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行进中国丨“小车轮”转出大天地

人民网“行进中国”天津调研采访团
2025年08月25日08:57 | 来源:人民网-天津频道
小字号

盛夏清晨,晨曦初露。团泊湖畔,骑行爱好者们时而悠然前行,时而你追我赶;厂房林立处,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大货车进进出出,从空车到满载,将一箱箱自行车、电动车运抵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这一动一静的画面,勾勒出天津静海“两轮”产业的蓬勃生态。

这里缘何能成为“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都”?循着天津市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园的发展轨迹,答案逐渐清晰。

“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如今,园区内已聚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58家。”回溯发展历程,天津市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园企业服务部部长张宝祺打开了“话匣子”。在他看来,园区能扛起“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都”的大旗,产业链配套与政策支持是两大核心引擎。

早在2008年,静海便建立了自行车(电动车)产业园(即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园的前身)。彼时,政府将土地、基础配套、优惠政策向自行车、电动车项目倾斜,凭借规划的引导力和环境的吸引力,推动一批龙头企业、配套厂家落地生根,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正是这关键的一步布局,为后续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埋下了伏笔。

此后10年,该区接连获批“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产业基地”“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都”称号,“两轮”产业自此加速“破风”前行。

一场更深层次的转型正在悄然发生。

“十四五”时期,天津市“制造业立市”战略的实施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园区锚定转型方向,一手抓建链补链强链,优化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提供标准化生产空间;一手推进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生产线向“智造”转型。

张宝祺介绍,如今这里已形成以爱玛、捷安特、富士达等为核心的整车制造集群,配套有八方电气、建大橡胶等零部件企业,产品覆盖日常通勤、户外运动、专业竞赛等多个领域,真正实现“小循环不出园、大循环不出区”。

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自行车、电动车生产曾长期依赖人工操作。若想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是必由之路。

以“链主”企业——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车间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机器人集群“协同作战”:从钢管加工到车架成型,从喷涂上色到轮胎装配,再到整车下线,全流程智能化生产设备“点燃”效率引擎,让“12秒下线一台电机、30秒下线一辆整车”的“中国速度”成为现实。

出厂前,工作人员给车通电,进行产品功能质检。人民网记者 孙一凡摄

出厂前,工作人员给车通电,进行产品功能质检。人民网记者 孙一凡摄

“依托MES系统和数字孪生技术,我们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改造,满产状态下,每天可产出1.5万至2万辆电动自行车。”站在全速运转的生产线前,爱玛科技天津工厂总经理张行干劲十足。

不远处,致力于“为全世界孩子造车”的优贝(天津)自行车有限公司,正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中国智造”。

“我们从不靠打‘价格战’取胜,靠的只有创新。”该公司总经理马宗伟介绍,企业首创的“易骑”儿童自行车,打破了传统童车标配辅助轮的市场格局;针对儿童学车痛点,更是在零件上下足功夫,比如光轮车成长把立、快装快拆曲柄脚踏等,80%的零件都是原创。

实验室中,两台试验机正在测试新品车架水平及强度。受访企业供图

实验室中,两台试验机正在测试新品车架水平及强度。受访企业供图

在马宗伟的带领下,记者走进这座设计产能200万辆的现代化制造工厂,生产线上,焊接火花与自动化机械臂共舞,关键部件正在实验室经受10万次耐久测试……严苛的品控,让“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从车架到烤漆再到组装,全由我们自主完成。”指着眼前15条生产线,马宗伟满脸自豪,“这些自动化生产设备比人工操作加工精度更高,这也是我们产品实现全球同款同质的底气。”

交流间,一辆辆童车在生产线末端“诞生”,它们等待打包后销往欧洲、亚洲、北美洲、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智造”正成为全球童车市场的“硬通货”。从国内畅销到全球认可,“两轮”产品的出海之路,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与蜕变。

深植“两轮”产业土壤,静海的发展目光并未局限于生产制造环节。如何让产业价值得到更充分的释放?一场场“以赛促产”的探索给出了答案。

记者了解到,静海接连举办国家、省级自行车赛事。今年以来,已举办赛事11场,逐步将赛事“流量”转化为产业发展“增量”。

从造车到卖车、从卖车到骑行、从骑行到办赛……静海将“两轮”产业与健康、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蹚出多元化发展新路,真正让“小车轮”带动区域经济实现“大发展”。这条“破风”之旅,不仅是一部产业升级史,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缩影。(潘旭海、许维娜、郭维瑾)

(责编:孙一凡、陶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