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赵秀君:为古老国粹注入新生力量

弘扬京剧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赵秀君一直在为京剧后继人才的培养、京剧事业的传承和发扬鼓与呼、思与谋、奔与走。
去年全国两会上,赵秀君递交提案,建议“整剧式”培养京剧人才。这一想法,来源于他们举办张派名剧《西厢记》(改编本)传习班。传习班上,来自全国多个剧团的优秀张派青年演员集结在一起,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先生担任艺术顾问,著名剧作家刘连群先生担任理论顾问,还有众多带教老师一对一教学,从理论、历史、艺术等各个方面带着学员走进京剧曲目背后的世界。只有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京剧曲目,表演起来才更得心应手。
“当时,汇报演出赢得满堂彩。”看着台上年轻的面庞扮上粉墨、穿上行头,在婉转悠扬的唱腔中将古老国粹演绎出青春风采,赵秀君激动之余,也清晰地看到必须要将“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推广出去。用一纸提案建言,用一次次精心实践,赵秀君将“整剧式”培养京剧人才铭于心、践于行。
去年4月底,京剧《楚宫恨》表演人才培训班在津开班,来自全国9个省、市12家院团的50名学员,由该剧演出的原本人马进行“整剧式”传授表演。作为授课老师中的一员,赵秀君将40余年的艺术沉淀倾囊相授,从戏里到戏外,从吐字、发声到唱腔、念白,再到人物情感的理解、表达,这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精神的传递。
百教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演。用剧目驱动京剧薪火相传,让赵秀君找到了发力的方向,与此同时,她不断寻找新的课题,书写高质量履职答卷。“全国政协委员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在谋事、干事、成事中体现价值。”以“新”意传“心”意,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赵秀君做好了充分准备。她说,京剧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口传心授”,还需要舞台,“观众看戏,更多是冲着‘角儿’,有‘角儿’的演出,上座率一定高。市场化演出,可能会成为青年演员成长的桎梏,希望多出台针对青年演员演出的补贴政策,同时鼓励院团实行低票价惠民政策,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为青年演员捧场,让青年演员成长在舞台上,扛起大旗。”(记者 韩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