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奮進新時代的青年人

本報記者 楊 昊
2023年06月24日09: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奮進新時代的青年人

  6月19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近15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團十九大代表,肩負著7300多萬共青團員的重托出席大會。黨中央致詞指出,廣大青年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導,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挺膺擔當,繼續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新的青春業績。

  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總是在青年身上得到最生動的體現。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他們堅守在平凡崗位,用辛勤勞作實現人生價值﹔他們勇於開拓創新,在科研一線不斷探索﹔他們扎根基層,把青春汗水揮洒在民族復興征程中……

  堅守崗位,努力成為行業骨干、青年先鋒

  “要做刻苦學習、銳意創新的模范,帶頭立足崗位、苦練本領、創先爭優,努力成為行業骨干、青年先鋒”,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勉勵青年、寄語青年。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踐行總書記殷殷囑托,堅守崗位、奮戰一線,在艱苦中磨礪,在實踐中成長。

  戴上焊帽、手握焊絲和焊槍,施工現場點點弧光閃爍。40多攝氏度高溫下,90后核級焊工師延財正忙著焊接作業,他和團隊所焊的鋼結構穹頂,正是中國自主研發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某機組的核島穹頂。

  師延財求學接受職業技術教育時,刻苦學習焊接技能﹔走上工作崗位后,一門心思鑽研技術,終於成為“華龍一號”的核級焊工。

  “以賽帶練,以練促賽”是師延財焊接技術不斷提升的秘笈。國際大賽上,往往需要在狹小空間內避讓多重阻擋物,完成精細的焊接任務,拼的是精准精巧的手藝、非比尋常的耐力,以及勇於創新的智慧。“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積累,克服現場施工中的難題,也為參加大賽積累了經驗。”師延財說。

  在師延財看來,零缺陷是對核級焊工的基本要求,“我把每一道焊縫,都當作是一條‘生命線’。”經過10多年的努力,師延財從一名放羊娃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也見証了中國自主掌握的核電領域焊接技術從“跟跑”到“並跑”、如今已到達世界先進水平。

  “在這個人人都有機會施展才華的時代,腳踏實地、努力付出,就一定會有所收獲。”師延財說。

  李萌每天的工作要與公共廁所打交道。34歲的李萌在北京市東城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十所上班。她所在的團隊主要負責160多座公廁以及胡同裡居民廁所糞便的抽運工作。著名的全國勞動模范時傳祥,生前就在這裡做掏糞工。

  剛到單位時,老班長看到她,高興地說,“10多年,終於有年輕人來了。”可環衛工作的辛苦,超出了一個20多歲女孩的想象。

  為了掌握技術,李萌每天下班后都會總結一天的工作經驗,畫圖分析技術要領。不到半年時間,她就熟練掌握了工作技能。

  更難的是讓環衛工作得到居民的尊重和認可。為此,李萌騎著自行車沿著工作路線觀察調研,根據居民的生活習慣來確定自己的工作時間。除了做好本職工作,李萌和同事們總是在閑暇時主動幫助百姓做實事、做好事,漸漸地,李萌得到了轄區百姓的認可。

  “找對自己的位置,每個崗位都能出彩。踏踏實實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為國家為人民做一些實事。”李萌說。

  扎根基層,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要培養擔當實干的工作作風,不尚虛談、多務實功,勇於到艱苦環境和基層一線去擔苦、擔難、擔重、擔險,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干事。”

  新時代中國青年牢記總書記教誨,扎根基層沃野,從竭誠為民和實干擔當中不斷汲取養分、茁壯成長。

  最近,黑龍江省漠河市副市長、北極鎮黨委書記文竹忙著籌備一場盛大的節日——北極光節。

  漠河市地處中國最北端,有中國“北極”之稱,北極鎮地處漠河市北部,是極光、極晝、極夜等奇觀天象的極佳觀賞地。文竹幽默地說:“來到這兒,人生就找到北了!”24歲那年,她放棄南方一家大企業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漠河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她全身心投入工作,帶著鄉親們發展觀光型農業,搞基礎設施建設。如今,鐵路開通了“追光專列”,送來送走一批又一批游客,“極晝馬拉鬆”吸引世界各地的長跑愛好者前來體驗。

  “北極鎮發揮‘大北極旅游圈’輻射作用,以‘一村一品’為中心,形成‘一村一景一品牌’的發展態勢,年接待游客達200多萬人次。”文竹介紹,去年北極鎮村級集體經濟積累達23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17萬元,近3年增幅17.4%,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作為當地主管旅游的副市長,文竹覺得自己也是一個“追光人”,“我心中的那道光,就是真正讓北極鎮成為一張名片,吸引更多人來這裡旅游、生活和就業。”

  “敢想敢闖敢干,偏遠小鄉鎮也有大作為。”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毛垟鄉黨委書記雷曉華,已經在偏遠鄉鎮扎根了13年。

  她剛來毛垟鄉時,這裡山多路少、交通不便,九成村民外出務工,在家的多是老人。當地有人和她說:“我們這樣的偏遠鄉鎮,要地沒地,要能人沒能人,發展產業?根本不可能。”

  可雷曉華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韌勁。

  她帶領大家將后進村打造成遠近聞名的紅色教育基地,所在鄉創建成國家級景區﹔立足生態優勢和高山濕地資源引進苔蘚產業,形成集苔蘚種植、文創產品、民宿綜合體、綠化工程建設為一體的苔蘚產業鏈,年產值超千萬元。

  “一畢業我就在基層一線工作,鄉村‘承包’了我整個青春,我陪鄉村發展,鄉村伴我成長。”雷曉華說,鄉村這片廣闊的天地,可以讓青年的想法變成現實,“期待更多人才扎根鄉村,在基層‘小’舞台,舞出人生‘大’精彩。”

  心有所系,身有所往。

  10多萬名青年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數十萬名大學生村官在基層工作,數百萬名青年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截至2021年,47萬名“三支一扶”人員參加基層支教、支農、支醫……一批批有志青年向下扎根,將個人奮斗的“小目標”融入黨和國家的“大藍圖”,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

  開拓進取,走在創新創造前列

  “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鼓勵青年追求夢想,讓青春在創新創造中閃光。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勇於開拓進取、創新創造,成為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

  ——懷揣理想,敢為人先。

  年輕的天津大學“海燕”研發團隊是國內首批開展水下滑翔機技術研發的團隊之一,他們在馬裡亞納海溝刷新了下潛深度10619米的世界紀錄。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王延輝介紹,團隊裡二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已是中堅力量。

  10年來,“海燕”飛得更快、更遠,創下下潛深度、續航裡程等眾多世界第一。

  ——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二十載孜孜以求,從“機緣巧合”接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到博士研究生畢業后成為國外頂級大學的“科研新星”,再到成為針對人體的前沿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發專家,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黨委委員、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吳丹將滿腔熱情和聰明才智貢獻給我國科技創新事業。

  以“米粒雕花”的超高分辨率構建大腦的時空發育圖譜,為胎兒大腦刻畫精細結構圖﹔研發3D高分辨率彌散磁共振成像技術,幫助臨床醫生作出更加准確的判斷……吳丹帶領團隊在科研之路上奮勇拼搏,形成了一系列引領國際磁共振技術前沿、支撐我國腦科學發展、推動我國醫療影像產業升級的新裝置、新方法和新技術。

  ——開拓創新,不懈探索。

  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助理、研發中心主任甘霖每天都要和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打交道。2015年12月,還在讀博的甘霖與一群平均年齡隻有25歲的年輕人投入“神威·太湖之光”的試算與調試工作中,肩負起為這款國產超級計算機打造系統的重要使命。

  2016年11月,被譽為世界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項的“戈登·貝爾”獎揭曉,甘霖作為團隊成員之一,憑借“千萬核可擴展全球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項目成果,實現了該獎設立29年來中國團隊的首次獲獎。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有效時間尺度完成了500米以上分辨率的大氣模擬。此后,甘霖和團隊在國產超算系統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將新成果應用到國家急需的重要領域中。

  如今,在以創新創意為關鍵競爭力的行業中,青年佔比均超過50%。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青年人才平均年齡32.5歲,最年輕的系統指揮員1996年出生﹔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是發射北斗導航衛星的“專列”,火箭的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量子科學團隊平均年齡35歲,中國天眼FAST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0歲……越來越多青年人才在科技創新一線茁壯成長,匯聚成建設科技強國的澎湃浪潮。

  拼搏奉獻,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不懈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獻。隻有當青春同黨和人民事業高度契合時,青春的光譜才會更廣闊,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發。”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奉獻者,將個人的奉獻精神融入時代洪流,把人生理想融入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奮斗中。

  抗疫期間,95后社區醫生甘如意冒著寒風冷雨,獨自騎行300公裡返回城市,投身武漢保衛戰。

  她說:“我姓甘,不怕苦。穿上防護服,我們就是戰士,我們必須扛起肩上的這份責任。”

  2020年,國家電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員工謝邦鵬帶領團隊為轄區內的發熱門診醫院開展隱患排查,保証供電萬無一失。趕上緊急增容供電的任務,謝邦鵬又創造了一周內外線工程施工條件全部到位的“上海速度”。

  50萬余支青年突擊隊、900余萬名青年奮戰在抗疫一線﹔援鄂醫療隊2.86萬名護士中,80后、90后佔90%……無數青年逆行出征,在抗疫一線經歷特殊的成人禮。

  33歲的於若飛,來自甘肅藍天救援隊。這支民間救援隊最早隻有3人,10年間發展到上千人,其中90后佔70%以上,都是來自不同行業的志願者。副隊長陸昭旭說,應急搶險救援工作“與危險齊頭並進”,但每個隊員考慮最多的都是怎麼能第一時間幫助別人。

  2021年河南暴雨災害中,甘肅藍天救援隊30余名隊員分赴鄭州、新鄉等地救援。隊員們一天有十幾個小時泡在水裡,晚上隻能找相對干燥的地方席地而睡,一天隻睡一兩個小時。帶著泥水的濕衣服粘在身上,等不及干透,隊員們又跳到水裡。

  截至2021年底,全國志願服務信息系統中14歲至35歲的注冊志願者超過9000萬人,他們活躍在包括應急救援在內的社會各個領域,讓人們持續感受到中國青年向上向善的力量。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天津醫科大學學生黃立東捐獻出了造血干細胞,他是這所大學第五十位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的志願者。

  入學時,黃立東和很多同學一樣,將8毫升血樣登記到中華骨髓庫,這樣的集體登記開展了21年。截至目前,天津醫科大學已有7557名師生的血樣載入中華骨髓庫,天津每7名捐獻者之中就有一名來自這裡。“今年是單次捐獻人數最多的一次,每兩名大一新生中就有一人獻血。”天津醫科大學團委書記林怡說。

  黨和人民有所需,時代青年有所應。不論何時何地何種崗位,總有中國青年不懈奮斗,展現青春作為﹔不論遇到什麼樣的風險挑戰,總有中國青年發揚斗爭精神,展現青春風貌。

  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必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永不停滯的前進姿態,在接續奮斗中譜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壯麗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24日 第 01 版)

(責編:唐心怡、張靜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