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天津:社區法律工作室架起“法治連心橋” 糾紛化解有力度更有溫度

2023年07月18日09:44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糾紛化解有力度更有溫度

  “林法官,您給評評理,鄰居裝台空調,室外機正對著我家窗戶,這合理嗎?”“張律師,我們家在門口打了一個鞋櫃,鄰居說這是侵權,這有法律依據嗎?”……近日,在天津市河西區天塔街道組織的社區法律課堂上,居民爭先恐后向法律專家請教。百姓家事說起來大多是家長裡短、雞毛蒜皮、柴米油鹽,但處理不好,妨礙心情、破壞生活幸福感不說,也會帶來鄰裡糾紛,影響社區團結。

  “現在群眾法律意識提高了,追求公平正義的自覺性也在不斷提高,傳統的社區人民調解組織已經難以滿足群眾多元化、專業化需求。”河西區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趙金力介紹,為提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法治化水平,讓人民群眾不出社區就能享受高質量的法律服務,河西區在全區149個社區建立了“社區法律工作室”,整合區內政法力量下沉基層,助力開展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探索出新型工作模式,為基層群眾反映訴求、排憂解難、化解矛盾糾紛架起“法治連心橋”。

  堅持政治引領

  合力下好“一盤棋”

  社區裡的訴求千頭萬緒,但群眾的事無小事,要把小事厘清、理順、辦好,是社區調解要“寫好”的一篇大文章,小事裡蘊藏大學問。

  河西區委政法委統籌謀劃,區司法局負責具體實施,法、檢、司負責人員安排調度,各街道和社區負責法律服務情況的匯總上報、跟蹤處理……經過摸索,河西區形成了全區統籌、整體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精心遴選出一支由員額法官、員額檢察官、骨干律師以及公証員組成的高素質專業法律服務團隊,每周三輪班派駐到全區149個社區開展法律服務。

  “我們建立健全了統一台賬、工作流程、考勤登記、重大情況報告等八項工作制度,探索形成‘法律服務人員把脈問診、對症開出藥方、居民照方抓藥’,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服務機制。”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社區法律工作室”運行以來,累計出動法官3126人次、檢察官1430人次、律師3335人次及公証員323人次。

  堅持人民至上

  辦好百姓“心頭事”

  “林法官,這份遺囑,我該怎麼寫?”盛夏時節,“社區法律工作室”接到了一通咨詢電話。

  年過九旬的張大爺家有一兒一女,兒子長期在外打工,女兒承擔了主要贍養義務。“我想著將來把遺產多分給女兒一些,可這遺囑怎麼寫,我這老頭子哪兒懂啊?”所以,老人找到了“社區法律工作室”。考慮到老人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區人民法院林鬆喬法官主動上門,為老人提供法律服務。

  《民法典》中書面遺囑、公証遺囑都有哪些效力,子女享有哪些權利,子女應盡的贍養義務以及在沒有履行義務情況下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林法官耐心細致地一一為老人作了詳細解答。“還是得說人家專業人士,講得清楚明白,我心裡有底了。”張大爺逐漸拿定了主意。

  為群眾辦實事有態度、有速度、有溫度、有深度。“社區法律工作室”建立以來,圍繞社區民主法治建設、公証咨詢服務、社區矛盾糾紛調處等重點服務內容堅持社區“坐診”“個診”兩軌並進,針對社區年老體弱和有殘疾的群眾,開辟了“綠色通道”,走進社區,送“法”上門,確保法律服務精准高效、直入民心。

  堅持預防為主

  繪制平安“風景線”

  河西區在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中,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社區法律工作室”與人民調解工作、街道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相互補充,將矛盾前置解決,確保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及時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劉律師,多虧您的勸解,現在我跟閨女已經和解了!”90歲高齡的彭大娘有兩個女兒,因對大女兒贍養表現不滿,便將名下房產公証給了小女兒。大女兒得知此事后,與彭大娘和小女兒產生了矛盾,要求彭大娘撤銷公証,平分財產,母女三人關系陷入冰點。在“社區法律工作室”值班的劉家偉律師聽聞此事,主動提供上門法律服務,進行耐心勸導,曉之以法,動之以情,最后彭大娘與大女兒冰釋前嫌,一家子其樂融融。

  作為“西解”區域調解品牌的有力支撐,“社區法律工作室”運行以來,累計接待來訪群眾6711人次,調解各類糾紛3930件,調解成功率99.9%,解答法律咨詢5886件,解答法律咨詢的數量是原三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中社區法律工作站的10倍有余﹔連續兩年零投訴零爭議,群眾滿意度100%。(記者 廖晨霞)

(責編:唐心怡、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