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信息

善鑒蘇州“石” 巧琢天津“玉”

——中青年干部培訓二班(第14期)蘇州異地教學側記

2024年10月31日10:15 |
小字號

從渤海之濱出發,答卷正在書寫。

千年姑蘇,海河津門,輝映九州一脈,共同連接成瑰麗的江山畫卷。

金雞湖畔,東方之門猶如一道擎起天際的時空長廊,映徹著煙雨江南的吳風雅韻,也守望著這裡的革新變遷。蘇州,自古就與求索相連,文脈縱橫、精工重商。蘇州工業園,身處時代與國際交匯的前沿,發展微瀾自始於此。歷經30年,這片熱土劇烈生長,作為“探路先鋒”的蘇州工業園交出靚麗答卷,躋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

採他山之石聚力,為改革發展賦能。10月21日至25日,市委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二班(第14期)聚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主題,走進重點園區、創新現場、核心地域實地研學,探索科技攻“尖”、產業攀“新”的高質量發展路徑,解析蘇州工業園的新質生產力“密碼”。在蘇州這座城市的脈絡中,系統思考謀劃天津篇章。

尋新:一場思維的破局

一座城,海納百川,萬物奔涌。

古韻與繁華,傳統與現代,置身蘇州工業園,尋訪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金雞湖商務區一眾核心區域,學員們不禁思考,從30年前打下的第一根樁,到如今動能澎湃的現代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的活力源頭在哪?

“推動科技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形成產業一體化發展體系的關鍵一環……”針對深化長三角產業協同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創新經濟研究室主任陳建勛向學員們解讀了“何為蘇州”。課堂上率先描繪的輪廓,激發學員們感知蘇州發展的真實溫度。

借鑒、創新、圓融、共贏。蘇州之新,清晰看到國家戰略、全球資源的創新融合。

循著獨墅湖科教創新區一路探尋,學員們見証著科教種子播撒收獲的創新未來。58平方公裡的創新區充滿了國際范、創新范,33所中外知名高校(研究院)匯聚,15家“國家隊”科研院所集聚,信達生物、華為、思必馳等5000余家高科技企業落戶生長,一條產業發展為核心、高端人才為引領、大院大所集聚為支撐、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道路前景無限。

來到金雞湖商務區,學員們爭相領略這片核心區域的硬核與活力。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國際博覽中心靜臥湖畔,時代廣場上,世界最大的LED圓融天幕宛若流動的天空之城。從月光碼頭到誠品書店,從百年長堤李公堤到蘇州中心商場,這片區域裡,集聚金融及各類金融服務機構,入駐企業超萬家,智造服務,深融強鏈。

“我們著力打造了‘十個一’特色(新興)產業培育機制,企業服務體系涵蓋全生命周期。”一堂堂生動的課程,解析蘇州尋新而動、向新而行的“密碼”。不論是對蘇州工業發展歷程的探索思考,亦或是以改革開放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的深刻論斷,一番推心置腹的“干貨”,都以一種新的方式,成為學員們謀劃天津創新發展的思考。

“生產結構的轉變,讓蘇州加快完成了從‘代工廠’到創新高地的轉型,這種開放程度、創新濃度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學員崔俊杰學有所思,高水平科技創新對於構建現代化產業鏈至關重要。

學員仵偉強同樣感觸深刻,“金融環境的改革優化,讓企業得到更優質、更高效的服務,要把這種模式,因地制宜運用到天津發展中。”

始於思、終於行。此刻,“蘇州之為,天津何為?”的路徑思考,在每一位學員心中更加清晰。

聚勢:一次實踐的躍升

一座“非凡園區”,見証蝶變,明晰方向。

“蘇州實踐”凸顯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也彰顯了“先行先試走在前”的改革步履。

一路研學、一路體會,思想火花在實踐交流中迸發。學員們一步步“拆解”蘇州聚勢賦能、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亮點經驗,結合各自所在的深化改革、科技創新、招新引優、市場服務等領域深刻剖析,形成了“我有哪些不足,我該怎樣努力”的清晰思路。

聚勢,是學員們最為深刻的感悟。數字經濟集群釋放動能,工業互聯網激活全新產業生態。這片土地時刻在變化,蘇州正在聯通全球。2023年,園區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3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超4000億元,構成“萬物互聯”的嶄新樣板。

來到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科研載體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江蘇分院,數字孿生管網、數字孿生工廠展示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底座。講解人員自豪地講,“把‘智改數轉’作為一號工程高位統籌,迅速出台多項政策舉措,叩響了‘工業互聯網看吳江’的大門……”

在蘇州市工信局相關責任人的介紹下,學員們邊學邊問,詳細記錄著政策從謀劃、制定到出台落地,再到成效升級的每個細節。學到的不僅是蘇州模式,更是天津思路。

“科學制定政策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遇到壁壘和問題后,對政策的迅速完善……”

帶著思考,學員們走進吳江亨通光電,見証一家鄉鎮企業布局全球12個海外產業基地、成長為全球光纖光纜、線纜及海纜通訊巨頭的發展實踐。

走進亨通光電的展示步道長廊,自主研發的國產光纖預制棒和拉絲工藝,吸引了學員們的目光,全球光通信行業首座“燈塔工廠”的奧秘由此揭曉。“光棒是光纖制造的核心,技術含量最高,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生產成本、質量和利潤。”講解人員介紹,亨通動員200多名研發人員歷經1200多個日夜,在2010年終於研發出了光棒,實現國產替代,使國內光纖網絡建設成本降低70%。

“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集聚,推動了蘇州產業躍升”。學員張東方有感而發,科技攻“尖”真正讓產業鏈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強的跨越,這是首創精神的體現,要把這一點更具體、更有效地運用到未來工作中。

謀遠:一輪融智的思辨

“園區經驗”帶來的科創思考,正與津門熱土相連。

“這是一次‘見微知著’的學習。”在蘇州工業園區納米城,學員們都有同樣的體驗。一場對新質、未來的謀劃和思辨,如火如荼。

走進納米城展廳,LED屏幕上流動的“納米樹”展示著納米產業的“生命之境”,讓學員們看到了科創體系構建更遠的地方。新質集中、創新高頻、轉化高效,園區的“微改革”“微服務”始終緊跟企業前行的每一步,讓每一位學員感嘆。

“培育產業要先培育環境,發展產業要注重產業鏈協同,將優質營商服務貫穿全程。”課堂上抽絲剝繭、精准解讀,蘇州工業園區科技環境的營造、納米城科技招商的關鍵,都在於始終以構建產業生態圈,整合布局產業發展核心創新資源要素,為創新創業搭建起良好成長環境,推動企業敢創新、想創新。

交流研討中,學員們紛紛對產業環境有了更開闊的認知,大家表示,從局部到全鏈條,從一域到全要素,發展的關鍵在於打造適應天津創新創業的優質生態,賦予科創產業“陽光雨露”。學員們踴躍表達,爭先談論工作方向,講師交流點評,統一認識共識,形成了眾多思路成果。

“天津的產業基礎良好,教育資源豐富,科研創新能力強,政策支持力度大,城市生活環境宜居。”學員何剛說,天津在產業人才吸引上有優勢,未來還要在打造完整產業鏈、建設優質產業平台、樹立產業品牌形象上下硬功夫。

學員李超也表示,天津有著區位優勢、人才優勢、政策優勢、產業優勢這些比較優勢,要進一步打造科技創新的優質營商環境,聚焦產業新賽道招新引優,加快打造新興產業集群,實現錯位發展。

一番研討、觀點交鋒,天津逐新求質的“世界觀”“方法論”更加清晰。學員們紛紛感嘆這座智慧之城、科技之城的強勁脈動,深切體會科技創新擘畫的深海蔚藍。

站在蘇杭之地,遠眺津門故裡,此刻,“新”的朝氣、“新”的路徑,正在所有學員心中萌發。產城融合、科創一體的圖景,照亮津城未來。抓實“三新”,聚焦“三量”,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成為學員們的堅定共識。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學員們紛紛表示,長三角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都是重大國家戰略,要深刻領悟蘇州的“園區經驗”,全面提升要素匯聚能力、改革開放能力、國際參與能力,努力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天津高質量發展的先鋒隊、排頭兵。

來源:中共天津市委黨校

(責編:孫翼飛、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