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區匯聚法律資源 共建“社區法苑”

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道堅持預防為主、非訴優先,在社區建立了“社區法苑”,借助該平台深化法治宣傳、強化各項法律服務、推進多方共治,不斷提升基層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惠及11個社區
新興街道突出“非訴解紛機制”,會同區公檢法司和信訪辦,在11個社區分別成立了集法律咨詢、社區開庭、矛盾調解、法律宣傳等功能於一身的“社區法苑”,為居民提供方便法律學習、便捷法律咨詢、便利法律調解的法律服務平台,帶動廣大群眾形成了平時積極學法、日常自覺守法、遇事主動用法、積極誠心護法的良好局面。
為深化社區普法宣傳,解決群眾“無從釋法”的問題。“社區法苑”把加強普法教育,搞好法治宣傳作為社區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
法律工作者原創了一則小故事:“那一年,小明還是個胎兒,那他也有繼承、接受贈與等權利。小明7歲時,他用媽媽的手機偷偷給一款游戲充了很多錢,經過交涉,小明媽媽追回了這筆錢。小明32歲,他的女兒剛出生,他就接到不少早教機構發來的‘賀喜’短信,后經查實是醫院泄露了小明和妻子的信息,醫院應承擔侵權責任。小明42歲時,他的父親來看望他,走到小區樓下時,被一個高空墜下的水瓶砸暈,小明報警,警方查明了責任人,小明的父親獲得了賠償……”該虛擬故事集成了《民法典》中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等內容, 廣受群眾好評。
“社區法苑直通車”情景再現活動,由法官與居民群眾模擬扮演不法分子與受騙人,通過一幕幕生動形象、真假難辨的場景對白,將常見詐騙“連環招”呈現在居民群眾眼前。
“參加‘社區法苑’工作的法官、檢察官、律師還經常深入社區。他們走進居民家中,重點圍繞群眾工作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法律問題,開展常態化法律知識宣講。”新興街道公共安全辦主任田春軍告訴記者。
治理體系全覆蓋
“社區法苑”統籌社會多元力量,用好各種資源,構建了預防為主、專群結合、銜接聯動、全面覆蓋的社區治理工作體系。
由於長時間未交物業費,在新興街道某小區的一戶居民被物業公司起訴至法院。得到這個糾紛線索后,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法官,首先走訪了雙方當事人,了解了糾紛產生的來龍去脈。原來,這戶居民居住的樓道內有人堆積雜物,而且經常有人在其樓下打牌喧嘩,這戶居民以此為由拒交物業費。法官和街道、社區工作人員找到物業公司負責人,分析了服務中存在的瑕疵,並督促清理樓道內堆積的雜物,治理在樓下打牌擾民的行為。物業公司負責人認識到在服務上應該改進,並按照要求進行了清理和治理。
面對這樣的結果,這戶居民表示十分滿意,並在法官的主持下,與物業公司達成調解協議,交納了拖欠的物業費。
“我們巧用‘社區法苑’平台,千方百計深化法律服務。我們建立的多方聯動調解平台,匯聚了法官、檢察官、調解員、陪審員、網格員、社區志願者、律師志願者等優質資源。” 田春軍說,新興街道同時打造了“網上申請+視頻調解+在線確認”的一網調解模式,快速解決矛盾糾紛,不僅切實引導大家依法理性表達訴求,而且極大地方便了社區群眾。(記者 張家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