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出台进一步提升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水平工作方案
“家门口”消费更便捷 “家周边”服务更多元

近日,市商务局等18部门印发《天津市进一步提升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水平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进一步健全生活服务体系、提升消费业态服务水平、丰富生活服务场景、营造利商兴商的环境氛围等方面提出重点任务,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场景,推动便民商圈与养老服务圈、文化休闲圈、健康健身圈、金融服务圈、快递服务圈等和融共促,不断扩大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
聚焦“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
所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一刻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方案》提出,在居民“家门口”(步行5—10分钟范围内),我市将优先配齐购物、餐饮、家政、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类网点,并引进智能零售终端;在居民“家周边”(步行15分钟范围内),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娱乐、休闲、社交、康养、健身等品质提升类业态。
其中包括,发展“一店一早”,鼓励大型综合超市下沉社区市场,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社区超市)进社区,搭载代扣代缴、代收代发、打印复印等便民服务。以早餐店、小吃店、“便利店+早餐服务”“互联网+早餐服务(不含食品摊贩)”等为主体,构建多层次早餐供应体系,让居民吃得好、吃得方便。
在补齐“一菜一修”方面,做好菜市场提升、改造、补建,支持有条件的菜市场引入便民业态,拓展服务功能。鼓励市场主体加大对生鲜超市、果蔬菜店、智能果蔬售卖柜等的投资布局。鼓励规范有序发展包含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功能的社区工坊,利用社区闲置空间或菜市场摊位,为“小修小补”提供场地。
《方案》还特别关注“一老一小”需求,提出加大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供给、智慧健康创新应用、智慧养老服务推广,努力实现社区家政能力全覆盖。推动区级托育综合服务指导中心、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能力,构建以社区托育服务、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福利性托育服务等为主要类型的托育服务网络。
丰富生活服务场景 促进“圈圈”融合
根据《方案》,我市将利用各类资源,打造更多的便民消费空间。例如,利用空置或过剩的旧厂房、仓库以及闲置土地,改建一批社区商业中心、邻里中心等便民服务设施;支持利用分散的地铁站点空地资源及闲置空间,发展便民餐车、便民停车、便民市集等项目;在保障安全、征得业主同意的前提下,整合社区闲置资源,增加便利消费、邮政、快递服务、家政保洁、养老服务、废旧物资回收等服务。
为了将便民商圈与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服务圈相融合,《方案》提出,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合一”跨界融合,打造“三边”(身边、家边、床边)“四不离”(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熟悉环境、不离熟悉朋友)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老年教育四级办学体系;发展老年人助餐服务。推动社区(村)体育设施更新换代,提升改造2000个社区健身园,增建一批百姓健身房、小型健身中心和足篮排多功能运动场、户外微场地等。同时,进一步优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快递服务等。
除此之外,《方案》还从商事登记、税费优惠、金融支持和促进就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任务。
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已建成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90个,覆盖977个社区,服务周边居民近580万人。滨海新区、河西区等7个区获评全国试点,滨海新区在去年入选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首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地区。(记者 马晓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