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大宁
张大宁教授是中医肾病学奠基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科学、严谨地规范了“中医肾病”的概念、范围及常见病症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从而使“中医肾病学”从中医内科学中科学的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系统完整的中医临床学科。他提出“心-肾轴心系统学说”、“肾虚血瘀论与补肾活血法”、“肾为人体生命之本-肾本学说”等理论,已被中医学术界所公认。擅长病种: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泌尿系感染等,他研制的“新肾康宁胶囊”、“糖肾康胶囊”、“肾衰排毒胶囊”、“补肾止血胶囊”等二十余种制剂,广受海内外肾病患者赞誉。先后完成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课题多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等十余项,同时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实用中医肾病学》和《中医肾病学大辞典》等学术著作十余部,论文百余篇,在中西医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张大宁的卓越成就,“国际天文联合会”把中国科学院发现的831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大宁星”,这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第一颗以医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同时,张大宁星也被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张大宁教授身上不乏荣誉的光芒,可他并没有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他毕生勤求古训,融会新知,博极医源,格物明理。致力于推广中医药精髓,铺就了一条“大医精诚”之路。
学术思想
张大宁教授从事中医肾病专业的医、教、研工作50余年,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实用中医肾病学》和《中医肾病学大辞典》,科学严谨地规范了“中医肾病”的概念、范围及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肾为人体生命之本-肾本学说”、“肾虚血瘀论与补肾活血法”和“心-肾轴心系统学说”的理论,被誉为中医肾病学的奠基人。其理论不仅在治疗肾脏疾病中取得很好的疗效,同时在其他慢性病、老年病等疾病也效果颇佳获得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张大宁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同的致病因子所导致的不同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都会出现相同的病理改变,即“肾虚血瘀”。“肾虚”与“血瘀”几千年来一直作为独立的病因病机指导着中医临床,始终未能将“肾虚”与“血瘀”完整、有机地统一起来。张教授认为临床上出现的肾虚与血瘀不是孤立存在的,肾虚必兼血瘀。肾虚是本,血瘀是标;肾虚为因,血瘀为果。反过来血瘀又构成新的致病因素,从多方面加重肾虚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各类疾病。而肾虚血瘀作为一种病理改变是产生多种疾病的根本病理基础,是疾病的非特异性表现,是疾病的共性。因此就形成了“肾虚血瘀论”。肾虚血瘀是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发生的根本病理机制:肾虚血瘀是气血功能失调的结果,中医气血关系的理论又为解释肾虚血瘀的机理提供了依据;肾虚血瘀是人体衰老的生理特性及病理基础,“虚—瘀—衰老”将是人体衰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肾虚血瘀是“久病及肾”和“久病多瘀”的结果,也就是说肾虚血瘀是各类慢性病的共同的病理学基础。补肾活血法是建立在“肾虚血瘀论”基础上,针对“肾虚血瘀论”的病理机制提出的治疗大法,针对疾病的非特异性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研究发现,该方法对不同种疾病都有着很好的疗效。在“补肾活血法”基础上,通过调查,发现不同疾病及病症中,都存在“肾虚血瘀”的共性。而且随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年龄增长和腑气不同,“浊毒内蕴”也成为普遍存在的病理基础。因此张大宁教授提出了“补肾活血通腑排毒三合一”的新概念。“补肾--活血—排毒”的思路贯穿于各类肾病治疗的始终。
思想境界
作为一名中医大夫,“必须把医德摆在最高的位置”,这是张大宁教授经常对学生讲的话,用精湛的业务水平和厚道的做人典范,践行何谓“大医之德”。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的“大医”指大大夫、大专家、大师,是每个大夫终生追求的目标,如何成为大医,需“精诚”两点。“精”是医术要精,“诚”是心术要诚。换句话说,医德要好,心术要诚,医术要精,技术要好,又能治病,又有与人为善、有大慈大悲的心态,德艺双馨方可为“大医”,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大夫,两者都很重要的、缺一不可。“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求救者,无问其富贵贫贱,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学医者的行医信念,更是一生都要遵守的行医之本。
来源:天津市卫健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