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海河藍絲帶:打造新的全民健身目的地 完善城鄉社區“15分鐘健身圈”

2023年07月13日08:51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健身去哪兒 就在家門口(圖)

東麗區徐庄子村多功能籃排球場。

“海河藍絲帶”騎行步道效果圖。 圖片由市體育局提供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市民把鍛煉身體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去哪兒健身”成了大家關注的話題。

天津市2023年20項民心工程提出:豐富健身場地類型,滿足群眾多樣化健身需求﹔利用城市閑置空間資源新建10條健身步道共20公裡、100處社區戶外微場地、50處鄉村健身廣場,更新200處社區健身園,增加群眾身邊健身設施有效供給,提升健身場所可達性、便利度﹔增建球類運動場地。新建50處足、籃、排多功能運動場,擴大運動場地設施供給,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運動需求﹔建設15公裡“海河藍絲帶”自行車騎行道,為廣大市民打造新的全民健身目的地,引領大家跑起來、動起來。

記者從市體育局獲悉,今年民心工程中建設的400多處健身場地設施主要分布在城鄉社區,利用城市社區金角銀邊、公園綠地等空間資源建設,通過增建多場景、多種類、多功能的運動場地,不斷擴大場地設施產品供給,提升公共健身服務水平,打造高品質健身生活,推動構建天津市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這些健身場地設施將在年底前陸續投入使用。

街邊公園改造 成社區戶外微場地

住在河西區德才裡小區的張大爺每天都要外出運動,附近有一個街邊公園,可除了樹蔭和座椅外,沒有健身設施,他隻能隨便走走,再和其他老人坐著聊聊天,“希望能有個健身活動的場地,設置一些適合老年人運動的器械。”社區居委會把居民的意願上報到了河西區體育局。在今年民心工程的支持下,該局工作人員經過多輪考察,選定了街邊公園──綠竹公園來建設社區戶外微場地。

何為社區戶外微場地?即通過在群眾身邊增建小微、智能型、綜合型的社區健身設施,進一步完善城鄉社區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設施布局,進一步豐富場地器材類型,舉步可就,進一步提高健身環境,持續提升群眾對健身場地設施的滿意度。

河西區體育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綠竹公園坐落於地鐵3號線吳家窯站B出口旁,原來是塊空地,后經產權單位同意,建設為街邊公園,總面積不到400平方米。這次改造,公園內安裝了一些健身器材。考慮到周邊小區老年人居多,健身器材大多數適合老年人運動,例如太空漫步機、橢圓機、太極揉推器……同時考慮到了兒童,為他們安裝了蹺蹺板等設施,目前正在建設中。

記者從河西區體育局了解到,今年該區確定建設這樣的社區戶外微場地共4處,除了綠竹公園,還有梅江潭江道花園、微山路空竹園、危改廣場。社區戶外微場地的標配為一條健身步道和10件以上的二代智能健身器材,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方便健身、快樂健身。

利用閑置土地 建設多功能運動場

今年,天津市合理安排建設一批群眾身邊的室外足、籃、排多功能運動場地,促進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喜愛的“三大球”場地設施供給進一步擴大,為“運動之都”“排球之城”增添新名片。

東麗區金鐘街徐庄子村有著深厚的籃球運動基礎,喜歡籃球的人很多,經常舉辦村隊之間的比賽。村裡原有一處籃球場地,始建於2000年,面積不大,設施日益老化,繼續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村民一直希望在家門口建設一處綜合運動場地。趕上今年民心工程的助力,徐庄子村村委會想辦法找場地。村裡有個廣場,因為規劃道路建設被一分為二,“我們利用了廣場三分之一部分和緊鄰的一塊空地來建設足、籃、排多功能運動場。”徐庄子村黨支部書記趙廣樂介紹,多功能運動場建成后,可以覆蓋周邊2500多戶居民,無論什麼年齡段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合適的健身設施。

據東麗區體育局的工作人員介紹,徐庄子村多功能運動場的佔地面積為6971平方米,將街邊公園、運動場和健身區域有機結合起來,既有園林景觀,也有步道、各類健身設施,還有籃球廣場、籠式足球場、輪滑冰場、網球牆、乒乓球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還為兒童設置了不少娛樂設施,有滑梯、爬網、沙坑等。目前這個多功能運動場正在建設中,預計7月底建成並投入使用。另外,東麗區金橋街道將楓舒園小區旁的閑置空地改造成群眾健身場地,增設健身步道、智能健身器械和籃球場,還將建設2個籠式足球場和1個多功能運動場,滿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讓越來越多的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惠民舉措。

自行車騎行道 海河邊亮麗“藍絲帶”

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是天津獨特的、具有標志性的寶貴資源,對海河兩岸進行開發改造已是天津市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標志。海河兩岸的開發建設,使海河在不同的區域體現出不同的功能,展現出不同的景觀特色,整體上形成內涵豐富的經濟帶和景觀帶。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們的出行范圍也不斷擴大。自行車已經從單一的交通出行工具,逐漸過渡為集出行、健身、休閑、游憩、歷史文化體驗、社交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出行方式。自行車專用道屬於綠道范疇,兼具生態保護、健康休閑、資源利用、綠色出行、經濟發展等多功能。天津市很多騎行愛好者都希望天津能有一個專屬的自行車騎行道。市民小劉每周至少外出騎行3次,每次兩到三個小時,“有的路段沒有隔離護欄,機非混行,時常要在車輛間穿梭,比較危險。要是有一個專用的自行車騎行道,既安全也方便。”小劉說。

今年,市體育局將沿海河建設“海河藍絲帶”自行車騎行道,計劃實施天津灣公園—劉庄橋—吉兆橋—天津灣公園一段,途經台兒庄路(台兒庄支路路口—劉庄橋段)、海河東路(劉庄橋—大直沽六號路路口段)、海河東路(大直沽六號路路口—春意橋段)、海河東路(春意橋—吉兆橋段)、台兒庄南路(春意橋—吉兆橋段)、台兒庄南路(春意橋東側140米處—春意橋西側170米處段)、台兒庄南路(春意橋西側170米處—海津大橋段)、台兒庄南路(海津大橋—台兒庄支路路口處),全長15.8千米。打造海河兩岸城市騎行道,將步行、自行車等慢速出行方式作為城市交通主體,引導居民採用“步行+騎行”的出行方式緩解交通擁堵,減少汽車尾氣污染,營造舒適、安全、便捷、低碳的城市環境。通過規劃環境優美的騎行路線,直接提升城市休閑購物、旅游觀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高城市整體魅力。

“海河藍絲帶”自行車騎行道將對非機動車道路面進行彩色瀝青噴涂,全線增加隔離護欄,布設交通標識、騎行輔助設施等。這些設施中,有用於指導詳細位置的導視牌、騎行專用垃圾桶、自行車停車架、騎行路口助停設施(道路路口范圍內設置“腳踏板”,供騎行者在路口等候紅燈時“歇腳”,不用上下車,提升自行車騎行感受和路口等候排隊有序性),為市民打造一條騎行、健步、跑步的體育設施。當前,該項目已經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並通過了規劃審批,處於施工招標階段。

市體育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海河藍絲帶”自行車騎行道是一條非競速騎行線路,以休閑有氧騎行為主。隻要有騎行需求,無論是專業城市公路自行車還是共享單車,都可使用。“海河藍絲帶”將體育文化與海河文化深度融合,利用騎行、健步、跑步等體育元素串聯起海河沿岸的文旅、商貿和景觀,實現海河資源共建共治共享,引領全民健身新體驗,打造新的健身目的地,為“運動之都”增添新名片。

補齊短版

豐富產品設施供給

體現“全齡友好”理念

記者從市體育局獲悉,“十四五”以來,天津市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大幅增加,體育場地面積達3877.69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面積達2.84平方米。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現全覆蓋,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日臻完善。不過,在取得了可喜成績的背后,仍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健身場地設施總量依然不足。場地設施數量和人均面積雖明顯增加,但因建設用地難落實,城市空間利用不足,項目審批、學校場地設施開放率不高等問題,場地總量仍不能充分滿足群眾健身需求。二是小型綜合性體育設施供給存在缺口。群眾身邊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籠式足球場等適合開展綜合性體育活動的設施供給相對不足,在滿足群眾快速增長的多元化健身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區域之間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差異明顯。天津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已達2.84平方米,但中心城區、個別涉農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低於全市平均水平,與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相比,部分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供應、公共財政對全民健身事業的投入相對不足。

市體育局的工作人員表示,下一步他們將採取措施補齊這些短板,合力打造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多元治理新模式,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市場助推、法規保障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新格局。首先要增建一批便捷的健身設施。加強與發展改革、財政、住建、自然資源、城管等部門協同,將“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城市金角銀邊+老舊小區改造+公園綠地+山地資源+舊廠房改造”等路子走得更深更實,加強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多功能運動場、社區體育園、智能健身器材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擴大群眾身邊的健身場地有效供給。另外要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聚焦老城區和人口密集地方健身設施缺乏的痛點,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間和完善戶外運動配套設施,推動健身設施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土地資金等資源向舉步可及的健身設施傾斜。老城區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增加社區健身場地設施,新建居住區按標准配建公共健身設施。繼續推動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提升完善多層級健身設施網絡和城鄉社區“15分鐘健身圈”。

另外,還有一些市民反映,社區內的健身設施比較適合中老年人,適合兒童的並不多﹔一些體育設施,例如健身步道,使用一段時間就有老化問題,如何加強維護?工作人員表示,今年在社區戶外微場地的建設中,配備的健身設施就考慮到“全齡化”要求,可以說充分體現了“全齡友好”理念。而在設施維護方面,每個區現在都有檢修隊伍,還沒有到使用年限的健身設施發現問題會及時維修,過了使用年限存在安全問題的設施一律進行更換,確保群眾使用安全。

專家建議

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

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天津市深入實施全民健身戰略,目前全民健身在天津已蔚然成風。”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黨校基地研究員趙靜靜認為,在理念上,天津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全民健身,在教育、文化、旅游、健康等領域融合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需求,成為獲得感和滿足感的幸福源泉﹔在架構上,天津市堅持全民健身服務供給不斷增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走向更高水平,人民群眾盡享體育運動的快樂美好﹔在距離上,天津市堅持就近就享的“家門口健身圈”,百姓身邊的體育設施舉步可就,滿足“全齡化”要求﹔在提升改造上,堅持社區金角銀邊、公園綠地等空間資源充分利用,通過增建多場景、多種類、多功能的運動場地,不斷豐富完善設施產品供給,致力於打造高品質健身環境。

趙靜靜建議,在今后發展中,天津市應進一步聚焦群眾健身需求,借助互聯網和科技發展不斷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水平,讓全民健身成為新風尚,讓健身設施成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新注釋。(記者 韓愛青)

(責編:孫一凡、崔新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