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惠赋能 低空腾飞

天津港保税区飞行服务中心内,新型航空器正进行前沿测试;临港区域蜿蜒的海岸线上,无人机集群执行着常态化巡检任务;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中,十余家无人机企业研发中心灯火通明……这片区域正见证着中国低空经济产业的蓬勃崛起,而精准有力的税务支持,将为产业腾飞注入澎湃动能。
税惠精准滴灌,厚植创新沃土
保税区内的训练场上,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冠军郭馨正专注操控着无人机。这位来自天津港保税区科兴童培训学校的国家一级运动员,是民航基地近一年专业培训的优秀成果。基地大力打造航空科普研学品牌,引进专业赛训学校,为低空经济产业未来储备着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走进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浓厚的科研氛围扑面而来。中腾航云、映卓航空、航宇智能装备等10余家无人机企业在此扎根,持续吸引国内优质项目纷至沓来。
“税务部门把服务送到了家门口。”天津航空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敏表示,“通过征纳互动云服务平台,税务部门为企业提供‘开业套餐’,发票申领、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省时省力。”针对无人机研发制造、碳纤维新材料等高研发投入特点,税务部门又精准推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辅导企业应享尽享,确保企业“飞”得起来,“税”事无忧。
同时,税务部门利用税收大数据分析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助力区域无人机产业链加速补链强链。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产学研融合优势,叠加税惠政策的精准滴灌,为产业爆发式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税务服务前置,赋能场景落地
在专业应用领域,税务服务同样精准发力。税务部门重点关注的临港海岸线常态化巡检场景成效显著。在临港口岸局、天津临港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协作下,航宇智能装备的无人机编队高效承担起临港区域东部及南部海岸线巡检重任。
“我们的油电混合多旋翼与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联合作业模式,能在2.5小时内完成覆盖白水头、港池、防波堤等重点区域的100公里往返巡检。”航宇智能装备负责人岳向泉介绍,“税务部门针对我们的技术服务收入模式提供了精准辅导,有效助力了技术应用转化。”该模式为管理部门提供了高效、准确的信息支持,成功执行对非法渔船作业等违规行为的警示、喊话、驱离任务,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显著降低了人工巡检的成本与安全风险。
税务部门针对无人机培训、技术服务、场景应用等不同业态,提供分类政策辅导和风险提示。对于拓展海上物资配送、光伏风电巡检等新场景的创新企业,建立涉税诉求快速响应机制,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助力新业态、新模式顺利启航健康发展,加速应用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
税制创新护航,共绘产业蓝图
空域资源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民航基地连续六年成功获批临时空域,目前基地空域使用权面积跃升至39平方公里,临港区域空域更大幅扩展至165.3平方公里。为保障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企业轻装上阵,税务部门开通“绿色通道”,高效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针对空域监控中心等关键设施运营主体,提供“税务管家”服务,辅导其用足用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确保空域管理服务高效、可持续运行,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税务支持。目前,保税区空港和临港区域已拥有7个无人机空域,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为充分发挥保税区、自贸试验区政策叠加优势,税务部门还积极推进保税维修再制造等特色产业的税收政策落实落地,吸引与低空经济相关的高端制造、维修保障、运营服务企业聚集。针对区内企业跨境业务需求,提供国际税收协定辅导和跨境涉税争议解决支持,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税收营商环境。
在去年举办的“逐梦新质 低空启航”低空经济日活动上,12个涵盖民用直升机、无人机、低空服务等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低空体系场景验证重点实验室同步揭牌,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税务部门同步建立重点项目“税务跟踪服务台账”,提供从签约落地到投产运营的全周期涉税政策支持和风险防控服务。针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落实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激发创新活力。
未来,税务部门将持续深化政策研究,探索适应低空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税收服务管理举措,助力天津港保税区打造全国一流的低空产业聚集区和先行区,为低空经济光明未来保驾护航。
来源:天津港保税区税务分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