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小葡萄如何做成大生意?——茶淀葡萄年销售额过亿元背后

2025年10月11日08:20 | 来源:天津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小葡萄如何做成大生意?

  眼下正值葡萄销售旺季,听说天津市滨海新区茶淀街道有3000多户种植户,在9900亩葡萄地里,一年种出1.4万吨葡萄,年销售额达1.2亿元。

  几元一斤的葡萄,一年能创造出上亿元销售额?记者上门,一探究竟。

  “200斤,您点点钱,看看对不?”王雅琴将一沓现金递给葡萄种植户老于。

  “错不了!”老于接过现金,转身对记者说,“他们对葡萄的品质要求高,价格合适,采购量大,一次就能收走几百斤。”

  老于口中的“他们”,是王雅琴这样通过直播卖葡萄的“新农人”。

  10月7日10时,记者走进王雅琴的“茶淀农庄”直播间,主播手持一串晶莹的茶淀葡萄,正对着屏幕另一端的观众侃侃而谈。“咱这茶淀葡萄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供水果,京津冀地区最晚次日达,坏果包赔。”主播告诉记者,开播两个小时就卖出了100多斤。

  66岁的王雅琴是茶淀街道最早一批尝试直播卖葡萄的“新农人”,当时和她一起做直播的只有2家,现在已经有20多家了。“我2014年退休后就开始通过电商卖葡萄,今年是直播带货的第三年。做直播要真诚,像唠家常一样把产品的优点说出来。”她表示,目前已对接了近百家种植户,并在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开设店铺。直播间日销量达600多斤,上个月,仅直播就带来3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占整个销售额的90%以上。

  “以前八成客户来自京津冀,现在河南、浙江、广东的客户也不少。通过直播,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真正的茶淀葡萄。”王雅琴说。

  从“沿街叫卖”到“云端畅销”,主播成了“新农人”,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

  在直播带货兴起的背景下,相比于追求产量,种植户更关注品质的提升。

  刘胜亮在茶淀街道经营着一个家庭农场,种了70多亩葡萄。每天5时他就来到果园,采摘新鲜葡萄打包、发货。直播带货一年多以来,“白天摘果、发货,晚上直播”的节奏已成为他的日常。

  走进果园,记者发现,不少葡萄架上方加装了一排避雨棚。“这是我研发的玫瑰香葡萄避雨棚延迟采收技术。种葡萄最怕下雨,雨水一多,病虫害就来了,每隔半个月就得打一次药。现在用了避雨棚,打药间隔延长到一个月一次,葡萄还能延迟采收,味道更好。”这位种了30年葡萄的老行家告诉记者,为了控制产量,提升葡萄口感,他将亩产控制在3000斤以内,以保证每串葡萄都能获得充足的养分。

  “这20多亩避雨棚下的葡萄是直播间的主打产品,每天能卖出1000多斤,节假日销量更高。”刘胜亮指着眼前这片葡萄园说,地里的收成虽然少了一些,但换来的是产品口碑与品牌价值的显著提升。算下来,收入比以前更可观。现在,不少种植户来他这里学技术。

  茶淀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茶淀葡萄一直以皮薄肉厚、香甜多汁等特色备受消费者喜爱。如今,乘着直播电商的东风,并得益于种植技术的升级,茶淀葡萄不仅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品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金招牌”,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里的产业强了起来。

  如今在茶淀街道,每个村都有电商销售“新农人”,包括在职村干部、退休人员、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及种植户,他们将“副业”变“富业”,用小屏幕打开大市场,搭建起产品销售新渠道,使“数字乡村”变得可感可及。

  村干部当主播,是一种什么体验?

  2023年9月25日,茶淀街道孟家瞿阝村成立了村集体直播间,将上百家种植户、2000多亩葡萄园“搬”上了网。村党总支书记郑学军站到镜头前,为家乡的葡萄“代言”。

  “过去,咱的葡萄主要靠商贩上门收,商贩收购价一斤4元左右,通过直播,我们给农户每斤6到8元,农户每亩地能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郑学军介绍,村集体直播间对接了百余家种植户,直播卖葡萄3个月,销售收入达30多万元,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加入。

  随着茶淀葡萄借助直播热销各地,“农产品+电商直播”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模式之一。一根网线、一部手机、笔笔订单……茶淀葡萄的“电商经”念得越发响亮。

  “我们通过组织培训、建设直播基地,培育了一批本土主播,还积极对接顺丰、邮政等物流企业,以优惠的资费降低电商运营成本。”茶淀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深化“葡萄+”融合发展,开发文创产品和研学路线,推出“茶小淀”IP(知识产权),推进葡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让茶淀葡萄飘香全国,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宁广靖)

(责编:李丹、张静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