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大杜庄村:种植“宝葫芦” 探寻致富路
仲夏时节,气温飙升。在近40度的午后,张振青还是忍不住到自己的葫芦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张振青正在向大杜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毕红鸽介绍葫芦生长情况。人民网记者 孙翼飞摄
3月中旬在高温棚里育苗,4月中旬开始到地里栽苗,从8月一直到11月初开始采摘……这种节奏的劳作生活,张振青已经过了近20年。对于文玩葫芦的种植,张振青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文玩葫芦比较‘耗人’,伸蔓期要引蔓、绑蔓,整蔓期要摘叶、打蔓,结果期要及时摘除畸形果,还得经常清除植株上的老叶、枯叶和细弱的侧蔓……”
文玩葫芦如此耗时费力,为何要种?“因为赚钱啊!”张振青嘿嘿一笑。
自古以来葫芦寓意“福禄”,是富贵吉祥的象征,葫芦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因其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着很大的市场需求。
目前,张振青有30亩地,全部种上了“天津嘴”品种,该品种在文玩葫芦市场备受欢迎。每年,张振青种植的“天津嘴”销往上海、东北等地的高端市场,年毛利润可达100多万元。
看到张振青赚到钱后,村里时不时就有人上门请教种植经验。“村里已经有了致富样板,我们要鼓励更多的村民加入特色葫芦种植产业。”大杜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毕红鸽说。
说干就干,近年来,大杜庄村大力发展特色葫芦种植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大杜庄村采取集体种植与个体结对帮扶种植方式,提升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而张振青也作为村集体葫芦种植专家,时常在村集体葫芦种植园种植葫芦并向广大村民教授葫芦种植技术。
张文荣就是首批通过村党总支组织的结对帮扶项目,成功学习到葫芦种植技术,她在自家10余亩的大棚内种植墨西哥葫芦、日本葫芦、钱袋子等多个品种的葫芦。为保证村民种植有收益,大杜庄村结对帮扶项目定期对张文荣的葫芦种植进行技术指导。有了村里提供的技术支持,张文荣家的葫芦种植非常成功,效益一年比一年好,目前年收入可达20余万元。
从前,大杜庄村的葫芦成熟后就被外地人买走了,经过美化加工,一个工艺品葫芦的销售价格是素葫芦价格的几倍、几十倍。“大钱都让别人赚走了,那可不行。”身为大杜庄村发展致富的带头人,毕红鸽态度坚决。
为了延伸葫芦种植的产业链条,将葫芦产业做大做强,大杜庄村于2019年开始建设葫芦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包括葫芦加工中心、葫芦种植产业园、葫芦产品展示中心等平台。大杜庄村以葫芦产业为依托,积极打造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葫芦村”。
走进大杜庄村葫芦加工体验馆,只见朱娜正凝神屏气,手执电烙笔在葫芦上作画:左右轻轻描上两笔,再用更轻的力道在中间画上几道,一个莲花的花瓣就完成了。电烙笔“听话”地游走,不一会儿,一幅莲花盛开、水光潋滟的风景画展开在葫芦之上。
在大杜庄村葫芦加工体验馆,朱娜正在教学生们在葫芦上创作电烙画。人民网记者 孙翼飞摄
“葫芦本身具有弧度,难度比在木板上作画大,大家要注意温度、力度和运笔速度,一气呵成,因为稍有迟疑就会颜色过深,影响画面整体的美观性和协调性……”朱娜细心向前来学习电烙画的学生们传授经验。从小就学习绘画的朱娜,对烫画葫芦制作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一个个葫芦既能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又具备西洋画写实的美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对手艺人也有很高的要求。”
除了烫画葫芦,朱娜还制作出工艺更为复杂、收益也更为可观的景泰蓝掐丝葫芦。 人民网记者 孙翼飞摄
一说起葫芦,朱娜总是笑盈盈。朱娜的笑来自于可观的收入:画一个简单的小葫芦几十元钱,复杂一点的大葫芦几百元钱,而一个巨大且画作精美的葫芦能卖到上万元钱。靠在葫芦上作画,现在朱娜一个月的收入轻松超过2万元,和从前打工相比高出了好几倍。
赚到钱后的朱娜,不忘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致富。现在,大杜庄村跟着朱娜学习烫画和景泰蓝掐丝工艺的村民已有30多人,并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通过制作葫芦工艺品,这些村民利用闲暇时间,每人一年增收2万多元。
为鼓励更多村民投身到葫芦加工产业,大杜庄村正在做新一轮规划。“我们将继续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各项安排,计划投资50万元将葫芦烫画产业与劳动教育研学相结合,让中小学生了解非遗文化,把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投资50万元打造新农直播间,打破工艺葫芦传统销售模式,拓展新时代农民创业途径。”毕红鸽信心满满:“相信目光看得远了,思考的角度多了,一定能给村集体致富带来新思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