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稻”裡的專“芯”致志

大暑節氣,稻香漸濃,圖為種植了金稻919、津原U99等小站稻品種的西青區張家窩鎮周李庄村魚水田綠色生態園。 記者 潘立峰 通訊員 劉崇岩 攝
天津南,馬廠減河採擷古老的南運河水一路向東,在海河下游的小站鎮“稻”說古今。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到海南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考察時,曾關切地詢問天津小站稻情況。總書記的關切催人奮進,昭示小站稻開啟振興新征程。
5年砥礪新程,以小站練兵聞名的小鎮為起點,小站稻在全市的種植面積已達百萬畝,單產水平全國居首,百億級全產業鏈形成,優良品種全覆蓋……
一粒稻,一顆“芯”。連日來,在水稻拔節孕穗期,記者赴田間地頭“問稻”,走近一批專“芯”致志的育種專家、技術人員,探尋天津小站稻振興背后的“種筑基石”密碼。
踏上新征程──
打造創新高地,厚植創新沃土
“一篙御河桃花汛,十裡村爨玉粒香。”
“小站稻曾作為清朝貢米。一家煮飯,四鄰飄香。”
“21世紀初,全市僅剩20多萬畝。”
……
天津人的血脈裡流淌著千年稻米馳名的榮光,也深藏它因種種原因衰落的落寞。
5年前的春天,北方粳稻插秧前期,從海南國家南繁基地傳來的關切,猶如一束耀眼光芒,照亮了天津幾代人追尋的振興之“稻”夢想──當年《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2018—2022年)》出台。此后“小站稻”連年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到2022年已列隊全國僅75個農業品牌入選的國家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
稻,糧,事關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小站稻產業發展沒有終點站。
糧安天下,種筑基石。“小站稻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種業更上一層樓。”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李志榮介紹,作為我市正在實施的“十項行動”之一,天津市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行動蹄疾步穩,“聚焦行動方案中提出的實施種業振興工程,我們將培育小站稻等重大新品種(系)15個。”
這是一個令人矚目的創新高地,聚集著天津海南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育種企業制繁種基地遍地開花,國內育種、制繁種基地面積總計超3萬畝……
單看市農科院:在津建成試驗示范基地30多個。坐落於西青區的市農業科學院核心區大院裡,水稻高標准智能化設施實驗平台是京津冀重要的水稻綜合性設施實驗單體,我市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劉學軍直言,“‘硬件’過硬,我們研究的小站稻品種,必須是高質量的稻種!”
院裡還有一棟二層小樓,這是我市打造的建筑面積1972平方米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包括糧食類、經濟類、蔬菜類、牧草綠肥類在內28個科79個屬共計114種、5.2萬多份種質資源在此“休眠”。“這棟被稱為‘種子銀行’的小樓,種質資源貯存能力達40萬份,”市農科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蘭青闊說,“它能滿足我市未來50年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新品種培育等重大需求,其中水稻種質資源儲存了3萬多份。”
奮楫再出發──
錨定目標,潛心耕耘結碩果
“一粒良種”的“保育”不隻需要“產房”等硬設施,更需要科研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苗生阡陌,躬身田壟﹔育種攻堅,萬裡挑一。科研人的日歷裡鮮有驚天動地,多是把板凳坐穿的踏踏實實。
寧河區東棘坨鎮,57歲的市優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於福安三天兩頭到地裡“數稻子”,“莖稈‘蹭蹭’長,一般水稻最后成穗的十五六株,它已分蘖了40多株,要能剩下21個穗,糧食就能打到1000千克。”
這裡是以津原89為基礎創建的噸糧田百畝試驗區,不同區域插著竹竿,兩個竹竿之間是檢測點,每個點位10穴稻秧,稻田“管家”──技術員李志強天天過來記錄水稻長勢。見到於福安時,他打著赤腳,剛從田裡出來。
“那有一溜黃的。”於福安朝他指了指近處,“拖拉機作業軋的,肥料跟不上。撤水后弄幾粒肥,像撒芝麻鹽似的,哪兒黃撒哪兒。”
這批水稻從育苗到成熟預計178天,生長動態需要時時掌握。“研究水稻就和作畫、制瓷一樣。”於福安打了個比方,“科研人員下的就是長期潤色、打磨的功夫。”
“水稻產量由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三要素’決定,任何一個要素提高都意味著產量提高。過去研究重點主要是提高穗數,穗粒數當然也研究,但粒重很難突破,一般水稻也有大粒的,但品質很次。”於福安團隊歷經29年研究,育成優質、抗逆、超高產高水平統一的新品種津原89,千粒重30.8克,品質國優1級,成果國際領先,成為京津冀主栽品種。眼下,團隊繼續朝著超高產、高端香稻兩個育種方向發力。
“坐得住”是記者走訪這家國家級水稻原種場最深切的感受。原種場辦公樓前一片地被分成了一塊一塊試驗田,10株水稻一列,一列一牌,標明是同一材料,有直葉的,有彎葉的。“每年育種材料3000多份,符合育種方向的我們才會進一步栽種試驗,每年實際研發穩定的大概剩幾十個,有價值的才能參加區試,再試驗幾年進一步驗証能不能推廣,可能選著選著就淘汰了。”於福安說,水稻育種是“萬裡挑一”。
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市優農中心創新的“種子”茁壯成長:審定推廣“津原系列”水稻新品種42個(國家審定13個),其中4個品種成為國家級、天津市、山東省、河北省水稻區域試驗對照標杆品種,率先育成抗條紋葉枯病抗稻飛虱的優質高產品種津原45,率先育成抗病、抗虫、耐鹽鹼、耐旱、耐澇高產高質量香稻品種津原U99,率先提出“半彎曲重穗大粒粳稻理想株型育種”……擁有萬畝育繁推基地的市優農中心,如今已是國家級水稻原種場、國家農作物品種綜合區域試驗站、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國家水稻良種繁育標准化基地。
構建新優勢──
推動科研攻關,凝聚發展動能
市優農中心是一個縮影。“在全市,小站稻主栽品種已全部為自育品種,小站稻種子全部實現本地生產,良種覆蓋率100% 。”市農業農村委種植業管理處副處長黃全合說。堅韌不拔、專心致志,促使天津小站稻育種跨入國內水稻育種領先行列。
──群策群力,善作善成﹔百舸爭流、百花齊放。各相關企事業單位隻爭朝夕,大膽探索,天津激蕩小站稻育種勠力同“芯”的合唱。
金稻919,一粒取自國產大飛機C919“名字”的稻種,一般畝產650千克左右,結實率93%,出米率71%以上,被推薦為第二批小站稻優質品種,獲全國優良食味粳稻品評一等獎、第二十二屆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市農科院農作物研究所所長王勝軍說,“新種子可以像國產大飛機一樣‘一飛沖天’,這是我們的夢啊!”
科研創新接續奮斗、薪火相傳,如今研究所已成眾多創新成果的“原產地”:津稻9618獲全國第二屆優良食味水稻鑒評會金獎﹔金稻939加快示范推廣﹔在黃淮稻區主栽的非轉基因抗除草劑品種金粳818,引領直播稻育種方向……今年春,在津舉辦的種業振興大會上,研究所科研人員帶去的電飯鍋“滋滋”冒香氣,水稻新品種碾出的大米引得食客紛紛品嘗。瞅著不一會兒空空如也的鍋底,人們感慨“米飯居然這麼‘吃香’”。
在天津,種業創新大道越來越通暢:農作物品種研發與推廣后補助政策出台,支持選育推廣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品種﹔農業產學研用合作“揭榜挂帥”機制實施,加強重大科技成果的集成熟化、示范推廣和轉化應用……今年天津還將啟動實施小站稻育種聯合攻關,支持市優農中心開展小站稻繁種基地標准化建設,完成農作物品種測試站建設等,市農業農村委種業管理處處長齊志偉說,“繼續搭平台、破梗阻、解難題,激活創新‘一池春水’。”
勇創新機制,讓天津種業創新鼓點愈發響亮:“天隆優619”連續三年獲得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津原U99”“津稻9618”“天隆優619”“金稻919”四個高端優質小站稻品種品質國內領先,“津育粳22”“津原89”成為京津唐稻區主栽水稻品種……
種業創新助跑,小站稻騰起跳躍:單產自2018年以來連續5年位居全國首位,平均單產高於全國162.9公斤﹔品牌價值突破75億元﹔圍繞“種(子)、種(植)、管、收、儲、運、加、銷、消”全環節打造了百億級全產業鏈,入選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
古老的河水與鹽鹼地相逢,以甜刷咸,化鹼成腴,讓天津小站稻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口感。如今種業創新帶來的源頭活水進一步精准“滴灌”,推動小站稻迎接一個又一個“豐收季”,助力“中國碗”盛更多優質糧。(記者 劉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