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科教兴市,新春跑出“加速度”

2025年02月23日09:08 | 来源:天津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科教兴市,新春跑“加速度”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根本出路在创新,关键靠科技,归根结底靠人才。科教领域重大项目的每一次“刷新”,都让人感受到天津城市发展持续上升的活力与热力。

  连日来,天津一批科教重点项目全面复工复产,建设者们抢工期、赶进度、保安全,用快干、实干掀起建设热潮,奋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

  发挥科教优势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春节假期结束后,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二期工程立即按下复工“快进键”。日前,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工程施工面积最大的一标段已有500余名工人返岗,3400根混凝土灌注桩浇筑作业接近尾声。

  “2月底,一标段将完成所有桩基施工。9月底,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二期工程一标段中建八局现场负责人岳腾飞告诉记者。

  作为天津重点项目,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二期工程位于未来科技城宁河片区,总建筑面积达50余万平方米,共有四个标段。其中,仅一标段就有20多个单体建筑。

  “由于施工面积大,场区的道路设置直接决定后期场内运输效率。针对运输难点,我们在设置场区大环路的基础上,对每个组团又设置了小环路,环环相扣、路路通畅,确保运输不拥堵。同时,采用永临结合施工技术,提前对路基进行施工,减少后期投入,在节约成本的同时缩短了工期。”岳腾飞说,“深基坑施工和场区土方平衡也是施工作业中的一大难点。进场后,技术人员从基坑安全性、经济性、工期等方面进行分析,优化基坑支护形式,节省工期15天,降低了施工成本。在扬尘和噪声管控方面,我们实施智慧工地管理,设置了扬尘监控和自动喷淋系统,靠近一期校园侧还设置了噪声监控系统,确保师生日常教学、休息不受干扰。”

  “宁河校区二期工程的建设,是天津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的关键一步,它将为天津民航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为天津高质量发展和民航事业腾飞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民航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机结合,有力支撑引领产业和区域的创新发展。

  该负责人表示,二期工程建成后,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学生规模将大幅提升,达到1.5万至1.8万名,这将极大扩充民航专业人才的供给规模。宁河校区7个学院,精准对接民航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契合。同时,实训用房等设施的建设以及多台(套)实验实训设备的配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成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过硬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天津乃至全国民航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此外,宁河校区与宁河现代产业区低空经济创新产业园等合作,也将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低空经济是未来科技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引擎。二期工程建成后,将促进双方在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应用场景、优化用户体验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通过共同打造航空航天科教产业园,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提升园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低空经济快速发展。”宁河现代产业区党工委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焦健表示,今后随着宁河校区发展壮大以及更多民航人才流向未来科技城,也将有效带动周边消费,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国之重器”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

  塔吊林立,机声隆隆。在静海区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建设也在快马加鞭。

  “目前,项目一期国际针灸中心楼主体结构已封顶,正在进行机电安装和装修、装饰施工,预计12月具备竣工条件。二期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中心、多学科交叉研究转化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及生物样本资源中心的桩基施工已完成,正在进行基础结构施工,年内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车京辉告诉记者。

  据了解,国家医学中心主体为钢结构,外立面具有仿古建筑特色,屋面通过双曲异性铝格栅展现仿古建筑庑殿顶效果,最大悬挑距离为10.5米,这在技术角度为项目实施带来较大困难。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各参建单位通力合作,在现场施工前的深化过程中考虑此部分的施工特点,结合现场吊装条件确定了合理的钢结构分节分段及吊装顺序,顺利完成施工。

  为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施工方应用了5G无人塔吊、智慧工地平台、无人值守设备等新技术,提高项目质量,减少安全风险。在绿色建材方面,采用预制钢结构构件、预制叠合楼板、预制蒸压加气一体化墙板等绿色建材,所有单体均实现装配式施工,大大降低了扬尘噪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作为新时期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国家医学中心代表中医药发展最高水平,聚焦解决针灸、推拿和中医临床学科传承创新痛点难点问题,建成后,将为区域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发挥积极带动作用。

  该项目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依托,吸引了国内外知名院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研发型企业广泛参与。“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建成后,将吸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数字医疗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医疗+产业’生态圈,带动静海区成为京津冀地区医疗健康产业新高地。”静海区发改委副主任贾文哲表示,国家医学中心将会聚高水平医学专家,与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教学基地和科研中心,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有效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记者 陈璠)

(责编:孙翼飞、陶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