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以美育人 以美化人 以美培元

2023年06月01日11: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美育人 以美化人 以美培元

數據來源:教育部

今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中國兒童應該是有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懂感恩、懂友善,敢創新、敢奮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兒童。”

作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融合”。

讓殘障兒童感受音樂之美、讓鄉村兒童體驗戲劇之美、讓城市兒童發現自然之美……今天,我們將目光聚焦兒童美育領域的生動實踐,探討美育的均等化、普惠化與優質化,讓美育更好提升孩子們的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

——編 者

天津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

用音樂打開一扇門

本報記者 龔相娟

“你看著我,我要為你唱首歌,叫醒你的小耳朵”“我聽到了,剛才耳朵睡著了,歌聲一響叫醒了我……”推開天津河西區文化館音樂排練廳的門,小朋友們和家長們一起跟著老師在學唱歌。

每周六上午,佩戴人工耳蝸的孩子們組成的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都會准時排練。

“對於聽障兒童來說,學唱歌很難,參加有不同聲部的合唱團更是難上加難。”音樂老師王思雯說,孩子們想要辨聽出“Do Re Mi”幾個音的高低強弱,就需要訓練幾個月。

合唱團團長肖玲是聽障兒童的母親,有多年聽障兒童語言訓練的工作經歷。她發現,有些孩子雖然學會了說話,但依然無法打開心門,“我想試試用音樂陶冶孩子們的性情,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肖玲找到了經常給殘障人群藝術團創作歌曲的作曲家張如昕,在他的建議下,2014年成立了合唱團,老師們自己作曲自己教,並邀請更多志願者加入。

王思雯學的是音樂專業,第一次聽說合唱團時,“很震撼,也很感動”,當即決定加入這個公益團隊,一教就是7年。“老師會根據聽障兒童的音域特點,創作適合的歌曲。”王思雯說,合唱團已經學了《叫醒耳朵》《我行,你也行》《小鯉魚跳龍門》等近200首歌,很多歌詞是基於孩子們的經歷創作。

學一首完整的歌曲,考驗孩子、老師和家長的耐心和意志力。“讓家長參與課堂,一起跟著節拍歌唱,能加深親子交流。”王思雯說。

7年來,王思雯見証了音樂帶給孩子們的變化,“小朋友們一開始只是靜靜地聽甚至不配合,到慢慢地開口嘗試、露出微笑,再到愛上音樂、登台演出,自信快樂地歌唱、表達。”音樂的種子,就這樣潤物無聲地在孩子們的心間開出花來。

“合唱團的老師專業負責,孩子跟得上學習節奏,性格也變得開朗。”佑佑小朋友的媽媽說。

近年來,合唱團還走出排練廳,從天津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了世界舞台。2016年,合唱團參加在俄羅斯索契舉辦的合唱比賽,獲得了銀獎與和平友誼特別獎,后來又赴德國、法國參加合唱比賽,與聽力健全兒童同台競技。得知獲獎,孩子、家長和老師一陣驚呼,笑著笑著,又都哭了。

用音樂為聽障兒童打開一扇門,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未來的舞台將持續閃耀。

廣州海珠濕地自然學校——

引導孩子發現自然之美

本報記者 姜曉丹

“老師,有蟬!”6歲的洋洋發現樹上有昆虫,興奮地大喊。“這是虫蛻,是小虫子留下的殼……”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的昆虫課程上,自然教育導師易宏威帶著孩子們邊走邊講。

“孩子從小就喜歡大自然,我經常帶他來上周末的自然教育課。”洋洋的爸爸說,自然教育課程內容豐富,有益於孩子的身心發展,“這也對我們家長很有啟發,能夠跟孩子們建立共同的興趣點。”

“在大自然裡,處處可能發現驚喜,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更愛思考,也能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多年自然教育經驗的易宏威說,作為老師,他們也要經常參加培訓、不斷提升。

廣州市海珠濕地科教中心自然教育導師劉雪瑩介紹,2015年,海珠濕地自然學校(以下簡稱“濕地學校”)創建,研發出“探秘濕地”“濕地研學”等系列自然教育課程。2017年,濕地學校又聯合9所學校的骨干教師組建了研發團隊。經過一年半的時間,團隊研發出“濕地基因”“濕地鳥趣”“濕地綠影”3個單元共18節課的本土特色自然教育課程和讀本,獲評中國林學會“全國自然教育優質書籍讀本”。

“自然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僅依靠自身人才隊伍遠遠不夠。”濕地學校副校長馮寶瑩說,學校還通過吸引眾多自然教育機構參與,引入社會團體、科研院校和志願者作為支持力量。

2019年,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啟動了“雁來棲”志願項目,每年面向社會公開招募選拔,志願者需接受為期1年的專業培訓與實踐考核。“之所以叫‘雁來棲’,就是希望能吸引、聚集優秀人才前來,助力濕地生態保護和自然教育事業的發展。”馮寶瑩說。目前,項目已經培養了183名自然教育和生態保護專業的志願者。每逢節假日,這些志願者作為自然導師,為游客提供生態導賞服務,累計上崗1200多人次,服務游客超10萬人次。

2019年以來,廣東全面啟動自然教育基地建設,積極探索不同類型的自然教育管理和服務模式,建設各具特色的自然教育基地,目前已建設省級自然教育基地100個。其中既有自然資源豐富的自然保護地、國有林場等,也有動植物園、學校、古驛道、科研院所等。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讓更多孩子享受兒童劇

本報記者 王 玨

隨著動感的開場,一座花果山出現在舞台上,“小猴子”或凌空翻滾,或靈巧騰挪,引得台下小觀眾一陣喝彩……這是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經典劇目《西游記》的表演現場。

今年6月起,這部屢獲大獎的兒童劇將和《馬蘭花》《小蝴蝶的媽媽在哪裡?》《賣火柴的小女孩》《小美人魚》等11部優秀兒童劇作品一起,參與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優秀兒童劇2023暑期全國巡演100+”活動,在12個省份的31個市區縣演出167場。

從北方到南方、從城市到鄉村,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兒童劇接連上演。“兒童劇要走出去、深下去。不斷擴大服務范圍,讓更多孩子感受到藝術之美。”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馮俐說,中國兒藝創建中國兒童青少年戲劇藝術普及推廣中心,採取“多館多場演出+戲劇教育”和“定制化”整合打包的方式,推動兒童劇劇目創作、演出等方面的優質資源更廣泛下沉、更原汁原味輸送到孩子們身邊。

“兒童劇不僅要走出去,更要在深入基層、扎根人民中豐富創作,讓兒童劇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載體。”馮俐說,過去到各地演出是送文化,現在更重視“種”文化。今年3月,兒童劇《特殊作業》(西藏版)上演,成為西藏首部兒童劇。這部劇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以無償授予演出權的方式,與西藏自治區話劇團共同完成。

“希望為當地兒童創作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由孩子們一代一代演下去。”馮俐說,這既是美育的一部分,也可以讓更多孩子享受兒童劇,把藝術的種子播撒到更多孩子心裡。

兒童劇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橋梁。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加入兒童劇創作,兒童劇市場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於2022年發起並完成了首次“綻放·啟航”兒童青少年舞台藝術作品孵化計劃,收集到來自20座城市120名創作者提交的88部作品,經過精心挑選和孵化,其中12部作品完成了再創作和公演。

“優秀的兒童劇是社會大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之后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豐富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馮俐說。

《人民日報》( 2023年06月01日 第 12 版)

(責編:郭維瑾、張靜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