裡將成為非遺學習和交流的平台。

價值不菲的低反射玻璃,帶來“無玻璃感”的超清視覺效果,讓一件件展品纖毫畢現地呈現在觀眾眼前,甚至連人物像的眼睫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每一處充滿儀式感的細節,都指向這座博物館的精神內核﹔每一件精心擺放的展品都仿佛有了生命,等待著與參觀者進行心靈對話。

“我希望以當代文化理念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營造美的氛圍,開展美的教育,為師生提供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沉浸式平台,打造充滿人文情懷的天津大學新文化地標,讓博物館成為滋養學生心靈、開拓學生視野、樹立文化自信的大學校。”馮驥才坦言,這座理想中的博物館也是高校人文藝術的學術研究基地、非遺學科建設與教研實踐的支撐,還是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舉辦高水准藝術展覽等普及藝術教育、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公立非營利機構。

據悉,馮驥才博物館現階段採取預約制,面向天津大學校內開放。(記者 仇宇浩)

(責編:郭維瑾、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