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诗教团队以中华诗词教育助力文化传承——
迦陵诗意在 古韵传新声(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图①:2011年,叶嘉莹在清华大学开展题为“我心中的诗词家国”的讲座。
图②:迦陵学舍外景。
2024年,南开大学师生在浙江义乌上溪镇开展“诗教润乡土”活动。
以上图片均为南开大学诗教团队提供
结对帮扶、送培到乡,在神州大地播撒热爱诗词的种子;创新形式、融媒传播,推动古诗词与新技术巧妙融合;走出国门、传播海外,助力中国古典诗词传诵世界……在南开大学有这样一支诗教团队,他们致力于做诗词经典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广泛开展古诗词文化传承和交流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服务基层、润泽心灵、国际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日前,本报记者走近南开大学诗教团队,记录他们在诗令飞花中传承古韵新声的生动故事。
——编 者
三五好友间的“现代飞花令”、为诗词配上古典中国舞、用家乡话诵读带有地域色彩的古诗……1月17日,新一届“迦陵杯·中华诗教大会”启动,面向全社会征集古典诗词相关短视频,吸引了大量网友参与。
2024年起,南开大学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联合举办“迦陵杯·中华诗教大会”,旨在引导大众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读懂中华经典。这一活动以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的别号“迦陵”冠名。作为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生前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教育,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依托叶嘉莹诗教理念,近年来南开大学开展了诸多诗词教育创新活动,举办古典诗词赛事、服务乡村文化建设、开展海内外汉学家学术交流……从城市到乡村,从国内到海外,古典诗词持续升温,展现出蓬勃的时代活力。
挖掘精髓,架起连接古典诗词与现代文明的桥梁
春节期间,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作的诗在朋友圈刷屏。AI创作力井喷的时代,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该何去何从?
“AI能写出李白的诗吗?”2023年9月,南开大学举办的“荷畔诗歌节”上,嘉宾们也曾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对此,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有自己的思考:“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写的,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也是古典诗词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的原因。”
1979年起,时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的叶嘉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到全国数十所高校教授古典诗词。退休后,她扎根南开大学。1993年,南开大学与叶嘉莹合作建立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由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师担任主要研究人员,从中华诗词文化海内外传播,到对各类教师进行古典诗词文化教学能力培训等方面,制度化推进中华诗教传承和推广。
在南开大学,叶嘉莹为本科生开设的古典诗词通识教育讲座总是座无虚席。为鼓励学生钻研古典诗词,她捐资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自1997年起,她开始在南开大学培养古典诗词专业的研究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如今,她的很多学生也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
“把古人诗词里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传给下一代”——这是叶嘉莹毕生的心愿。12岁的河南盲童徐铭泽,从4岁起就跟着叶嘉莹书里的录音学吟诵,现已熟背古诗文20余万字。她说,要像叶奶奶一样,做诗词经典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甘肃乡村教师李天喜受到叶嘉莹影响,坚守乡村小学14年,带领学生吟诵古诗,还给班里的每个孩子写了一首含有他们名字的嵌名诗。他说,自己会继续坚持下去,让学生始终记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年逾九旬时,叶嘉莹仍奔走各地宣传普及传统吟诵,通过社交平台带动网友了解古诗词。2022年,叶嘉莹团队把课堂搬到线上,在抖音发起由23名学者讲解的“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目前已累计播放超5亿次。2024年7月,在一场诗词主题的直播中,她出现在直播间,与网友分享百岁心声,“知道还有这么多人喜欢诗教,我很高兴。”
“中国古典诗词数千年来深刻参与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生成与民族精神的塑造。叶老师重在发掘、传讲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在古典诗词与现代文明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说。
创新诗教,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近大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2023年暑假,四川成都大邑县伍田村,南开大学文学院师生实践队带着村里的留守儿童一边诵读古诗,一边画出诗中意象。
实践队成员、本科生于宙连夜将孩子们的画制成了动画短片,第二天一早播放给孩子们看。当看到诗中景象动了起来,孩子们欢呼不已。“诗歌或许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被遗忘,但这份记忆已经在心里埋下一颗充满诗意的种子。”带队老师、南开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闫晓铮说。
近年来,南开大学不断创新诗词教育,推动古诗词的当代传播,“诗教润乡土”就是其中的一项活动。李锡龙介绍,从2021年开始,“诗教润乡土”活动在全国多地开展。在河北省廊坊市,团队与廊坊七修知行馆联合打造的儿童诗教课,颇受孩子们欢迎;在浙江省桐庐县,团队发掘、整理、研究当地诗词文化,编写《桐庐百诗》……通过结对帮扶、送培到乡等方式,让诗词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流量时代,古诗词如何搭上新媒体的发展快车?2020年,南开大学尝试开设“诗教中国”抖音账号。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师陈晓耘回忆,一开始没有经验,一连四五期视频流量都不高。团队仔细研究后发现,有一期叶嘉莹吟诵《蒹葭》的视频,播放量格外高。于是,他们迅速调整传播策略,增加名家讲诗词的内容,并剪辑出最精彩的片段,同时加强与其他账号互动、共同策划活动。“如今账号拥有近19万粉丝,越来越多普通人爱上古诗词,甚至尝试诗词创作。”陈晓耘说。
2023年9月,“荷畔诗歌节”邀请文化名人与网友共读唐诗,话题播放量达1.8亿;2023年12月—2024年7月,“诗不远人话迦陵”线上活动观看人次超过4100万……南开大学文学院借助短视频和直播,打造了线上诗词讲堂。
对于未来诗教的发展,南开大学诗教团队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创新。“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为诗教传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张静说,“叶老师生前留下了大量授课音视频资料和著述,我们期待在高科技的加持下,这些珍贵的资源能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推动诗词文化传承。”
跨越国界,用古典诗词讲好中国故事
叶嘉莹生前工作、生活的迦陵学舍旁,一棵玉兰树已长出新芽。这棵玉兰树是2016年暑假,由叶嘉莹在上世纪70年代指导过的4名外籍研究生从加拿大专程来天津看望她时种下的。
自20世纪60年代起,叶嘉莹在北美等地持续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她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开设的“中国诗歌史”课程,选课学生从最初的屈指可数增长到后来的六七十人,还有很多学生不为学分来旁听。据该校亚洲研究系中文教学部负责人介绍,由于叶嘉莹打下的良好基础,如今唐诗课程每学年都有三四百人选修。
中国古典诗词如何跨越国界,引发海内外学子的共鸣?叶嘉莹的学生张元昕给出自己的答案:“叶老师常说,古今中外,文化虽有不同,但人心的基本情意很多是相通的。只要把诗歌里感发的情感讲出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会接受。”
张元昕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华裔女孩。2008年,10岁的张元昕通过电视节目了解到叶嘉莹的故事,下定决心跟随她学习,后来考入南开大学研读古典诗词。如今,她在哈佛大学东亚系攻读博士学位。“我想向叶老师学习,把中国诗词带给全世界。”张元昕说。
通过中国古典诗词讲好中国故事,也是南开大学文学院进行海外传播的立足点。2014年以来,南开大学多次主办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2023年10月的研讨会上,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与中国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中华诗教”的理论、历史与实践。目前正在举办的“迦陵杯·中华诗教大会”还设立“四海传诗”专区,吸引在华留学生和海外人士参与。泰国罗勇公立光华学校高三学生安安通过短视频,声情并茂地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她想申请来中国留学,“也许明年的某一天,我也会像苏轼一样,看着静谧永恒的月亮,思念自己的家人。”
去年7月,南开大学国际前沿小学期课程“传统文化的新媒体表达——微纪录片大师工作坊”开课。课程聘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为校外导师,带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40名学生拍摄微纪录片。每部短片用不同的古典诗词升华出不同主题,讲述外籍教师、留学生在天津生活期间的文化故事。“工作坊聚焦外籍师生的中国文化情结,以古诗词中承载的精神内涵表达人类共同的情感。”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冯大建说。
“未来我们将以叶老师捐赠的基金为依托,面向全球设置高规格、有分量的奖项,吸引海内外更多中华古典诗词的教育者和传承者,用古典诗词讲好中国故事。”李锡龙说。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24日 第 0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