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天津对口支援新疆和田一线见闻

2025年07月21日10:18 | 来源:天津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跨越4000公里 把“答卷”写在大漠戈壁(图)

在和田地区第二中学的创客空间,天津援疆干部杨志祥(左三)与教师为学生开展机器人培训。

于田天津工业园区。记者 潘立峰 摄

在于田县木尕拉镇古再村,天津农技专家杨永安(右二)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户开展“小站稻”管护培训。

在和田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援疆干部李宏(右三)为教师团队开展职教经验分享。本组照片 记者 潘立峰 摄

  4000公里距离,横跨中国地理版图,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天津与新疆和田地区策勒、于田、民丰三县在对口支援中交往交流交融。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这是援疆干部必答的“援疆三问”。15年来,天津的资金、人才、技术和先进理念源源不断输入和田。在和田地区24.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天津援疆干部越昆仑、穿沙漠,扎根万里边疆洒汗水、献才智,把和田当作第二故乡,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情谊,留下精彩的奋斗画卷。

  海河两岸的湿润暖风与昆仑大漠的澎湃气流相遇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化作助力发展的甘霖,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于绿洲戈壁之间。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天津对口支援和田15周年。7月2日至10日,记者跟随天津海河传媒中心采访团来到和田,沿着援疆工作者的足迹,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校医院,探访产业园区里的津企风采,记录民族团结的感人瞬间,聆听那些天津援疆的动人故事,实地感受这份跨越山海的“援疆答卷”。

  文化润疆铸牢共同体意识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丝绸之路南道重镇和田,这份交融共生的历史脉络尤为清晰。

  近日,记者来到和田地区博物馆,“和田历史文化陈列展”中,大量考古遗存与出土文物如同时光的路标,清晰勾勒出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国历史的生动轨迹。

  和田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也是多种文化交织的舞台。两年多来,我市第十一批援疆干部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作,让中华文化的涓涓细流浸润各族人民心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和田市幸福幼儿园里,“津和绘语轩”绘本馆的300余册绘本散发着墨香。天津援疆干部、和田地区教学研究室学前教育教研员熊铁夫自费购买绘本、筹建此馆。“我来到和田之前,整个地区都没有学前教育教研员。”记者见到熊铁夫时,她正在准备下一次的绘本课,“援疆以来,我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围绕和田本地人文特色,建立孩子们容易理解并且有兴趣参与的绘本思政教学新模式。”

  熊铁夫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核心,创新设计多领域原创绘本教学,把昆仑山、喀拉喀什河等地域元素融入绘本情境,引导幼儿通过绘画、讲述来展现和田美食、美景,在游戏互动中深化“爱家乡、促团结”的情感认知。

  和田地区民丰县国语学堂的朗读教室里,总回荡着清脆的读书声。这个由天津援疆资金支持建成的智慧教室,通过留声墙、云上教育平台等智能系统,为普通话教育插上科技翅膀。

  “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丰县初级中学教师齐曼古丽·图尔荪尼亚孜每周都带学生来上课,“孩子们学得特别认真、非常活跃,想学好普通话,多了解祖国的新变化。”

  盛夏时节,22时,和田天色仍亮。金色灯光打在和田首个民俗文旅项目——约特干故城的外墙上,灿烂辉煌。故城里,各地游客如织,场面热闹非凡,展现出生机勃勃、兼容并包的文化新貌。

  非遗就像一条纽带将津和紧紧相连。正在这里布展的“和田天津非遗馆”为故城增添了一分独特韵味。“今后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杨柳青年画的丹青与艾德莱斯绸的绚丽碰撞,感受天津快板的节奏与十二木卡姆的旋律共鸣,聆听泥人张的巧思与和田民间故事交融。”工作人员介绍。

  天津援疆的文化种子在昆仑山脚下悄然生长。书画家、摄影家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用笔墨和镜头定格戈壁新貌;作家采风团与当地文学爱好者围坐畅谈,让文字成为心灵桥梁;津和两地中小学,同上一堂课、共读一本书、同唱一首歌、共绘一幅画、同跳一支舞,助团结之花在校园绽放。

  文化的暖流更在双向奔赴中涌动。约特干故城艺术团赴津演出,让海河两岸听见昆仑歌声;和田大枣、玫瑰花茶走进天津千家万户,让津沽百姓品味新疆甘甜。7月,和田向京津皖浙游客送上A级景区首道门票免票礼包;金秋,已连续4年成功举办的“和田优品”天津消费节将再度启幕。

  从文化共鸣到民生互通,津和两地各族群众心手相牵,民族团结的根基愈发牢固。

  从“天津所能”到“和田所需”

  和田需要什么?天津能做什么?近年来,天津援疆工作紧紧围绕“天津所能、和田所需”,在深化合作中发挥津疆资源优势,推动对口支援地区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天津援疆前方指挥部持续深化产业援疆工作,积极推动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及天津食品集团等各类企业在和田地区东三县实施矿产资源勘探及畜牧养殖,形成产业援疆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为助力和田矿业发展,天津投入515万元援疆资金建设绿色矿业检测实验室,一举填补了和田地区矿产检测领域的空白;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多维度提升和田矿业领域人才的专业水平;邀请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中南大学等单位的矿业专家赴和田实地指导,组织当地地质勘探和检测人员赴疆外培训学习;借助中国—东盟矿业大会、自治区矿业权推介会等平台,精心组织和田地区矿产资源集中推介活动,为资源转化搭建桥梁;加大矿产资源勘探扶持力度,制定《天津援疆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指导意见》,明确将矿产勘探纳入援疆资金支持范畴,2025年安排3000万元支持开展8个点位普查项目。目前,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近200名勘探人员正奋战在昆仑产区,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的资源潜力。

  从民丰县城一路向西南,驱车约1小时就到达了叶亦克乡团结村。百余个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在昆仑山脚下。棚内的绿意盎然与荒凉戈壁形成鲜明对比。

  记者走进大棚,今春羊肚菌已经采收完毕,换茬栽种的辣椒下个月就能收获。“今年羊肚菌大获丰收,在新疆本地市场供不应求。”民丰县润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永革欣喜地告诉记者。在天津援疆力量帮扶下,团结村建起80个蔬菜大棚。科学的种植技术、精细化的田间管理,让曾经的戈壁荒滩长出“金疙瘩”,羊肚菌产业已成为当地特色农业的新名片。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产业。“团结村是异地搬迁来的村子,有了这些蔬菜大棚,实现了产业‘从0到1’的突破。”叶亦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艾麦尔江·麦麦提敏深有感触,“大棚不仅让村集体每年增收12万元,还带来16个稳定就业岗位。村民们在大棚里一边务工一边学技术,挣钱、顾家两不误。学成后自己建棚当老板,如今村民自建大棚已经有20座,致富的火苗越烧越旺。”

  产业发展需要形成闭环。天津援疆聚焦补链、强链、延链,让和田特色资源在产业链中升值,一批批和田产品走出新疆、走向全国,为当地经济发展夯实根基、打造引擎。

  “不到30秒就能保质保量完成这道压门襟拉链工序!”在于田天津工业园区鸿星尔克新疆生产基地车间里,缝纫机飞速运转,进厂上班的当地村民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这个由天津援疆资金投资建成的服装生产基地,能提供1500多个岗位。作为土生土长的于田人,比拉了·麦提如则现在已担任车间课长。“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现在我的年收入达到8万元,生活也跟着改善了许多。”他露出满意的笑容。

  不远处的新疆正源药业生产车间里,和田特色药材正通过自动化设备完成清洗、烘干、切片。作为2024年天津援疆重点引进的企业,正源药业从落地到投产仅用了短短数月。

  “我们和当地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地里种的药材再也不愁卖!”新疆正源药业董事长蒋云廷介绍,自去年10月投产以来,已产出70多个批次中药饮片,达产后将扩展到200多个品种,既能满足南疆地区医院用药需求,还能供应全国各大药厂。目前,企业50余名员工大多来自本地,预计今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到8000万元。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产业帮扶与人才培育的双重实效。

  “随着一批批贴合当地资源禀赋的项目落地,让更多群众端稳了‘饭碗’。”天津援疆干部、于田天津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周涛说,园区已吸引89家企业入驻,直接带动周边1.4万人就业,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岗位都连着一个家庭的幸福。

  当于田县的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抹充满希望的新绿在百公里外的策勒县顽强舒展。

  策勒县津南新村,曾让种植户束手无策的砂土地在天津援疆干部的手中迎来新生。针对当地砂质土不保水、不保肥、不保温的种植难题,天津援疆干部、农技专家张文霞开出“良方”——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依托“智能水肥一体机”实现精准滴灌。针对不同作物品种,她细化参数设计与水肥配比,让田间管理简化成“一键触达”。

  在这里,张文霞通过示范大棚直观展示新品种种植优势,同步开展重点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历时半年编写《设施蔬菜常见病害及防治》《设施蔬菜常见虫害及防治》两本种植手册,对常见的37种病害、43种虫害防治详细解说,为当地农户留下“农业词典”。

  “我们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手把手教,尽量用简单有效的方式去解决农户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通过新技术和新设备,实现节水30%、节肥20%,平均亩产增收10%。”张文霞细数着成果,“已先后从天津引进了106个蔬菜品种,津育系列的黄瓜、大白菜,津南实芹、沙窝萝卜、葛沽萝卜、神农5号辣椒等多个品种试种成功。接下来,将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优化农业结构,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

  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从“单向支援”向“双向合作”转变,津和两地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利共赢。

  今年以来,天津农机化技术试验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永安的办公地点常在津和两地切换。他行囊里装着沉甸甸的期待——让天津“小站稻”在边疆土地扎根生长。

  小暑节气,在于田县木尕拉镇古再村,已超过半米高的嫩绿稻苗进入分蘖盛期,风过处泛起层层绿浪。

  天津与和田同属北方水稻中早粳晚熟区,相似的气候类型、耕作制度等,为“小站稻”的推广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田的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种植水稻。昼夜温差大、光照足,‘小站稻’在这里生长,品质说不定比在天津还好!”杨永安望着秧苗满眼期待。

  今年,天津援疆干部首次将“小站稻”引入于田县试种,种植面积约1000亩。“我们会持续加大推广力度,逐步扩大试种面积,让‘小站稻’在更多区域扎根,带动和田农户增收的同时打造全产业链,让更多‘中国田’用上‘天津种’。”杨永安说。

  在边疆热土“填空”希望

  曾经,和田百姓遇到疑难杂症,要千里迢迢奔赴乌鲁木齐求医;而今,天津援疆医生一笔笔填补着这片土地的医疗技术空白,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医生、治好疑难病。

  近日,记者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采访时了解到,无论是院容院貌还是医疗水平都不输内地,这是多批天津援疆医疗团队近10年接续援助结出的硕果。

  肿瘤科放疗操作室里,天津援疆医生、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王清鑫正在俯身调试设备。去年6月入疆后,他积极推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图像引导放疗两项新技术落地,一举填补和田地区空白,在沙漠边缘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过去肿瘤患者放疗,动辄就要忍受10分钟至15分钟的高强度治疗,疼痛难忍是常态。”王清鑫说,新技术将单次放疗时间压缩至七八分钟,大大提升了患者舒适度,同时提升了放疗计划质量,实现精准放疗。

  “留下技术,带强团队,这是我们援疆的意义所在。”深谙放疗流程规范对治疗安全与疗效的至关重要,王清鑫主动牵头制定了一套系统完备、科学精细的规范和制度,让“天津标准”在和田落地生根。针对当地高发的宫颈癌、食管癌等病种,他逐一明确靶区处方剂量标准、危及器官剂量限值,把放疗计划设计形成规范化流程;围绕设备操作,从开机启动、临床使用到日常维护,每个环节都立下“铁规矩”,确保每步操作都有章可循、精准无误。

  放疗计划室与操作室里,一个个蓝色文件夹整齐码放,里面是厚厚的操作规范,每一页都凝结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这是天津医生为边疆留下的“生命之钥”。“希望这些规范和制度,把天津先进技术和经验留下来,让更多新疆患者能享受到精准规范的治疗。”王清鑫的话语充满郑重期许。

  和田地域辽阔,上下级医院之间距离遥远,院前急救面临巨大挑战。今年7月,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的“津和数智医疗平台”正式投入运行,通过“120急救指挥中心、互联网医院诊疗中心和5G+远程会诊中心”三大应用场景协同,为这片土地架起“数字生命之桥”。

  “全新升级的120急救指挥中心实现了‘呼救即抢救,上车即入院’,信息共享有效缩短救护车急救半径,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天津援疆干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兼医务部主任许东浩介绍,互联网医院诊疗中心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线问诊、复诊开方;5G+远程会诊中心则打通了“实时通道”,既能请后方天津各大医院专家会诊,又能对当地县乡医共体单位进行诊疗指导,服务覆盖面和患者体验都显著提高。

  一项项“填空行动”,不断擦亮了天津医疗援疆“津字招牌”,更造福了当地百姓。

  近年来,天津19家三甲医院与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签订“院包科”协议,全方位帮扶医院学科建设。白内障“眼科光明行”为5000余名患者擦亮双眼,“青少年视力筛查工程”累计筛查21万人次,“蕙心计划”为30余名先心病患儿重燃生命之光,大肠癌筛查惠及600余人。

  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医疗援疆传递的暖意和真情。

  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天津持续加大人才柔性援疆力度,天津专家与443名学员“师徒”结对传艺,710余名柔性医疗专家跨越山海来援,187名和田医疗骨干赴津进修;依托天津医科大学资源,定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人才“造血”让边疆医疗事业的根基越扎越牢。

  从技术空白到标准落地,从千里求医到“家门口”诊疗,天津援疆医生在边疆热土“填空”与“立标”,不断为和田百姓筑牢健康屏障。

  点亮人才梦想之光

  看天津援疆给和田带来的变化,教育领域的蝶变更加动人。在玉龙喀什河畔,坐落着占地面积达940亩的和田地区首所高职院校——和田职业技术学院。

  记者来到和田职业技术学院时,雨丝轻落,学院面点实训室内萦绕着麦香。天津援疆干部、和田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师王志远正带领学生冲刺备战和田地区职业技能竞赛。他抬头望向窗外:“这是今年和田第一场雨,真是好兆头!”雨声里,学生们揉面、塑形更加专注,仿佛在雕琢自己的未来。

  作为天津援疆重点项目,和田职业技术学院于2017年开始筹建,2018年迎来首批新生。从选址规划到资金筹集,从师资帮扶到学科建设,天津始终不遗余力、倾尽所能。

  “天津投入3.6亿元资金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15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和田地区创业孵化基地项目,连续选派5名管理干部、83名专技人才、55名思政教师和175名支教大学生,将天津职教经验做法复制推广到和田。”天津援疆职教团领队、和田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宏表示,截至目前,学院已为南疆地区输送技能人才3000余人,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在和田地区第二中学,“津和班”的成绩同样亮眼。漫步于整洁漂亮的校园,记者不仅能看到先进的硬件设施和优美的育人环境,还能感受到这所学校作为和田乃至全疆教育示范项目背后,强大师资团队的力量。

  援疆教师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教学管理的每个细节。有的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语英勤学组”“数理好问组”和“生化质疑组”,细致汇总各科错题,集中邀约任课教师针对性答疑;有的秉持“快人一步、乐在其中、教学相长、育人无形”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悄然为学生心灵播撒真善美的种子……生动鲜活的教学方法日复一日滋养着学生的成长,推动其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如今,“津和班”已成为汇集天津先进教育理念的“示范班”、和田学子共享优质教育的“高平台”,自设立以来高考成绩屡创新高。“2024年,‘津和班’本科一批次上线率与录取率双双达到100%,一个个青春梦想从这里飞向全国知名高校。”天津援疆干部、和田地区第二中学校长杨志祥话语中满是欣慰,援疆教师带着前沿教学理念与精准备考经验,与当地教师组建“教研组”,通过“线上+线下”双轨授课、寒暑假专项集训等创新模式,为学生搭建起通往理想学府的阶梯。

  一直以来,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存在“孤岛”“洼地”困境,技能人才短缺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

  针对和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天津援疆职教团队创新实施了全国首个东西部协作联合培养职教项目“疆生津学”,让和田优秀学子走进天津职业院校学习1年至2年,与内地学生同吃同住同研学。

  “该项目2023年先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试点,2024年拓展至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和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今年又拓展了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增加服装设计与工艺、现代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目前,累计已有183名和田学子在津求学。”主抓东西部协作的天津援疆干部、和田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于祯妮细数着项目成长。今年6月,“疆生津学”项目首批19名学生顺利毕业,其中16人留津发展,专业对口率达100%。

  “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看到他们的进步,一切付出都值了!”见证学生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技术能手,天津援疆干部、和田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耿铁军感慨地说,“7年来,和田职业技术学院从5个专业增至23个。今年计划把招生范围扩展到13个省区市,不仅让和田学生走出去,也要把内地学生招进来,双向流动才能让和田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这份成长在赛场更为耀眼——2025年新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和田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在视觉艺术设计赛项斩获一等奖,津和教育协作点亮边疆人才的梦想之光。

  从综合素质培养到职业技能提升,天津援疆构建的全链条教育支援体系,正全方位破解当地人才培养的瓶颈。

  仅2024年,天津就实施教育支援项目17个;累计选派援疆教师3000余人次,“津石榴”大学生支教团14批5034人次,授课超百万学时;新建改扩建大批校舍,建设策勒津和职教基地、于田实验中学等;打造南疆首个“零碳校园”……教育援疆投入力度空前。

  “近3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李宏话语坚定,“我们正紧扣新疆产业需求,深化东西部协同育人,推进学院数字化转型,为和田培育更多新质人才,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如今,第十一批天津援疆干部三年任期已经走过两年多,“援疆三问”的答案早已深深镌刻在昆仑山下的绿洲沃野,书写在各族群众的心坎中。十五载津和心手相牵的实践证明:对口援疆从不止于资金与项目的输送,更是心与心的同频共振。

  当海河潮声与大漠驼铃和鸣,这片土地上拔节生长的不仅是产业与技术,是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更是永恒绽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记者 陈璠)

(责编:唐心怡、张静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