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別把肝炎拖成肝癌

7月28日是第11個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宣傳主題是“消除肝炎,時不我待”,我國的宣傳主題是“積極預防,主動檢測,規范治療,全面遏制肝炎危害”。
病毒性肝炎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根據2020年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顯示,病毒性肝炎目前位居我國重大傳染病甲乙類發病之首。據估算,我國乙肝病毒感染者約7000萬人,丙肝感染者約790萬人,乙肝和丙肝則主要通過母嬰、性和血液傳播,如不進行控制,感染者患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極高。
為了讓廣大群眾更多認識肝炎、了解肝癌知識,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攜手努力戰勝病魔,由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主辦的“2021世界肝炎日”義診咨詢活動於7月28日在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門診一樓舉行,吸引了百余位患者及家屬前來咨詢就診。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黨委書記、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主任陸偉教授問診。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黨委書記、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主任陸偉教授表示,“肝炎-肝硬化-肝癌”這是經典的“肝癌三步曲”。近年來,隨著乙肝疫苗的推廣,丙肝病毒篩查的推進和針對性的治療,我國新增肝炎感染者的數量大幅降低。但是,我國肝炎病人基數仍然很大,由於很多肝炎患者迫於心裡壓力,害怕社會歧視等方面的問題,即使病了也不敢去看病,一拖再拖,肝炎被“拖成了”肝癌。
除乙肝、丙肝外,三類肝癌高危人群要多留意
第一類:“沉默的殺手”,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炎。在我國現在有3.8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其中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約佔其中六成。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早期隱匿,發病率高,病程較長,患者不易察覺。總給人一種“你有我有大家有、不疼不痒不要命”的錯誤認知,如果不加注意,很有可能進一步轉變為肝癌。據最新調查顯示38%以上的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沒有肝硬化背景,也就是說這類疾病可以“跳級”,跨越肝硬化這個階段,直接轉變成肝癌。同時專家還提示,超重、肥胖、高熱量飲食、熬夜、作息不規律都是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愛找上的人。
第二類:“隱匿的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常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一般起病隱匿,無特異性症狀,最常見的表現為長期肝臟功能指標異常。自身免疫性肝病導致的肝癌患者往往預后較差。同時,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大多伴隨嚴重的肝硬化,臨床工作中在肝硬化結節及肝癌鑒別上存在很大難度,患者需密切隨訪,長期追蹤,警惕癌變。
第三類:“糖人”,患癌風險高三倍。糖尿病已經成為繼肝炎之后肝癌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發生肝癌的風險要高於普通人患癌風險的2至3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高,作為“富貴病”之一的糖尿病正在成為肝癌的另一大潛在群體。
糖尿病患者因各種原因引起的胰島素抵抗致脂質代謝障礙,其體內的葡萄糖和脂肪酸不能被很好地利用,脂蛋白合成出現障礙,肝內發生氧化應激和脂質過氧化,從而導致線粒體功能障礙、炎症介質產生、肝星狀細胞激活,進一步產生肝細胞的炎症壞死,肝臟在反復慢性炎症刺激和自身修復之后,形成肝纖維化、肝硬化,最終導致肝癌的發生。
高危人群注意“三早”篩查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主任陸偉教授表示,肝癌防治主要提倡“三早”,早期發現、診斷、治療。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必須做好針對肝癌的篩查,對於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病毒感染、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酗酒、黃曲霉毒素攝入、肝癌家族史、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年齡>40歲的男性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議至少每6個月進行肝臟超聲和血清甲胎蛋白檢測。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肝健康”:保持健康均衡的飲食結構。肥胖和不健康的飲食會加大肝臟的“負擔”。高危人群必須戒煙、禁酒﹔要適當鍛煉、規律作息﹔減少毒素攝入和藥物濫用。避免使用霉變食物,食用蔬菜、水果要清洗干淨。服用藥物要遵醫囑,減小藥物對肝臟的損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